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新教材进行阅读方法指导
2019-03-18杨洁
杨洁
【摘要】2016年改版后的语文教材越来越强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化被动为主动通过阅读更好的理解、感悟文章。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教材 阅读教学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076-02
改版后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在每一单元单元提示中均明确提出了对阅读的要求:一、二单元是“要重视朗读课文”;三、四、五单元是“学习默读”;第六单元是“学习快速阅读”。新教材的改版历经时间长,改动范围广,参与人员多,能在单元提示里非常明确的提出阅读的要求,可见学术界的专家们对阅读的重视程度。新课程标准对于初中学生阅读的要求也达7条之多,既然新教材和新课标都对阅读提出了如此高的要求,那么,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该如何利用好新教材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呢?我校语文组的同事们提出了“四步阅读法”:初读——知文意;再读——明结构;品读——赏语言;美读——懂情感。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每篇课文都会稍作变动,但不管怎样变动,每读一遍教师都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以上四个层次的阅读,学生对一篇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就会由浅入深、由事到情、由情到理。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进而让四步阅读法得以顺利地进行呢?我平时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训练的。
一、营造朗读氛围
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营造愉快的、充满创造性的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朗读是要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要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所体验,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才能有良好的语感。
创造朗读时间和平台。我们学校每天都安排有二十分钟的早读时间。早读课上,我从不占用学生的时间讲课或测小条,而是让每个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心自由阅读,早读课就成了学生的阅读天堂。每天早晨,迎着朝阳走进校园,远远就能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这对我来说已成为一种享受。另外,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我会安排学生推荐一篇课外佳作,并陈述推荐理由,每节课都有评委做记录,每月进行评比,评出最感动人的文章和最佳朗读者。每位同学在课下都会从各种杂志中认真筛选文章,并在家反复朗读,以求在课堂上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指导朗读方法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方法的重要性。只有教给了学生朗读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迁移类推的能力。为此,我在贯彻执行我校语文组“四步阅读法”时通常会提出非常明确的要求:初读,读正确。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字句;再读,读流利。反复吟咏,熟能生巧,熟读成诵。古人云:“三天不練手生,三天不读口生。”读书,读书,贵在诵读,不厌其烦,朗朗吟诵。熟读,才能知其义。品读,赏词句。咬文嚼字,品味感悟文章中的优美词句,进而体会浸透在词句中的作者的情感。美读,析感情。要把握作品感情基调,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情感,读出文章的轻重缓急,读出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进而更好地分析文章所表现的中心思想。为了更好地落实“四步阅读法”,要善于抓住文章重点段落进行训练。课文的重点段落,往往词语准确生动、句子含义深刻、意境深邃优美,对表现文章中心作用很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通过对重点词、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把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三、注重朗读形式
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保持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应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例如:1.范读。教师可以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或指导性范读。范读能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2.分小组读。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课文,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把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别由不同的小组读;3.自由朗读。为了诱发想像、体会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或古诗词,可指导学生小声自由朗读;4.分角色读。为了提高兴趣、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对故事性强或对话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5.齐读。为了强化记忆、活跃气氛,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点睛之笔也可以齐读;6.师生续读。为了较好地进行朗读训练,做到“先扶后放”,“有扶有放”,刚开始可采用师生相互伴读,有一定基础后,为了提高朗读的效果,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比赛。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读的形式,在于学生读熟、读通、读好课文,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千变万化,教师只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喜好,勤于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窗户外的簌簌风声,教室里的朗朗书声,相映成趣,趣味盎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让这自然之音和人文之声共同汇聚成一曲深邃幽远的天籁之歌!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