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2019-03-18勇赫大叔
勇赫大叔
专栏的第一篇文章,我并不想直接谈亲子阅读,而是想谈谈中国人阅读的整体状况。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是一个出版大国,却不是一个阅读大国,这确实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据了解,我国发达地区的人宁可将一半或更多的收入用来购买电子通讯设备,也不愿意去购买廉价的精神食粮—书籍。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大部分时间消耗在上网冲浪、微博互动或微信上。在一次次聚会上,大家少了彼此的沟通,而是各自掏出手机,刷新微博或者微信;即使有沟通,很多时候话题也局限在微博上的八卦新闻或者朋友圈的趣闻。
这种现象在年轻人中已经极为普遍,甚至有人把不使用微博或微信的人当作outman。我们还记得古人曾经说过“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句话反映了清朝后期大家对于《红楼梦》这本书的强烈追捧,其实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大家是爱读书、讨论书,并且将书作为重要的生活或者娱乐话题的。
“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人不读书,必然主观臆断、强词夺理,轻狂自大或空虚自闭;一个民族不读书,必然社会浮躁、人心涣散,进而社会动荡、集体倒退。
最近听说阅读要立法,我觉得它与“常回家看看”立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从另一个角度讲,阅读与“常回家看看”也存在区别,阅读不是道德的范畴,而是个人修为的范畴,所以阅读问题的产生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第一,很多人并没有明白阅读与个人发展的意义,这和我们的教育制度有着相关性。我们一直强调寒窗苦读,一日惊人。可是很多人在被迫读了12年书之后,立刻放下了书本,不想再读书,而没有深刻认识到读书对于一个人一生的长远意义。
第二,阅读与学习不是公平竞争的绝对力量。很多人把更多的筹码放在了父母的人脉,找人送礼等非常渠道方面。阅读来的效果太慢,“读书无用论”死灰复燃。
第三,学校教育并没有把阅读放到重要位置。阅读不是简单的兴趣爱好,它是个人自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放弃了阅读,相当于放弃了自学,也是放弃了个人努力的机会。
第四,阅读的环境并不完善。我们去了解年轻人痴迷于网络互动现象,你会发现,网络互动由于强大利益的驱使,内容供应商、加工方、网络平台、终端服务商等各个利益群体,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便捷而舒适”的消费环境,你可以有多种形式上网,这就是形式的多样性。但阅读不是一个一本万利的事情,似乎并没有吸引各种社会资本的加盟与支持,所以阅读环境并不完善。
第五,家长习惯的影响。有太多的案例是,家长希望孩子在家读书,但是自己却非常爱看电视。我总有这样的想法,社会风气是由家长决定的。犹太人很喜欢阅讀,孩子小的时候,妈妈会在孩子的书的边页上涂上蜂蜜,让孩子从很小就记住书是甜的。他们祖祖辈辈都延续这个做法,你可以想象他们对于阅读有多么重视。
我觉得当下迫切要解决的是阅读环境的建设,我们不是要建越来越多的书店,而是建越来越多的阅读区。社区可以提供家庭教育的阅读区与学习区,让家长明白如何指导孩子健康成长;医院可以提供患者阅读区,通过阅读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懂得如何减轻病痛,尽早康复;宾馆可以提供阅读区,让游客了解当地的文化;银行可以提供阅读区,让大家明白金融知识……
阅读应该成为各行各业的服务项目,或者说是增值服务项目,这样阅读也会慢慢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亲子阅读,也就会变成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