以引导探究为主的大学物理教学方法之实践
2019-03-18郭秋芬
【摘要】以引导探究为主的大学物理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带动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兴趣,同时也符合物理研究的基本规律。由此可知,《以引导探究为主的大学物理教学方法之实践》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为此,笔者从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入手,对其现状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以引导探究为主的大学物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最后关于实现以引导探究为主的大学物理教学方法的策略,笔者给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建议。
【关键词】大学物理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
【中图分类号】O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164-02
一、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大学物理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尤其与高等数学等科目有很密切的联系。比如有时候需要用积分等高数内容推导一些公式。这就要求大学物理教学能向交叉学科发展,加强大学物理教师与其他科目(比如高数)教师的联系,合理安排课程,让学生有扎实的高等数学基础去学习物理。但是实际上,很多物理教师都不太“独立”,没有把学生实际情况与教学联系起来,导致很多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学习大学物理很吃力,教学效果很差。除此以外,大学物理教学内容老套、教学方式枯燥等问题也制约了大学物理教学的发展。而且学生自我探究的意识也很薄弱,没有为学生安排足够的实践课程,学生用大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弱。
(一)学生探究性学习意识薄弱。
物理是个很灵活的科目,如果仍然以高中那种“灌输式”教学为主教授学生,那么将会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激情,导致学生探究性学习意识薄弱。大学物理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即学会如何举一反三,能够把错综复杂的知识网织成合理的知识体系,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大学物理需要学生怀有一颗好奇心,而且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要及时向同学或者教师请教。大学物理涉及到声、光、热、电、力、磁等内容,虽然看似这些内容都是以独立章节排版,但是实际上这些内容直接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如果一个章节内容没有学好,那么很可能会影响对接下来内容的学习,造成知识结构断层。
(二)大学物理教学内容老套。
当前,很多教师所使用的教材、应用的课件都是数年乃至十几年前的产物,而物理研究领域发展的非常快,所以这些教材必然会与物理学最新研究有所脱节,学生真正应用到的内容比较少。而且很多大学物理主要是开阔学生视野、为他们今后在物理研究领域做科研打基础,而真正地能应用到实践里的内容很少,所以导致一些学生认为大学物理内容根本没用,与实际应用严重不符,所以学习兴趣不高、听课效率不好。大学物理授课教师也没有把一些物理领域,学生能够接受的内容添加到课件当中,所以学生对于物理学领域的一些最新成果根本不了解,所以导致一些学生根本不知道哪些内容比较重要,哪些内容属于了解性内容,对大学物理内容的层次感不强烈。
(三)教学方式枯燥。
我们知道,大学物理很多内容本来就很枯燥,而大部分的物理教师只会用多媒体技术,而对于一些最新教学技术,比如新媒体教学技术、VR技术等应用的并不多。而基本上每门课程,教师都会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所以导致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对大学物理教学方式并不“感冒”。每节课都通过课件、板书等机械式的教学,不仅很难激发学生对大学物理学习的兴趣,而且还不利于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那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就更难得到保证。这就需要教师合理采用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教学内容,尽可能把那大学物理里面较为抽象的内容以模型、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带给他们视觉上的冲击,不要单纯地依赖于学生自我的空间想象能力,尽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四)实践教学有待提高。
大学物理有很多内容都很抽象,如果教师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及时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就很容易使学生自暴自弃,放弃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而实践教学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可以提前把一些知识用实验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的让他们亲身感受实验现象,从而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抽象知识。当然,如果学校教学条件有限,那么教师还可以从网上下载视频,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而理解一些抽象知识,让学生能够通过看实验视频的过程逐渐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
二、研究以引导探究为主的大学物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大学物理是很多应用型专业学生的基础性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内容的深度上,大学物理更注重从原理上解释现象,而高中物理则会把一些内容理想化、简化。所以,大学物理教学方法应该与高中物理教学有本质上的区别。通过对大学物理教学现状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我们需要从教学以及学生身上入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加强对探究性教学方式的研究,让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完善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以引导探究为主的大学物理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带动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兴趣,同时也符合物理研究的基本规律。物理研究本身就需要研究者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善于探寻物理领域的未知区域。
虽然大学物理的基本内容都是固定的,但是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些知识,那么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当然,学生要想具備探究物理学未知领域的能力,首先自身基础知识要扎实,具备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同时还要了解一些高端设备的使用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探究过程更顺利、更合理。实验并不等同于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而是需要提前做好规划,用知识缩小探究范围,这样才能既快又好的得出实验结果。在引导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教师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要比学生多很多,所以教师不仅要做一个引路人,同时还应该当一个参与者,多去了解学生,与学生共同学习,成为学生的朋友,从而保证大学物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实现以引导探究为主的大学物理教学方法的策略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大学物理教学方法虽然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其真正在教学中实现的情况却很少见,其主要原因是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对其可行性并不十分肯定。为此,本文在介绍物理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主要讨论大学阶段,学生基本物理知识已具备的前提下,以引导为主的探究式教学的策略,为后续实现引导探究为主大学物理教学方法提供借鉴。
(一)改革教学模式。
实现以引导探究为主的大学物理教学方法的前提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和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所以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授,改革教学模式。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与其他科目并没有实现交叉,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知识带来好大的难度。为此,大学物理教师要多与其他相关科目教师进行沟通,把高等数学、工程力学等课堂转变成大学物理教学阵地,把大学物理教学分成更小的模块,让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的同时也能强化对大学物理知识的学习,弥补大学物理教学的不足。交叉学科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其不仅可以实现科目之间教学的“共赢”,而且还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强化学生学习过程。
(二)保证教学内容的质量和实用性。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并不单单是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他们更希望学到有用的知识,也就是具有实用性的知识,能够让他们把这些理论知识最终转化为生产力,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保证教学内容的质量和实用性,尽量满足引导探究型教学的要求,不要把教学当成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学会探究,善于把知识扩大化,举一反三。在制作课件时要尽可能地添加一些物理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研究的大致走向,吸引学生听课兴趣。
(三)完善教学方式。
教师要学会利用其他的教学辅助工具,比如新媒体、VR等,不要过于依赖与多媒体技术,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对大学物理产生厌烦、抵触心理。应用新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利用动画、小视频等重现一些物理实验,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实验技巧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为他们动手实践奠定基础。课堂互动对于良好课堂氛围来说很重要,所以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教师模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强化学生课堂主体身份。
(四)合理安排大学物理实践教学课程内容。
有些高校把物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完全的分开,而所谓的物理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却根本不匹配,导致学生根本不知道这样的物理实践教学的意义体现在哪里。所以,要体现出大学物理实践教学的价值,首先要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要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以及合理性,不能形式化,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实现引导探究型大学物理教学过程提供保障。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大学物理教学方法对于完善大学物理教学有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兴趣的最好的老师”,而引导探究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不同学科之间可能存在很密切的联系,所以这就需要大学物理教师要善于与其他科目教师交流沟通,加强信息共享,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入手,保证教学质量。
改革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入手,保证教学内容的质量和實用性,完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进行调整。开展必要的工作,做好改革教学规划,保证改革工作能按部就班、有序化地进行,为实现引导探究为主的大学物理教学方法奠定基础。同时要重视大学物理实践教学,不能让实践课程形式化,安排专业化的实验教师,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蔡稚梅,刘炳升.第四讲:对探究式学习的认识误区和多种形式探究活动的设计[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3,(04).
[2]陶进,刘炳升.第三讲:探究式学习活动的情境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3,(03).
[3]石志华.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接受性学习方式到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9).
[4]杨艳芳,齐美彬.关于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的一些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作者简介:
郭秋芬(1978-),女,汉族,河北衡水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