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教育公平焦虑”是中小学生减负关键
2019-03-18曹灿辉
曹灿辉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共三十条。《通知》指出要切实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学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部联合九部门向各级人民政府印发“减负令”可谓意义重大,不同寻常,减负效果令人期待。
众所周知,中小学生减负,多年来一直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热点问题。然而,多年来无论各地下达多少“减负令”,采取什么措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就是减不下来。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这种现象的出现呢?
笔者认为,原因是社会出现了“教育公平焦虑”。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要比别人的孩子考得更好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比其他人多用功。于是,不少家长对中小学生减负认知出现错乱。不是曾有成都金堂小学宣布取消补课后,数十名家长联名上书要求补课吗?也有学生说会请家教或到课外培训班补课。
其实,教育公平也只是相对的。阶层之间、区域之间所造成的教育不公平,无法通过学生“增负”化解。人人加码,谁都希望比别人多负担一点,以期达到拉平差距的目的,其结果只会是出现“剧场效应”:所有学生和家长都比原来付出了更多的成本,得到的却是和原来一样(甚至更差)的教育效果;而更可悲的是,虽然大家都感到更累了,但不会有任何人选择让“增负”停下来。这样,学生学业负担越来越重,教育改革难以前行就发生了。
中小学生减负,关键要减少学生家长“教育公平焦虑”。为此,还需“三管齐下”。
首先,教育部与地方教育部门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营造公平教育环境;健全教育监督机制,改革教育评价手段,取消升学率指标,中高考招生打破“唯分数是举”选才機制;加强学校教育,弱化家庭对市场教育资源的依赖,学生在校课余时间,或可用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兴趣培养。
其次,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让家长转变观念,消除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态,当好家长参谋,引导家长根据孩子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家庭教育方式,顺其自然,不拔苗助长,不违背自然法则,不扭曲扼杀孩子天性。
最后,社会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打破某些单位“唯文凭取才”的用人观念。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