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高校开展学科竞赛“链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思考

2019-03-18孙巍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链式高校

【摘要】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纵深阶段,理工科高校应以专业教育—学科竞赛—创新实践—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学生创业后期支持为主线,构建学科竞赛“链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高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高校 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教育

【项目来源】本文为桂林理工大学2017年校级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理工科高校基于学科竞赛“链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7B36)研究成果;为2017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基于学科竞赛的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编号:JGY2017066)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012-02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纵深”发展阶段,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通过学科竞赛“链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鼓励学生基于创新性学习开展创业,提高学生创业项目的层次,更好地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一、理工科高校开展学科竞赛“链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意义

1.凝练理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成果,提升学科竞赛水平

“链式”体系紧密立足学科建设和竞赛背景,以学科竞赛和创业孵化为切入点,以真实的创新创业项目为基础,实现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紧密联系。通过创新创业训练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和学科竞赛成绩,提升了创业项目的成活率与质量,取得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促进、双向延伸的效果,同时解决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学科竞赛之间“两张皮”现象,保证了学生创业的专业技术含量,构建了“三全”育人体系。

2.推进“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学科竞赛”的互动教育教学模式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以教学改革为主体,教学计划培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以学科竞赛推动教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通过教改成果对学科竞赛水平再提升,为学科建设指引方向。三者相铺相成、互相促进和提高,形成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在理工科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学科竞赛属创新实践范畴,多以获奖作为目标,与创业教育的关联度不强。“链式”体系从学科竞赛项目中选拔有培育价值的项目进入创新训练工作室,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真实地参与项目的专业强化、技术研发与经营运作,进而发展成为实体创业,延展了学生竞赛的成效,强化了学科竞赛与创业教育的联系。

二、理工科高校开展学科竞赛“链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主要内容

结合理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学科竞赛组织参赛等探索,积极推进建立将专业教育、学科竞赛、创新训练、创业实践整合成链的“链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1.以学科竞赛为链接,增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就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科专业教育体系中,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与专业素质。结合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在专业学科竞赛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创业元素,开发相应的创业课程体系。通过学科竞赛、相关创新课程与创业课程,持续发展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学习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巧,最终使创新创业成为专业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就要求要把一般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学习中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目前,作为地方高校来说,基本都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这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了解创新创业政策,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还必须看到,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脱离于专业教育的“附加教育”,而本应要挖掘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元素,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也能得到创新创业性质的教育,实现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2.整合教育资源,搭建“创新训练工作室”平台

从学科竞赛项目中选拔有培育价值的项目,进入“创新训练工作室”,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与带领下,让学生真实地参与项目的经营与运作,进而发展成为实体创业。通过“练中学”、“练中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技能。

教师根据学科竞赛项目特点及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训练情况,挖掘部分有培育价值的商业项目组建“创新训练工作室”,选拔学生进入“创新训练工作室”进行经营与运作。学生团队根据项目需求完成市场调查、策划、营销等各种真实的商务活动,学习创业理论体系,形成专业创业素质,发展为实体创业。在“创新训练工作室”中,学生借助指导教师的专利技术和研究成果,利用校内仪器设备、技术支持等资源,实现专业知识与创业实践的融合。对于“创新训练工作室”学校给予经费、工作室、教师绩效考核、学生学分等全方面支持。

3.培育孵化技术性创业项目,实现创新创业成果转化

搭建融资平台和孵化保障,将“创新训练工作室”成果或者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成果适时开展成果转化。如笔者所在的高校建立大学生科技园,依托实体企业运行,设有项目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同时,大学生科技园利用作为广西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的优势,可帮助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发展高新技术,进行企业专利检索、知识产权分析、风险评价、专利预警、专利撰写指导等相关服务。项目服务部负责园区科技项目的组织申报、洽谈和协同创新,引领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综合服务部负责园区入园企业的注册、变更、年检、风险投资、培训、信息咨詢等有偿业务服务。在实战化的科技园,创新创业项目实现了可行性、盈利性转化,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些项目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成功转化的团队,成员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很多同学进入高新企业就业,实现了高质量就业。

三、理工科高校开展学科竞赛“链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运行机制

1.高校要建立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目前,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分散在教务处、校团委、科技处、研究生院等部门,大家是各自分工,各管一方,没有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合力。有的高校虽然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但只是个虚拟学院,与其他部门联合办公,并没有对全校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做出规划。明确学科竞赛链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融合的必然。理工科高校应结合双一流建设和本科教育质量提升,改变“九龙治水”的局面,将散于各部门的职能归于一体,将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创新创业类竞赛组织、学科竞赛组织、创新创业类课程开设等统一规划、统一推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2.高校要建立配套可行的管理体系

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发展,实现学科竞赛的推动力,就必须建立配套可行的管理制度。如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制度、创新训练工作室管理办法、学科竞赛财务保障制度等。以上制度不仅仅是要建立,还应确保在运行中与现行有关制度有机衔接。

3.高校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外部支持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校一家的“独奏”,而是要发挥学校、企业、政府、科研院所以及大学生科技园等多方的作用,构建多方参与,多方收益,多方发展的格局。学校指导导师要在学生参与学科竞赛选题阶段就要积极与各方积极联系,选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课题进入研究。同时,社会各方也要积极给高校“出题”,通过项目合作攻关等方式,提升学科研究的实用性。

作者简介:

孙巍(1983-),女,硕士,桂林理工大学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链式高校
链式STATCOM内部H桥直流侧电压均衡控制策略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大容量链式STATCOM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链式D-STATCOM直流电压分层协调控制策略
10kV链式STATCOM的研究与设计
链式咨询看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