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2019-03-18张亚宁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来源生活数学

张亚宁

【摘要】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中,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思维、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数学 来源 服务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143-01

一、从生活中来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通过最近几年对新教材和新课标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体会到,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并不难,它就在我们身边。

1.在生活中感受分数是如何产生的

在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知分数产生的必要,笔者创设了“郊游分餐”的情境。首先让学生观察两个小朋友所准备的物品(4个苹果,两瓶饮料和一个蛋糕),先平均分苹果和饮料,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平均分的方法很快完成任务。接下来让他们重点分1个蛋糕,学生根据经验想到平均分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如何用数学的方法将结果表示出来。在这里,笔者有意识地突出分数产生的需要,让学生了解在平均分的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可以用分数二分之一来表示一半,在二分之一的基础上衍生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乃至更多的几分之一,让他们感悟数学在刻画客观世界时总是处在不断创造之中。

2.在生活中感受圆探究圆

在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物品,让他们摸一摸,再与课桌面、课本封面、黑板面作对比,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得知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接下来笔者出示了马路上车来车往的视频,这时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车轮都是圆的呢?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呢?再通過让学生用不同的工具画圆,经历剪、折、画、量、比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圆的本质“圆,一中同长也”,这时学生自然会得出:人们把车轮做成圆形的,并使车轴通过圆心,当车轮在地面上滚动时,车轴离开地面的距离就总是等于车轮半径那么长。这样行驶起来才会平稳。

3.在观察与制作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在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从生活物品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课前笔者布置了一项作业: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上课前,学生展示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魔方、牙膏盒等。学生积极地汇报着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会,有的学生谈到了:制作长方体时要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要同样大;正方体的6个面要一样等。在整个材料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直接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某些特征,教师只要稍微加以点拨,学生便可抽象出他们的本质特征了,同时,学生感受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到生活中去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来思考问题,并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了学以致用,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使数学走进了生活。

1.设计摸奖让学生感受可能性的应用

在教学“可能性”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实践练习题,“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小强要为班里的同学准备一个摸奖游戏,其中准备了8个红球、2个黄球、4个绿球,设有三个奖项: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品有橡皮擦、文具盒、羽毛球拍。现在小强要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摸球有奖游戏规则,你能帮帮他吗?”学生在看到题目后,经过讨论都能确定摸到黄球为一等奖,摸到绿球为二等奖,摸到红球为三等奖;但在奖品的分配上出现了分歧,这时老师作为指导者告诉学生在奖品的分配上要考虑奖品的价格,学生再次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确定了摸球有奖游戏规则。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2.在售卖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分类、经历统计和了解人民币

在教学《小小商店》时,笔者让大家把平时使用过的玩具、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带来一些作为商品(每人带2~3样物品),并制作出这些商品的价格标签。提问:你们带来的物品中哪些是玩具?哪些是学习用品?哪些是生活用品?请同学们分一分,并进行交流展示,并分别把物品摆放到相应柜台上。通过对物品的分类,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知道商店的商品要按类别进行摆放,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运用统计方法的机会。而分类摆放、检查的过程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请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让顾客自主选购物品,同时请其他学生观察这两名学生的买卖过程。讨论:你认为在购物中应注意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人民币购买商品。在活动过程中,要让买卖双方互相检查对方在进行人民币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例如,顾客要检查售货员有没有找错零钱,售货员则要检查顾客所付出的钱数。活动中,如果发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和其他同学商量、讨论。教师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另一方面要在学生碰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提示。通过购物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了人民币。

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形,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猜你喜欢

来源生活数学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试论《说文》“丵”字的来源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关于『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来源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