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个性视域下汉俄民间童话创作
2019-03-18吕丹
【摘要】民间童话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重要的语言文化价值。本文从汉俄两个民族的不同民族个性来探究两个民族的童话创作,进而对汉俄两国民间童话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象加强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民族个性 童话创作 民间童话
【基金项目】黑河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两种文化语境下中俄民间童话美学特征的比较研究”( RWZ201602)。
【中图分类号】I20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075-02
民间文学在绚丽多彩的俄罗斯民族文化中熠熠闪光,其中民间童话又格外耀眼夺目。汉俄两国民间童话也因民族个性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本文就汉俄两个民族的民间童话创作,从民族个性角度谈局,进而对汉俄两国民间童话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象加强认识和了解。
一、二十世纪末汉俄民间童话的民族个性发展轨迹与个性分析
上世纪末,民间童话作家創作了一批色彩斑斓的作品,其中“抒情派”和“热闹派”民间童话最为突出。二十世纪末,中国民间童话经历了一系列的蜕变,从恢复到壮大到突破,汉民族的民间童话日益走向成熟。可见,汉民族民间童话从民间文化土壤中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打上了鲜明的民族烙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是汉民间童话的恢复期。汉民间童话在十年浩劫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创作几乎是空白。“四人帮”倒台后,邓小平同志指出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艺术技巧中一切好的东西,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也为民间童话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改革大潮的侵袭下,民间童话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表现出现代性的追求。现实主义手法和艺术技巧在汉民间童话中得到了发扬光大。这一时期,俄罗斯民间童话创作数量也很多, 魔幻童话、社会日常生活童话和动物童话平分秋色,体现着俄罗斯民族个性,俄罗斯地大物博,生活在这片辽阔土地上的人们带有一种广阔无边的感觉。如俄民间童话独特的开头形式。这是由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所栖居的土地的广阔无垠所决定的。反映了俄民族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接受,反映了该民族对空间的一份特殊的情感。同时俄民间童话中主人公的消极性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根源,这与该民族个性中的消极成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二、从汉俄民间童话中人物的人格特征以及其异同之处来对比汉俄两国的童话创作
在俄罗斯民间童话里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魔幻童话形成于中世纪,在魔幻童话里塑造了很多类型的形象,有消极的正面人物、积极的正面人物、面目狰狞的反面人物。最具代表的是Еме ля,他每天好吃懒做,有一天捕到了一只具有神力的狗鱼,从此成了英雄。这篇作品就体现了汉俄民族不同的文化美学观念。中国人喜欢脚踏实地,鄙视懒惰。所以懒惰的寒号鸟,最终受到严厉的惩罚。而俄罗斯民族浪漫热情注重在现实生活中注入更多的文化精神的消遣。这种观念反映到民间童话创作中,他们能够容忍Еме ля慵懒无为,但是他捕到了具有神力的一只狗鱼从此过上了自由而富足的生活。在这则故事中并非否定他人的辛勤劳作,而是反映了普通大众通过这种形式寄托他们的希望和期盼,赞美了一种乐观昂扬的“精神胜利法”,所以俄罗斯民间童话宣扬“自由,天真,善良”等本性,而汉民间童话突出“坚毅不拔,不畏艰险”等性格品质。汉民间童话塑造很多英雄,有圣君贤臣,有神灵英雄,他们能惩恶扬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权的统治地位。而女性则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往往是“贤惠,自我牺牲”的榜样,这种“惠贤”的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道德的重视。人物性格大多内隐、理性,其价值取向不外露,如夸父的执着近于愚鲁,哪吒的顽皮也过于顽劣。这些人物的人格特征更接近于现实,更有利于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理性思维的发展。可见,汉俄民间童话中刻画的人物各有各的风格。但是两国民间童话都对“善良无私,纯真诚朴,正直勤劳”人格品质给予褒奖,表达了汉俄两国百姓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的未来的期盼,也体现了俄汉不同文化背景下两国人民更关心道德价值的倾向,对人格因素中“向善”的关注超过了对“尚美”的重视和对“求真”的追求。
三、结语
汉俄民间童话创作迥异不同,各有特色。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的童话文化,俄罗斯民间童话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中国民间童话的蓄美性。在尽情地领略这两种不同的民间童话的同时,我们相信不论是俄罗斯童话还是中国童话,都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淋漓尽致的发挥各自特色,将结出丰硕的成果。民间童话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同时,在包罗万象的童话创作中也具有某种共性。汉俄两国民间童话在各自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独有的艺术表现手段,造就成了本国童话的艺术魅力,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包惠东.文化语境与文化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04.
[2]张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吕丹(1981-),女,达斡尔族,黑龙江人,讲师,硕士,从事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