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2019-03-18孙继伦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政治课内容生活

孙继伦

【摘要】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教学工作要考虑缜密、充分,在课堂上不能照本宣科,简单地让学生成为一个听众,要把生活和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参与到生活中去,让他们动手动脑,反复感受到知识、亲自体验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060-01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自我意识和独立性正在逐步增强,是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感悟人生意义,了解基本的是非观念,拥有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做一个有责任担当的公民。然而以往的政治课教学存在着以教师“说教”为主的弊端,意图在学生心中树立“高、大、全”的政治课形象,其结果是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并没有真正走入学生心灵。要使政治课的内容真正深入学生内心,就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将正确的价值观蕴含在鲜活的主题内容之中,积极构建和谐课堂,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贴近学生的时代和生活,并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和体验中促进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一、社会生活是获取知识的不竭之源

1.让知识与生活相互佐证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教学工作要考虑缜密、充分,在课堂上不能照本宣科,简单地让学生成为一个听众,要把生活和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参与到生活中去,让他们动手动脑,反复感受到知识、亲自体验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例如,教学《学会与父母沟通》一课时,我们让家长参与进来,欢迎学生们讲述和父母相处时的矛盾,所有的烦恼、一切的意见都可以坦诚道来,一吐为快。我们在一起分析:和父母沟通最困难的是什么,父母的恩情如何报答,我们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又是谁,我们今天怎样和父母达到心灵的默契,如何在和父母互动的基础上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等等。

2.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在学习“环境状况”这一主题时,我们让学生认识到,教室是狭窄的,教室外的天地广阔无边,教室外的空气新鲜纯净,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地研究人文,不断地扩展我们的视野。首先我们要看看自己居住的生活社区,发现身边有没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这些问题的产生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侵害,在解决方面有什么困难,长时间没有解决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缺少关注?如果让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如何着手处理?让学生设计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并且写笔记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参与的过程,有着切身的体验,这种走出课堂,学有所用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价值,让他们产生对知识的学习热情,不仅仅激发出他们的兴趣,也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他们的思维,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统一。

二、精彩事件让课堂教学充满新鲜感

1.补充新观点、新材料

很多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枯燥无味,简直就是“谈玄说妙”,空洞干瘪,没有实际意义,缺少实用的价值,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加之思想品德课本中有一些事例,有的已经有一定的滞后性,我们教学必须与时俱进,用生动的事例来进行补充解说,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和真实感。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无所不及,声色俱佳,资源丰富,包罗万象。例如,在教学《珍爱生命》一节时,我仔细揣摩学生的心理,十几岁的年纪认为自己有大把青春可以挥霍,很难理解珍爱生命的真正意义,于是在引入新课时用多媒体课件出示“5.12”汶川地震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生命的脆弱及在生命与灾难抗争时的坚强,最后出示廖智载着假肢翩翩起舞的视频,让学生由衷地感受生命的美丽、坚强与震撼,从而理解珍爱生命的真正含义。

3.以事说理

理论是枯燥的,典型事例栩栩如生,把二者结合起来,让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生硬的学习内容趣味化,将深奥的内容通俗化,把死板的内容变得形象化,让教学其乐融融丰富多彩。例如,教学“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中讲“假疫苗”事件,让同学们认识到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性。我们学习就是为了丰富知识,就是把知识当作武器,就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这样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简单好学,从而让大家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极大的兴趣。

三、教师以引导合作朋友的形象走上课堂

1.文本探究的需要

改编后的政治课本,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课本内容既联系时代特点,又贴近学生自身发展,在教学中赋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在教学方式上拥有更大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吃透课本,又要吃透学生心理,精心设计课件,使课堂内容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课外实践,在课堂举例更要贴近学生时代和生活,做到在时间和空间上最大化地贴近学生心理和生活,由学生熟悉的事件和人物中导入新课,以引发学生的心灵共鸣,并由此得到情感的升华。

2.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课堂上,学生对那些空洞的说教没有兴趣,甚至反感。心理學家卡耐基说过:不论意见多么中肯,硬要别人接受将是很不聪明的做法,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点提示,由他自己思考并作出结论。我在教学未成年人保护法一节时,引入案例:10岁的小男孩成成被继父关在羊圈三年,终日不见天日,缺衣少穿,看见阳光后连忙用手遮住眼睛,警方解救后双腿已萎缩,不能行走。让学生根据已学到的知识自主探究发言:有的说这个继父太恶毒了,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有的学生认识很有高度,认为男孩被囚禁三年才被发现,未成年人保护法虽已立法多年,但尚缺乏有效监管,应该在全社会得到重视;有的学生想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训,认为道德对于法律是良好的补充。学生在自主探讨中,不仅巩固了知识,还提出自己的一些设想,这样就使书面上的知识点立体并连贯起来,成为鲜活的、可用的知识,也使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深入学生的心灵和生活,达到政治教学的真正目的。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政治课教学要顺应时代发展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走出传统的“说教教学”,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吃透教材和学生心理,在课堂设计上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心理,在选材举例上力求新鲜、贴近学生生活,将正确的价值观蕴含在鲜活的主题之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积极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构建富有活力的和谐课堂,使学生热爱学习、主动学习,从而使政治课教学真正走入学生内心。

猜你喜欢

政治课内容生活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主要内容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