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2019-03-18党小东
党小东
【关键词】 小学德育;问题;传统文化;渗透;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1—0024—01
中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积淀,产生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笔者看来,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应当从青少年抓起。在小学德育中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从小就耳濡目染这些文化瑰宝,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从中汲取促进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养料,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唤醒小学生的文化自觉,使其成为负责任的社会公民。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不足。对德育严重忽视的学校大多处于农村或者偏远山区,由于师资力量较弱及资金分配不足等原因,导致没有很好的条件来开设小学德育课,任课教师缺乏专业素养。一些学校还存在着这样的错误认识:语文、数学、英语才是小学阶段的必备课程,小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并不是最急迫的。
2.社会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首先,当今社会复杂多变,拜金主义、权力至上等思想大行其道,很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而小学生尚未形成固定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极有可能会被外界的不良观念所影响,从而在本应纯真的童年就变得圆滑世故。其次,学生在家庭中遇到的不平等待遇也是影响学校德育的重要因素。当今农村地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的观念,家长认为男孩更值得去读书学习,也愿意为此付出时间和金钱;而女孩则不适合去上学,即使能让家中的女孩去学校,但投入成本要比男孩低得多。这对女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也影响着学校德育的效果。
3.学生自身对德育课的厌倦。就现阶段而言,虽然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观,但部分学生依然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一些学校认为德育课就是一味调味剂,是给学生放松用的课程;一些教师认为德育课可有可无,只要抓好主课教学即可,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又是照搬书本满堂灌;学生认为德育课比主课还枯燥无聊,只是多了些脑力的放松罢了。学生对德育课程产生厌倦心理,使得学校德育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小学德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
1.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中华传统文化中既蕴涵着很多的精髓,也具有一些糟粕。只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将其中的精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诚实、善良、勇敢、无畏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他们是值得后人传承与发扬光大的,是我们的骄傲。这种民族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有着鲜活的体现,也需要新时代的中国人继承和发扬。如,勇敢,要求我们面对邪恶挺身而出;团结,要求我们在面临困境与大敌时,紧紧拧成一股绳;和平,要求我们奋力协作;勤劳,要求我们自强不息。对小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民族精神的灌输,可以让他们自觉抵御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促使其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
2.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进行定位。首先,我们应当明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结合时代发展对其进行新的阐释,能使小學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其次,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动力和源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的“三观教育”紧密结合。(1)“仁”需要小学生怀有爱心,要从关爱的角度去对待他人,对待身边那些值得期待的事物。(2)“义”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并不意味着每个人要像《水浒传》里的英雄人物那样,而是要求小学生胸怀正气,胸襟坦荡,能够抬头挺胸做人,不为小人牟利。(3)“礼”要求小学生学会以礼待人,以礼行事。(4)“智”不仅仅要求学生注重学业,而且还要学会灵活应对一些突发的紧急情况,在面对坏人时,要沉着冷静,积极寻找解决办法。(5)“信”则是对学生诚信的要求,要诚实守信,遵守诺言,不恶意欺骗别人。
3.开展多种形式的小学德育活动。德育的形式不能单一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能教条化,否则会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首先,在教材选择上可以多样化,不要千篇一律,全部选择条款式的文字说明,可以采用插图与文字并重或者以插图为主的教材。其次,在教学方式上,不要一字不漏地照搬书本,可以采取多人讨论或者轮流朗读的形式,增强课堂的生机与活力。最后,创设情境,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可以采取多人演小品的形式,让小学生结合小品探讨对与错、好与坏等。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