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为纲活阅读教学
2019-03-18林艺君
林艺君
摘 要:阅读必须是以文本为纲,阅读需要回归文本,从文本入手,在文本中深入阅读,在文本中找到阅读教学的方法,让文本成为阅读教学的依据,服务于语文教学,即文本为纲,灵活阅读。
关键词:文本;阅读;写作
在初中学习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之所以难,在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变成了单一式的,即有固定的可参考答案的阅读,这种阅读教学没有办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表现为考试过程中的阅读多数为课外,很多教材的阅读如果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就变成了无用,无法真正发挥阅读教材的作用。针对这样的现状,我认为文本阅读务必发挥作用,回归文本,从文本入手,在文本中深入阅读,在文本中找到阅读教学的方法,让文本成为阅读教学的依据也服务于语文教学,即文本为纲,灵活阅读。
一、基于文本的有目的逐层阅读教学
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下意识学习和养成阅读习惯,善于发现阅读的重点、难点。文本中的文字是作者与读者交流的方式,文字中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内容,或直接或委婉,想要揭示文字中隐含的信息就必须学会在文本阅读中逐层发现问题、深入阅读。目标阅读比盲读更有好处,它可以帮助获取需要的信息,并迅速地与现有信息联系起来,比较、补充和生成新信息。然而,文本阅读又不能仅仅停留于表面阅读,要善于发现文本后面隐含的信息以及作者所要传递的情感。那么,如何实现有目的性的逐层阅读呢?我认为可以利用学生猎奇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有目的性地去找寻、捕捉其想要的阅读方向,从而完成有目的的阅读。情景激趣—自主探究—合作解疑—品味拓展,通过“四部曲”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来完成有目的逐层阅读教学。
情景激趣其实就是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激发学生的猎奇心理,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自学探究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最主要的环节,让学生在带着问题的自主阅读中得到个性的体现和发展,让他们在思考、询问以及表达中获得能力的发展;合作解疑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中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的重要过程,学生把自己的思考和教师的引导相结合,在双方思想的碰撞中得到新的阅读思维,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品味拓展,品味即回归文本本身的阅读,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字词句进行推敲、琢磨和探究得到隐藏于文本背后的信息,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拓展是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学生解决了问题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在问题的逐层深入探究中进一步提高能力。
《窃读记》一文中作者极为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直接窃读时的心理,正因为是“窃”才有这复杂和不同的感受。在文本阅读中可以创设“窃”的这种特殊的心理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自主探究中可以引导学生带有目的性地重点阅读窃读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但是我们在阅读文本中却发现了比这多得多的滋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写“窃读”的句子或者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自己的理解。通过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或贪婪或惧怕或快乐或满足或忘我或迫切,在体会人物的窃读滋味过程中收获作者对于阅读的热爱并形成自我对于阅读的感受。停留于文本的表面的阅读是不够的,為什么会有窃读的复杂的滋味?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主人公对于阅读的热爱这种隐藏于文本文字中的所要表达的情感,并拓展到身边的人或者自身的实际,加深对文本阅读的理解。
《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属于回忆性散文和传记单元,主要学习的目的是事、人和情。其实,这也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逐层发现的问题。例如,《藤野先生》一文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去阅读。学生粗略阅读后得到的便是人物的情感,鲁迅在文字中流露出对于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敬佩,这是略读后学生能够获得的情感体验。那么,问题接着就来了,为什么鲁迅对藤野先生怀有感激和敬佩之情呢?在这一问题中就需要略读和深入阅读相结合了,感激是源于藤野先生对于鲁迅的帮助,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把藤野先生帮助的事件简略概括出来;敬佩是源于藤野先生的品格和精神。那么,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文本的深入阅读,从文字描写中去发现人物的品格和精神。每一个环节的阅读学生都是带着目的性的,或精读或略读,逐层深入,阅读文本,走进文本。这样的有目的性的文本阅读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的回忆性散文或传记。
阅读必须是基于文本的阅读本身,然而又不仅仅停留于文本本身,应该是基于文本的有目的的逐层阅读,在阅读中带着目的地逐层深入阅读和探究,发现更多信息和获得自身的独特体验。
二、基于文本的可鉴写作式阅读教学
在一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很多时候对于各种教学要求是分割的,对读写教学的结合力度似乎不够,要么简单地关注阅读教学,要么简单地关注写作教学,这两种教学互相结合的阅读教学形式非常鲜见。
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综合,阅读和写作更是重中之重,阅读与写作更是息息相关的,不能简单地独立进行。阅读训练的是学生的情感领悟能力,那么,写作就是训练学生如何把得到的情感表达和抒发的过程。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认读水平,还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因此,阅读教学也可以进一步深化为写作式阅读教学。指向写作的语文阅读教学,才更有意义,就个体生活来说,书中的生活更为丰富[1]。
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起来就比较容易。” [2]其实这阐述的就是学生写作素材的来源和收集,最有效和直接的方式就是生活和阅读。素材是学生写作的最原始的材料,很多学生作文时出现了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寄的情况,或者是材料陈旧没有吸引力的问题,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写作素材的缺乏。然而,看似最简单地从生活中汲取素材却也是学生最头疼的。因为生活阅历的有限、生活空间的单一化以及缺少关注发现美的眼睛,学生所用素材多是陈旧和空洞的想象,缺乏新颖性和真情实感。那么,从文本阅读中去收集以及辐射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就十分必要和有效。
《散步》中以小见大的作文选材便是很好的参照,通过一家人散步这种生活中平凡的事情来折射中华民族敬老爱幼这个传统美德;《走一步,再走一步》中通过父亲引导作者一步一步地爬下山坡这个事件来告诉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把困难拆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一步一步战胜困难,反之,目标的实现也是这样的。这样的写作素材对学生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学生可以通过文本的阅读来学会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比如,由事寓理,在普通的事情中蕴含着很多人生的道理,学会从平凡的小事中感悟、领悟深刻的道理,把虚化的道理通过客观可感的事件写真、写实。善于分析、比较、综合、归纳、联系、推理,往往能够从日常所见中悟出哲理来[3] 。“一杯牛奶”“一抹眼神”“一次击掌”都是爱的表现;一次爬山的经验、一次参加运动会的经历,甚至校园里一棵不起眼的小树都是我们写作的素材。
提高写作水平必须注重实践,通过写作来掌握作文写作的技巧。科学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实现“我手写我心”的关键。当然,技巧并不会凭空出现,也不会自然而然地领悟了。技巧从何而来呢?文本阅读借鉴写作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可以从国内、国外、古代、现代等优秀的文章中汲取写作技巧。中学课文中选入的文本,内容和形式都是比较出众的,其写作技巧是比较有创意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阅读文本时不仅仅停留于文字本身,要注意分析其写作技巧,看看作者通过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什么样的情感。通过分析、理解和掌握把这些写作技巧加以借鉴并转化为自己的写作方法。
《窃读记》中的设置悬念的记叙文写作方法可以借鉴;《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物肖像描写的夸张和巧妙也是很好的写作教学范本;《再塑生命的人》中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也是写作方法的参考。《背影》一文中,朱自清以背影作为线索贯穿全文,首尾呼应并在课文中多次写到父亲的背影。但是,这几次的背影又不完全一样,有详有略,在最典型的事件中通过人物描写详细地刻画了父亲感人的背影,让人读后潸然泪下。以《背影》这篇文章为例,可以教授学生以线索贯穿全文、詳略得当等作文写作方法。《春》是朱自清的写景作品,可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这样的并列式写作结构,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或叠音等来美化文章的语言。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直观性强,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写作方法并加以运用,达到可鉴写作式阅读教学的目的。
“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略读的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浏览的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4]略读课文并不是完全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应该是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信息,然后不同学生能根据自身能力、价值观等体验不同的文本情感,在文本阅读中提高自我的阅读能力。精读课文是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和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精读课文也必须是基于文本文字的阅读,从文字中去发现、理解和感受。阅读是写作素材和写作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式。文本是阅读教学最直观、有效的依据,不同文本实现不同的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林以广.作文教学:须着力培养表达能力[J].语文教学通讯,2018(17):73-74.
[2]马银春.这样写作最高效[M].北京:金城出版社, 2012.
[3]黄玉峰.语文太重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