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石激起千层浪

2019-03-18冯丽香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年段阅读教学文章

冯丽香

【摘要】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以及对话。师生之间进行互动的重要方式就是课堂提问,而且这也是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往、互动以及对话外显的形式之一。老师进行课堂提问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起到启发的作用,而且可以为老师提供教学线索,还可以教会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特别是针对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进行课堂提问,不只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也可以有助于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互动,从而有助于师生共同发现以及解决问题,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促进作用,所以,针对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进行提问的有效性对老师教学的质量有直接的决定作用。效果比较好的高年段阅读教学课堂提问对课堂的结构以及教学的效率能起到优化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创造以及判断的能力,对课堂的改进以及新课程的实施都能起到推进的作用。本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中心和关键词句为突破口提问、注意提问的梯度性,面向全体提问、问题前后连贯,形成整体以及针对高年段的学生设计一定深度的问题来阐述高年段阅读教学有效提问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有效提问 教学目标 面向全体 前后连贯 一定深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062-02

安文铸教授是著名的教育专家,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在教育学方面有多年研究探索经验,他概括一堂“好课”的标准为六个要素,其中的一个要素就是“善于设置、提出问题是上好课的关键”。可以看出进行师生双边活动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课堂提问,其中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进行课堂教学最主要的一种形式。课堂提问不仅仅组成了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对于语文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课堂的成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课堂提问尤其是对于高年段阅读教学,不仅仅可以带动课堂气氛,对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进行激发,还能通过这种方式反馈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起到了提高的作用。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的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有的教师使用的课堂提问往往达不到较好的效果,一般回应教师提问的学生比较少。造成高年段阅读教学的效率低下,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怎样才是高年段阅读教学有效提问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以下是我在平时的高年段阅读教学有效提问的几点做法:

一、依据教学目标,以中心和关键词句为突破口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课堂的教学目标,所提出的问题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设立,将文章的主题和主要的要点来作为引线,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互动起来,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学到文章里和文本外更多的东西。

1.围绕中心提问

所问问题要围绕文章的主题。解决完所问问题,教学的目标就顺利完成,课文的主题也有了升华,这样就加快完成了课堂授课。

如在教授《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时。在进行第一次阅读之后,我说到这样一句话:打这以后,楚王对晏子变得十分的尊重。然后又抛出了一个问题、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想问的?这样老师再讲出重点问题:为什么楚王发生了变化?

将文章里的重点用一个问题来讲出来。简单明了。还记得一位老师上阅读公开课《桂花雨》时,整堂课的教学就是围绕一个问题:为什么母亲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老师非常巧妙地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并使其辐射到整篇文章的教学,提升了一堂课的整体性。对中心句质疑,提纲挈领,辐射全文,通过进行小组讨论和自学的方式,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文章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设计提问

对课文中比较关键的语句要抓住,设计的问题要尽量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能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启发和暗示,让学生能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获得结果。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我校的林老师在讲解文章《圆明园的毁灭》时,对圆明园无价的自身艺术价值进行描写,使得学生能够对圆明园被毁灭这件事感到可惜,也让他们培养了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向学生提问“不可估量”这个词语,我提问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对于中国历史甚至是世界历史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你从什么句子中可以感受到这种不可估量?学生通读文章之后感受到了圆明园被毁灭之前的宏伟壮观和艺术珍藏,对圆明园的巨大价值有了更深的体会。基于学生对文章理解的基础上,再提出“为什么圆明园会受到毁灭性破坏?”让学生对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更加明白,所以要培养起努力奋斗,勿忘国耻的思想。通过课堂提问为学生的深刻体验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不仅很好地理解了词语本身的含义,更是进入了课文,点明了文章主题,从而也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注意提问的梯度性,涉及全体学生

因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所以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所以提问的内容也要注意进行阶梯设计,涉及全体学生。如此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老师也能更深地发现学生问题,有针对地纠正学生问题。问题的阶梯设计以中等学生能力为基点,自上进行提升考查优等生,自下进行难度调整了解学困生的问题。在任何一个班级中,学生的能力都是呈现正态分布即“中间大而两头小”,主要以中等生为主,优等生和学困生都是少数。所以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先考虑多数学生,先多提问中等生发现普遍问题,而针对优等生的问题,如果中等生需要想一想或者要想很久想不出来再去提问优等生,而为了不使学困生落下,也要将问题简单化,向学困生提问以掌握课程讲解到位的程度。

以我讲解《凡卡》一文为例,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凡卡的信爷爷能否收到”,根据这一个问题设计了一组问题如“为什么”、“结合爷爷的实际情况思考,如果爷爷收到凡卡的信件,可以改变凡卡的命运吗”、“这些问题说明了什么”。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在书本上找到,书本上的内容已经进行了讲解,所以这个问题较为简单可以先来提问学习能力一般的同学来回答。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在书本上找不到的,需要自己简单思考一下,所以向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来提问。这两个问题回答的过程中,不论学习能力一般的还是学习中等还是学习好的同学,已经都感受了一遍沙俄时代的黑暗,也引起了学生思考。此时第三个问题的答案是更深层次,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沙俄的黑暗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到时代的问题,此时向学习能力优秀的学生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提问的问题逐步由简单变难,问题的层次由浅到深,引导学生的理解逐步深入,不仅解决了文章的讲解,也顾及了全体学生的能力,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类似这样的问題在引导学生思考方面有很大的价值,在一步步由浅入深的分析下,挖掘出导致凡卡生活悲惨的最深层原因。

讲解过程中的提问必定要面向全班同学即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室里听讲的学生不应该被“被遗忘”。此外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尽可能少的指名提问问题,而是先让学生自主举手然后选择各个能力阶段的学生回答,并做到认真地听完每个学生的回答并给予回复。对待个别的学困生,老师应该尽可能地优先提问,并适时地鼓励回答问题提高学困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每个听课的学生都能一步一步地跟上老师地讲解逐步地学习到完整的知识。在授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如何提高学生的内在动力是每个老师应该研究和提高的能力。知识就像是一座“大厦”,老师要做的事情不是告诉学生直接入住大厦,而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砌砖”,随着学习的深入,思考也在一层一层地深入,如同大楼的兴起是一块砖一块砖地砌起来。这思考的深入,砌砖的过程就是老师引导的过程。一个聪明睿智的老师总是会告诉学生盖成大楼的方法,去探索真理,因为真理即使放在眼前,不是自己一步一步探索来的,也是无法掌握整理的。在老师引导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应该也不能怕问题,要让学生明白提出一个问题是很重要的,有时候会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这是发现的过程,是思维上的扩张,如此改变课堂学生被动式学习的情况。

比如在教学生《穷人》这篇文章时,我首先问学生们:对于文章用穷人这个词语来做标题你们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学生的答到:桑娜是穷人,理所应当用穷人来做文章的题目。桑娜收养了穷人,所以穷人一词就作为本文的题目。可以看出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出现了想不通的现象。于是我提了自己的第二个问题:文章里面写的桑娜是文章的主人公为什么不用桑娜这个人名来做文章的题目了,而是用了穷人这个题目了。有谁从文章里面的人物描写和来龙去脉中仔细的寻找答案呢?这样的提问有了方向,学生也找到思索的方向在经过一些时间的细致的考虑。学生有所改变地说到:文章里描述的这三个人,他们都是一样的,都是穷人。课文的怎么描述的走向都是在讲穷的问题。教师又拋出第三个问题:作者讲这些穷人,讲他们的故事,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学生顿悟到:为了讲穷人的真善美。通过这样的提问来带动学生的思想。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因此可以看出,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中,设计问题的出发点必须结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情况,能够吸引全体同学的注意,带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尤其是中差等的学生都能被提问,让课堂提问的对象具有普遍性。同时也要考虑到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能设计太难的问题导致学生不能参与进来,成为了旁观者。在选择回答问题时,优先考虑举手次数较少、有意向回答问题但是不敢举手、经常回答错问题的人,最主要的是课堂提问要兼顾到每个人的思想,要关注到每个学生。

三、问题前后连贯,形成整体

选择课堂提问的方式不仅仅要有效还要对学生的注意力有吸引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一直围绕老师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的思路要沿着文章开展,寻找的线索要能抓住主要人物、脉络,提出的问题要有关键性,而且还能从问题中引申出另一个问题,使得问题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体。例如,在上《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当其他同学都在对课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进行讨论时,突然有一个其他声音问:“老师,我认为诸葛亮有的事情也不能提前料到。”老师回问:“文章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你的观点?”学生:“文章中有一处写到,诸葛亮说:三天以后,可以到江边取箭,如果说是要制造弓箭,为什么要到江边去取箭呢?如果当时周瑜能仔细思忖诸葛亮的话,就能发现他话里面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这里面含有非常多的教学资源。所以这位老师继续问学生:“诸葛亮提出的计谋为什么最后成功了呢?”经过学生继续深入讨论,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到周瑜的人品以及诸葛亮能够识别人心,对诸葛亮能够“神机妙算”的本领惊叹不已。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都具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将自己在生活中积淀的经验用于理解文本的内容,对问题的想象合乎情理,老师需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怀着鼓励和宽容之心,用心去倾听,鼓励学生发挥活跃的思维,勇敢表达自己的优点,将文本应用于对话之中,使其更具创造性地得到延伸拓展,使其生命更加鲜活!

四、针对高年段的学生设计一定深度的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认知方面的特点主要是从模糊、简单、具体向清晰、复杂、抽象变化。所以老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年级不同的学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程度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在提问低年级的学生时,选择的问题要更加形象具体,学生容易理解,同时也要注意提问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容易回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高的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思维判断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这个时期,针对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提出的问题要具有理解性和抽象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往往对学生课堂的积极性起到相反的作用。例如文章《将相和》,该文章的故事组成主要分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以这三个故事为基础,提出问题“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深思,从而深刻体会到文章因果结构的精巧以及蔺相如和廉颇两人共同的爱国心。

作为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按照以上做法创新高年段阅读教学,吃透教材,认真备课,对学生要更加了解和理解,能够使全体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营造自主、合作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更加喜欢阅读。我认为,每一位教授语文的老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并且总结经验,针对高年段阅读教学进行有效提问,相信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都会取得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2011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安文铸.《在基础教育的真实世界里耕耘》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8月。

猜你喜欢

年段阅读教学文章
对农村小学高年段读写结合教学的思考
农村低年段童话体写话教学探究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同课异构,探寻不同年段文言知识序列——“语文知识”内在序列探索之“年段知识的衔接”研讨专题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