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活动

2019-03-18陈升文

教育·学习 2019年2期
关键词:小旗新知帽子

陈升文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为唯一目标转到首先关注学生的发展上来。这句话告诉我们,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学生应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应着眼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学的归宿。如何实现上述转变呢?我结合自己执教《第几》的不同教案,谈谈对这一问题的感想。

《第几》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学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初步感知自然数和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并能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案例(一)

挂图出示教科书P18页的售票图。

1、教学“第几”

师:认真观察,图上画了什么?一共有几个人在排队?谁排第一?从前面数,第三个人是谁?

师:从前面数,戴帽子的叔叔站在第( )名;从后面数戴帽子的叔叔站在第( )名。

用一句话描述背包的阿姨站的位置。

小结:“第几”是表示一个位置。

2、教学“几个”

师:从前面开始数,数到小朋友,一共数了多少个人?是哪几个人?“从前面数”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如果去掉这几个字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3、比较“第几”和“几”的区别

师:同是一个3为什么有时表示“3个人”,有时表示其中的“1个人”呢?

小结:一个数既可以表示几个事物,即表示多少的数量;也可以表示位置 “第几”。

分析: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运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部分思维敏捷的学生滔滔不绝地“演讲”,其他学生则坐在“听众”席上“听灌”。甚至有的学生开始窃窃私语,课堂秩序开始混乱,致使后面的学生注意力分散,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这节课是我牵着学生的鼻子将其引入欲设的教学框架中,才导致学生学得被动,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于是,我在第二个班教学中将此教学环节及时调整如下:

案例(二)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们班有四位同学明天将要参加学校举行的单人跳绳比赛。学校给这四位运动员每人送来一根短绳和一顶太阳帽,你们能分别发给这四位运动员吗?

生:能。

师:请四位运动员到教室前面排好队。同学们,你们看看,这几位排队的先后顺序怎么样?

学生很快就给运动员排了顺序,晓杰排在第一位,淑文排在第二位,家明排在第三位,忠贤排在第四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的活动由于比较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安排学生看运动员排队的顺序,实际就渗透了“第几”的知识,学生在给运动员排顺序过程,自然掌握了“第几”的概念。)

二、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1、发短绳

师:请四位同学给运动员发短绳。

请你给排在第一位的运动员发一根短绳;

请你给排在第二位的运动员发一根短绳;

请你给排在第三位的运动员发一根短绳;

请你给排在第四位的运动员发一根短绳;

2、发太阳帽

师:谁能把这顶帽子发给排在第一位的运动员?

学生在给运动员发帽子时发生了分歧,当这位学生给从左数排在第一位运动员发帽子时,忽然有一位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应该是给从右数排在第一位运动员发帽子。在学生分辨不清时,我先让他们说自己发帽子的理由,在两个学生争论中,同学们理解了“从左数”和“从右数”的含义,同时也意识到数学语言的严密性。

师:谁能给左数排在第2位的运动员发帽子?谁能给从右数前2位的运动员发帽子?

师:“第2位”与“前2位”的人数一样多吗?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设计意图:把知识难点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探索、思索、交流,从而获得知识。)

三、分组合作,运用新知

师:明天的跳绳比赛,我们班的同学愿意为这四名运动员当啦啦队吗?

生:非常愿意。

师:现在请各小组长把啦啦队的小旗发给同学们。

老师说明游戏规则:让小组成员按一定顺序排成一队,组长依照老师刚才组织同学给运动员发帽子的游戏,组织本组的同学玩发小旗的游戏,要求每一个同学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老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新知。

当老师把一面小旗发给一个同学时,接着问:我给第几位的同学发了小旗?

生:第3位。

师:是从哪边数的?

生:从左边。

师:拿着小旗的这位同学还可以说他是第几位?

生:从右数第五位。

师:我们在找第几位同学时,要分清从左边数,还是从右边数。

指导组长提出不同要求,让同学发小旗。

要求:给从左边数第1位同学发小旗;

给从右边数第2位同学发小旗;

给从左边数第2位同学发小旗;

给这组中间的3位同学发小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理解和运用这节课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

反思:

在第一次教學实践中,我只关注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所以采用的是“问答式”的教学方式,我在前面走,学生在后面跟,步步为营,我到达目的地,学生随之亦到。很明显,这只是一种传统“授——受”式教学方式,学生除了获取知识外,情感没有得到培养,态度、价值观没有得到熏陶。而改进了的第二次教学实践,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参加到跳绳比赛的活动中,进行探索、思索、交流,从而感知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学会区分“几个”和“第几”,并且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参与意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比老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猜你喜欢

小旗新知帽子
和王安石一起过年
抄作业大王
The Five Steps of Achieving Racial Equality
邋遢博士的奇妙发明.美妙时光床
Hat 我戴上了这顶帽子
新知
新知速递
编后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