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会话能力的实践体会

2019-03-18杨永华

甘肃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关键句题目阅读教学

杨永华

【关键词】 阅读教学;会话能力;题目;方式;关键句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04—0463(2019)02—0112—01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可见,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借助文本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学生适应生活实际的会话能力。语文教材中所选的阅读文本都是经过专家认真研究、精心挑选的,它的知识含量大,有丰富的口语训练内容。因此,阅读教学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说话因素,训练学生的会话能力呢?

一、分析课文题目涵盖的内容,引导学生说话

分析课文题目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有的题目就是课文的主旨或中心,如《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有的题目就是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情的地点,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有的题目就是课文所写事件的过程和内容,如《最后一课》《背影》等;还有的题目就是课文中融合的哲理或含义所在,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题目,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精心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循序渐进地提出这样的三个问题:一是问时间和国家,让学生通过说,确定课文背景;二是问内容,让学生说出什么样的“最后一课”,从而理解是用母语讲的最后一课;三是问原因,让学生说出“最后一课”的原因,揭示主题。这样,学生经过三次说话,不但锻炼了自己的会话能力,而且也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内容。

二、采用开放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说话

想象和联想是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认为,文字是一种符号,文字的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包含诸如语言、心理、场景和情节等方面的“不确定”与“空白”。这种“空白”令人遐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些不被人注意的空白点给予拓展,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训练,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把握文章中人物的品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情达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如,在教学《项链》一课后,引导学生设计马蒂尔德·路瓦栽夫人听到自己辛苦十年赔偿的项链原来是一挂假项链时的情境。学生稍加思考后各抒己见,设计了十多种主人公的结局:诉诸公堂、晕倒、大哭一场、索要余额、后悔当初没有问清真假、感叹命运甚至精神崩溃等等。这样就使学生启动思维,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读完后,总给人一种言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让人思索和回味。教学时,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去发掘那些“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因素,无疑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三、利用课文中关键语句,训练学生说话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的作者总是先在生活中有所见、所想、所思,然后引起创造冲动,最后下笔成文,而读者的阅读正好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往往需要循着作者行文的思路,以词句作为切入点,感受人物的形象,领悟人物的情感,准确把握作品的重点。教学时,对文本中关键的词句进行拓展教学,有利于学生准确全面地掌握知识,理解文本内容。而且,课文中的关键语句、中心句、名言警句、开头、结尾往往是训练学生说话的好材料,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仔细地推敲和品味,让他们根据自己平时观察所得或已经贮存的素材,作规定词语串说、语句改说、句式仿说等训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課文预习时,列出该课中的关键词或很有特色的词,让学生围绕这些词和课文主旨说一段话;在课文分析时,让学生找出各段的中心句,并串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在写作特点体会时,让学生仿写或变换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被动句、比喻句、排比句、夸张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强化学生对各种句式的锻炼,使学生在说话中能够运用自如。

总之,语文教材中人物丰富、内容广阔、语言精辟,教师如能把好阅读关,就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给学生创造说真话、实话的环境和机会,提高学生的会话能力与技巧,进而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关键句题目阅读教学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也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技巧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诗意型材料作文解题导引
追根求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