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群实训环节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2019-03-18冯邦朝
冯邦朝
摘 要:该文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群实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各类课程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校内实训基地缺乏及校企合作不深入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地方院校;涉农专业;实训;改革
中图分类号 S646;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2-03)-014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等教育应“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1]。百色学院成立于2006年,2014年获批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2015年加入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百色学院的发展目标是成为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应用型区域高水平大学。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能担当社会责任、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训环节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百色学院农业与食品工程学院开设生物技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这3个专业都与农业行业有很大的相关性,形成独具特色的涉农专业群。专业群开设有各类应用性课程,涉及植物栽培、动物养殖、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行业,要求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与职业素养。3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虽几经修改,但宗旨始终不变,要求与企事业单位无缝对接,注重实践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出具有扎实的行业基础知识、良好的职业素养、“下得去、用得上、沉得住”的人才。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与企业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如何在实训环节进行改革与创新,使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生产技能,培养更多的生物、农业、食品方面的合格应用型人才,是急需予以研究的问题。
1 实训环节存在的问题
1.1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完成硕、博士学业后直接担任高校教师的职务,缺少一定的企事业单位工作背景,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能很好的带领学生完成实训,导致学生实训实践效果欠佳[2]。虽然大多数教师都取得了双师型教师的资格,但并不能等同于具有双师型教师的实力。多数教师的双师型称号是以参加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证考试取得,如花卉园艺师、食品检验工等,这些证书仅仅通过几天的培训就可取得。所以,即使是双师型教师也还是缺乏必要的企事业工作经验。
1.2 课程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影响实训效果 人才培养方案上,基础实验课多,生产性的实验课程少,课时也少。理论课、实验课、实训、生产实习环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导致不同基础实验课程开设相同的基础内容,从而减少了实训的项目种类和实训实施的时间。
1.3 校内实训基地缺乏,以实验代替实训
1.3.1 自建基地數量少 专业群有3个专业,但仅有2个自建的实训基地,一个是中草药与百香果种植基地,另一个是食用菌实训基地。这2个基地虽然是在进行生产运行,是微型的农业企业,但由于离学校较远(食用菌基地离学校17km,中草药基地离学校30km),不利于学生日常实训。除了产权属于学校之外,本质上跟校外基地并没有太大区别。
1.3.2 校内实训条件与实际生产有较大的差距 由于校内实训场所缺乏,往往以实验室代替实训基地进行实训教学环节。实验室的设备往往都是小型设备,适合进行验证性的实验,虽然原理一样,但实际操作要领、注意事项等与企业的生产设备完全不同。比如,食品加工实验室设备与食品加工厂的设备不同;作物栽培实验室花盆种植与大田种植条件不同;食用菌栽培实验室设备及条件与食用菌菌厂设备条件不同。这导致了校内实训更多的只是让学生掌握了生产的原理与基本技能,但真正生产的关键环节与诀窍并没掌握,毕业后进行企业还是需要经历一段长时间的学习和适应过程。
1.4 校企合作不深入,校外实训达不到目标
1.4.1 以参观见习代替实训 大多数的校外实训活动中,学生不能深入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往往只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校企双方尚未建立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作为共建实训基地的当地企业怕影响正常生产,往往不放心让学生真正短期参与生产实训活动。
1.4.2 放养式管理的实习与实训 目前,学校将学生校外几个月实训、实习的教学、管理全部委托给合作企业。但企业不是专业的教学单位,不可能制订系统的实训、实习计划,也无法给予学生有效的实践指导。学生从事简单技能的顶岗工作,容易导致企业为了盈利最大化而将共建实训基地作为企业掠夺廉价劳动力的工具[3]。这种方式也达不到实训教学的目的要求。
1.4.3 校企共建实践育人体系过程中企业积极性不高 校企合作存在2个主要问题,一是引入名企难,二是企业参与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不高[4]。百色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缺少名气,又地处西南地区,没有地域优势,缺少对口的知名企业进行合作。桂西南本身工农业不发达,涉农企业一般属于小企业、微小企业,本身就很缺乏技术人员,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参与育人的实力与积极性。
1.4.4 校企共建育人体系中育人与就业岗位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如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怎样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怎样实现校企无缝对接以及怎样适应行业的动态发展,这些都是相关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由于共建的校外实训企业大多为小企业,不同企业之间的技术工种存在很大差异性,用人方向窄,用人数量少。比如,一些种植企业,每年只招几个毕业生留作技术人员,补充人员流失后的空缺。常规育苗工厂、组培工厂也仅仅需要1~2个技术人员,就足以满足企业的运行需求。多招的人员也只能进入流水线成为操作工。另外,由于共建的农企规模小,效益不高,无法满足学生的就业目标。这种情况下,校企共建效率降,学校、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2 实训环节改革思路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数量与质量 组织教师下企业锻炼,与企业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使教师具备实际生产的技术与能力。与企业共同组织科技攻关小组,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增强与企业联系的紧密度,实现双方共赢。
2.2 加强自有实训基地的建设 自有基地的建设首先要求离学校近,最好设在校园内,便于统一管理,降低学生参与实训的成本。其次,校内实训基地应是可以独立运作的小型工厂或农场,进行真正的生产运作。这样即使基地规模不大,生产流程也是贴近生产实际,在基地内实训就可实现与生产的对接。校内企业要能够正常运作,常态化生产,能随时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
2.3 加强与大型企业、知名企业深入合作 大型企业拥有较强的技术力量,也具有相对丰富的实习及就业岗位,能够更好的进行校企深度合作。以教学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邀请大型企业、知名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让企业参与实训课程制定,共同进行实训教学管理,共同开展就业服务[5]。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为实训教师,协同育人,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学生通过校企合作的实训与培训,能够更快地适应未来工作环境以及生产流程,可以更快的进入工作状态,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学生通过实训、顶岗实习,不仅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还可以提高培养企业所需求人才的效率,为企业提供更多技术型人才[6]。
2.4 与本地微型、小型企业广泛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本地的企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但由于是新兴企业,往往能够抓住前沿产业,经营较灵活,也急需毕业生进入企业充实技术力量。大量的小型、微型企业可以作为分散实习单位,实习后有意向的可以直接签订就业合同。这样也可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选择的机会。
2.5 实现应用性实验课程与实训环节的有效衔接 实践、实训环节不仅是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计划进行不断的研讨和修订,合理安排实验、实训、实践、实习四大模块的内容,以最少的学时达到最好的实训实践效果。动员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参加大学生创业竞賽、“挑战杯”大赛、“互联网+”创业大赛等,以项目促进实训环节开展[7]。有了项目后,学生就会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相关的实践实训工作,相当于“项目教学法”的具体运用。在项目推动下,学生不仅积极参与实践实训活动,也培养了团队精神,更容易成为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 总结
对于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实训环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应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把握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运行规律。校企合作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作为应用性地方大学的涉农专业群,必须把握好“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及所处区域状况,构建与发达地区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使实训环节更好地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洪.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10):119-125.
[2]郭联金,王国胜.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实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4):131-133,138.
[3]龚琴.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2):162-163.
[4]杨鹏鸣,姜立娜.基于能力培养的园艺植物育种学实践教学改革[J].现代农业科技,2018(13):271,273.
[5]王磊.立足实训平台建设艺术设计专业改革与实践——以蚌埠学院产品设计实训中心为例[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8,39(2):103-105.
[6]刘明生,王玲.基于协同育人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剖析[J].职教论坛,2013(21):19-24.
[7]黄瑶,邓冬梅,廖春燕,等.培养发酵工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OL].微生物学通报:1-6[2018-11-14].https://doi.org/10.13344/j.microbiol.china.180284.
(责编:徐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