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品种苏泰麦1号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要点
2019-03-18张祖普储修成王亚松贾长敬华荣周轩正孙建荣汪全广高辉殷兰凤
张祖普 储修成 王亚松 贾长敬 华荣 周轩正 孙建荣 汪全广 高辉 殷兰凤
摘 要:苏泰麦1号具有高产、稳产、广适、抗逆等优良特性,综合抗病性好,穗数较多,自身调节能力强,丰产潜力大,在安徽省沿淮及黄淮南片麦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利用价值。该文介绍了苏泰麦1号的选育经过、品种特性及产量表现,并提出了其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苏泰麦1号;选育;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 S51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2-03)-0036-02
安徽省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介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全年无霜期200~250d,≥10℃活动积温在4600~5300℃左右,年平均气温14~17℃,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安徽沿淮、淮北地区是黄淮小麦主产区,属南北过渡带,季风气候明显,季节性干旱和倒春寒频繁,品种选育上以高产、广适、抗病、抗寒、抗旱、优质为主要方向。苏泰麦1号系江苏红旗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从郑麦8329/烟农19杂交组合中经多年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并于2017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 选育经过
采用系普法,在各世代的选择中,充分注意了株型与穗部性状,高产与抗病、抗寒、抗倒等综合性状有机结合。2003年配制组合10穗;2004年F1代该组合田间优势明显,作为重点组合进行稀植点播;2005年F2代田间表现清秀,总体病害较轻,重点选择优势明显的单株30株,室内考种决选15株,进行单株播种;2006年F3代0327-8田间表现最好,穗多,秆矮,抗病,落黄好,作为重点单株选择,室内考种决选10株;2007年F4代0327-8-6表现突出,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较轻,成熟活顺,作为重点株系,再决选10个株系;2008年F5代田间基本纯合,株高适中,穗较大,中熟、结实性好,抗病性强,熟相好,对株系进行测产,其中0327-8-6-1、0327-8-6-3、0327-8-6-5和0327-8-6-6产量最高,决定进入新品系鉴定试验,同时进行单株选择;2009-2010年连续2年的新品系鉴定试验中,0327-8-6-1、0327-8-6-3和0327-8-6-1-3产量最高,同时进行单穗和单株选择;然后进入3次重复的新品系比较试验,2011—2012年新品系比较试验0327-8-6-1-3-2产量7615.5kg/hm2,比对照皖麦50增产6.88%,位居第一。然后决定以编号天润327进入2012—2013年新品系比较试验,结果在特殊气候条件下,该品系产量7017kg/hm2,位居第1位,比对照皖麦50增产12.5%,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田间表现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较抗纹枯病;推荐参加2013—2014安徽省联合鉴定试验,品种定名为:苏泰麦1号(原名:天润327)。
2 品种性状
属半冬性中熟品种,春季生长发育快,两极分化较快,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区地区全生育期222d,与对照皖麦52相当。幼苗半匍匐,苗期叶片较窄,叶色浓绿,株型半松散,分蘖成穗率高,株高87cm左右,株型较紧凑,长相清秀,茎秆弹性较好。旗叶近平举、较长,叶片深绿色,穗层不整齐,长芒、白壳、白粒、角质、穗长方型,落黄及熟相较好。较抗倒伏,抗寒性较好,产量结构协调,适宜安徽省淮北及沿淮地区种植。
3 产量表现
2013—2014年参加安徽省联合鉴定试验:该品系平均产量9762kg/hm2,较对照增产6.0%,居淮北半冬组A组37个参试品系的第8位。稳产性好,6点汇总,6点增产,增幅为2.1%~10.3%。区域试验:2014—2015年度平均产量7978.5kg/hm2,较对照皖麦52增产5.92%,差异极显著,8点汇总,7点增产。2015—2016年度平均产量7572kg/hm2,较对照皖麦52增产5.22%,差异显著,8点汇总,7点增产,1点平产。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142kg/hm2,比对照皖麦52增产6.26%,7点汇总,全部增产。
4 品质及抗性
2015—2016年连续2年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感-中抗赤霉病(严重度3.1~2.8);中感-中抗白粉病(病级5~3级);感纹枯病(病指56~44)。2015—2016年连续2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07~796g/L,粗蛋白(干基)14.42%~14.47%,湿面筋(以14%水分计)31.2%~31.7%,吸水量56.55~7.7mL/100g,稳定时间7.6~5.1min。
5 栽培技术要点
5.1 适期播种 在安徽省淮北及沿淮地区,10月5—25日均可播种。苏泰麦1号抗寒、抗旱性较强,但冬暖、倒春寒现象频繁且严重的地区,应适期播种。一般播种量160~180kg/hm2,基本苗210万~240万/hm2,越冬前单株茎蘖2~3,撒播田总茎蘖数600万/hm2,成穗率在45%左右,有利高产。
5.2 科学肥水运筹 一般施有机肥1850~2800kg/hm2,五氧化二磷110~130kg/hm2,氧化鉀130kg/hm2,有机肥和磷、钾肥全部底施,纯氮200~210kg/hm2,70%氮肥作底施,30%拔节肥作追施。做到苗全、苗匀,力争壮苗早发,促根增蘖,肥水管理上坚持“促-控-补”的原则。对于群体过大和已有旺长趋势的麦苗,使用多效唑(15%)粉剂495~750g/hm2,兑水750kg/hm2,在麦苗3~5叶期喷施,抑制细胞伸长,缩短基部节间长度,降低株高,提高小麦抗倒能力。
5.3 化学除草 播种前2~3d,用41%草甘膦水剂2250~3000mL/hm2,或20%百草枯水剂2250mL/hm2,兑水600kg/hm2喷雾消灭前期老草。在麦苗1叶1心期至2叶1心期,选用70%氯磺·异丙隆(麦草净)可湿性粉剂1050g/hm2,兑水600kg/hm2均匀喷雾。
5.4 病虫害防治 小麦不同生育时期都有病虫危害,但生育后期更易发生,所以要加强预测预报,以防为主。小麦主要病虫害有赤霉病、纹枯病、蚜虫等。其中赤霉病危害最大,为了避免或减轻损失,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对水进行喷雾,始花期防治1次,过5~7d再防治1次。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3000mL/hm2兑水750kg/hm2喷射效果较好。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g/hm2兑水750kg/hm2防治。
5.5 及时收割 俗话说“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小麦成熟后,如不及时收获,粒重和品质都要下降。小麦人工收割以蜡熟中期为宜,机械收割以完熟初期为宜。蜡熟中末期全株转黄,茎秆仍有弹性,籽粒黄色、稍硬,含水量20%~25%;完熟初期,叶片基本枯黄,籽粒变硬,呈品种本色,含水量20%以下。
参考文献
[1]张平治,徐继平,范荣喜,等.安徽省小麦品种演变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3.
[2]董召荣,刘燕,陈仁义,等.晚麦18号特征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9,04.
[3]姚国才,马鸿翔,张鹏,等.早熟高产小麦新品种宁麦19的选育及栽培要点[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9).
[4]陈若礼.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J].安徽农学通报,1997,02.
[5]单金鹏.不同大麦品种生育特性及产量要素分析[J].麦与谷类科学,2012,03.
[6]胡承霖.提高我省小麦生产整体水平的几个问题[J].农学通报,1997,03.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