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9-03-18徐月娟
徐月娟
【关键词】 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1—0043—01
幼儿园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尚不完善,在生活起居方面未能做到服务于自己。幼儿园小班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自理能力的培养,自理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幼儿园保育工作的效果。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常规保育活动要注重趣味性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在幼儿入园后,为了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私人物品,教师可以设计趣味游戏:在幼儿的水杯上用小动物图片标记,再单独准备一套对应的小动物图片,可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小动物,然后到杯子架前找出与自己所选图片一致的图片,对应的水杯就是这名幼儿的水杯。教师可告诉他们,这个对应的水杯就是幼儿的水杯,动物图片就是奖励。常规保育活动是最为重要的自理能力培养过程,教师应牢牢抓住日常保育活动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培养。
二、通过示范讲解教给幼儿正确的自理习惯
小班幼儿尚处于自理能力发展过程中,许多生活习惯尚未形成,也没有关于自理能力的准确概念。对于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教师不应简单指责,也不应用说教的方式进行教育,而应通过正确的示范讲解,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自理能力概念,让幼儿可以以教师为榜样,不断效仿正确示范,形成良好的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例如,在刚入园时,幼儿用完物品不知道放回原处,随手丢弃,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时教师可与幼儿进行交谈:“我刚才在活动室听见小剪子和胶棒在哭,他们找不到家了,现在都躺在活动室的桌子上,非常伤心。我们安慰他们一下好吗?”然后教师带领幼儿回到活动教室,将手工制作的工具收回到工具箱中。教师可借机要求幼儿以后都要将工具用完后放回工具箱,如果有幼儿忘记了,其他幼儿要互相提醒。
教师在示范讲解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幼儿的状态,应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行为习惯进行对应指导,让幼儿都能够通过教师示范了解自理能力形成的作用。
三、抓住时机进行随机教育
许多良好的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机习得,慢慢形成的。教师应该抓住生活中的教育时机,做好随机教育。例如,幼儿在洗手之后容易开始玩水,这时教师可以开展随机教育,问幼儿水的作用是什么。幼儿回答可以喝,可以灌溉,可以养鱼。教师要让幼儿了解水资源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不能随意玩水导致浪费。教师可带领幼儿将弄到地上的水擦干净,示范洗手后关掉水龙头,让幼儿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如果幼儿想要玩水,教師可以单独在盥洗室弄好水盆,放置玩具,幼儿玩水过后要将水盆按顺序摆好,这些水不能倒掉,应该留起来用来浇花浇菜地,做到物尽其用。教师还可通过随机教育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自理能力与生活习惯。
随机教育可以说是润物细无声地完成了自理能力培养活动。生活中、学习中,处处都是随机教育的机会,教师应善于抓住时机,潜移默化完成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四、创设良好的环境
为了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除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外,还应该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生活环境,发挥环境的影响作用与教育作用。如,为了帮助幼儿养成注意室内卫生的习惯,教师在收拾完教室后,可带着幼儿看一下干净的教室,并将这一状态拍摄照片并张贴在教室中。每次用完教室,教师都要带着幼儿根据照片的样子将教室收拾好,还原成干净的样子。通过几次示范,幼儿习惯了干净的教室,再看到乱糟糟的环境会觉得不舒服,会主动参与收拾整理。教师还可帮助幼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或在盥洗室放置可爱的小动物洗手的图案,并在水龙头旁边放好香皂毛巾,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幼儿自然而然形成自理能力。
五、善用激励与奖励推动幼儿形成自理能力
教师应善用激励与奖励的方式推动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练习穿衣服这一点上,幼儿睡醒后能够自己尝试穿衣服,教师应该予以鼓励。激励与奖励应以过程为主,看到幼儿有锻炼自己穿衣服的良好意识与尝试,就应该予以表扬,而非表扬谁穿得最快穿得最好。幼儿阶段动作能力有限,只要愿意做出尝试,就应该得到奖励,即使开始穿得很慢,穿得不好,也应该多加鼓励。幼儿阶段的许多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教师应该关注趋势,让这一过程往好的方向发展,而非一味关注结果。
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比赛的方式,给表现好的小组给予小红花鼓励,如果一个幼儿出现倦怠不愿参与的情况,可以由同组幼儿一起帮助他,起到小组带动作用。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