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流行性出血热一例
2019-03-18李广吴帅盛超刘国炳
李广,吴帅,盛超,刘国炳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由汉坦病毒属的各型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1],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妊娠合并EHF临床少见,且症状不典型,病死率高,临床上易出现漏诊及误诊。现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1例妊娠合并EHF病例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患者 女,28岁,孕3产2,因发热3 d,产后1 d,发现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 20 h,于2018年6月12日急诊转入本院。患者3 d前自觉发热,最高体温39℃,未予处理。2 d前因“妊娠36+2周,阵发性下腹疼痛2 h”就诊于当地医院,入院检查提示:ALT 48 U/L,AST 148 U/L,血小板(PLT)67×109/L,术前 8项阴性(乙肝两对半、丙肝、梅毒、HIV抗体),其余未见明显异常。于2018年6月10日6:18顺产1名早产活男婴,6月11日上午复查肝功能:ALT 318 U/L,AST 974 U/L,予异甘草酸镁护肝治疗。下午再次复查肝功能,ALT及 AST呈进行性升高:ALT 507 U/L,AST 1 544 U/L,6月11日下午出现眼眶疼痛、视物模糊和全身酸痛乏力,眼科会诊未见明显异常,头颅CT未见异常。遂于6月12日00:25急诊转入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6.4℃,脉搏102次/min,呼吸 18次/min,血压 116/78 mmHg(1 mmHg=0.133 kPa)。急性面容,表情痛苦,神志清楚,查体合作,采血处可见瘀斑,全身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腹软,有压痛,无反跳痛,四肢未见明显浮肿。检验提示肝功能进一步恶化,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异常:白细胞25.49×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9.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769,血红蛋白131 g/L,血小板 46×109/L,C反应蛋白96.43 mg/L,ALT 480 U/L,AST 1 331 U/L,总蛋白 48.8 g/L,白蛋白 28.9 g/L,肌酐 287 μmol/L,尿素 16.9 μmol/L,尿蛋白(+),尿肌酐 2 408 μmol/L,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13.9 s,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84.3 s,凝血酶时间(TT)93.8 s,血浆纤维蛋白原1.76 g/L,血浆D-二聚体23.92 mg/L。入院B超提示:肝内实质回声稍细密,胆囊壁水肿,双肾周积液,脾胰未见明显异常。心脏及胸部超声未见明显异常。入院诊断: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②急性肝损伤:急性妊娠期脂肪肝?急性肝炎?③急性肾损伤。入院24 h尿量950 mL,入院凝血结果符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2],予血浆200 mL,冷沉淀10 U纠正凝血功能,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异甘草酸镁、还原型谷胱甘肽保肝治疗,同时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感染治疗。追问病史,患者无业,居住于广州市从化区城乡结合部,居住环境差,有鼠存在。6月12日全院会诊,感染科会诊后不排除EHF,后建议转感染科ICU进一步治疗。转科后继续护肝、抗感染、利尿治疗,治疗4 d后进入多尿期,持续5 d后进入恢复期,期间查流行性出血热抗体IgM(+),考虑EHF,予保肝、补液、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治疗11 d后,患者症状好转要求出院,2个月后随访产妇及婴儿无明显异常。
2 讨论
2.1 EHF的特点我国是EHF疫情最严重的国家,病例数占全世界的90%以上[1,3-5],男女发病比例为2.75∶1[6],主要好发于青壮年男性,与青壮年男性接触机会较多有关[3]。该病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网广泛性破坏,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7]。临床表现复杂,典型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主要表现为“三红三痛”,即颜面部、颈部、胸部潮红和头痛、腰痛、眼眶痛。由于临床表现复杂,使得临床误诊率高,夏鹄等[8]报道EHF误诊率高达50%,发病早期、轻型、非典型患者最容易误诊[9]。发病后病程上表现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与恢复期五期临床过程。由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无特殊治疗方法,治疗关键在于“三早一就”(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治疗时把好“三关”(休克、少尿及出血)[10]。
2.2 妊娠和EHF的相互作用EHF的主要病理变化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许多学者认为与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网广泛性破坏有关,病毒进入人体后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通过位于血小板、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的β3整合素介导,进入血管内皮细胞内以及骨髓、肝、脾、肺、肾和淋巴结等组织,经过增殖后引起病毒血症。病毒进入组织或者细胞后,一方面直接破坏感染细胞功能和结构,另一方面诱发人体免疫应答和各类细胞因子的释放,导致组织损伤。由于汉坦病毒的泛噬性,能引起多器官的损伤。在妊娠期,母体的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凝血因子合成增加,胎盘合成促血栓形成物质增加,与EHF的病理变化相互影响,更容易发生DIC等严重并发症。此外,如果胎儿受到感染,可发生流产、早产甚至死产,产后出血风险明显增加。因此,妊娠可加重EHF病情,尤其加重患者血液、肝、肾功能损害,发病后往往病情较重,预后较差,对母体及胎儿有严重影响[11-12]。发病后由于轻、中度患者症状不典型、多样化,且该病种临床少见,临床医师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
2.3 母婴垂直传播汉坦病毒除了对母体造成损伤以外,还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感染胎儿,对胎儿造成影响。病毒感染后母体产生的毒素、免疫复合物及各种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5-羟色胺、组胺、血管内皮素、心钠素等,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使胎儿脏器发生损害,造成血管扩张、充血、水肿、坏死,甚至发生微循环障碍导致DIC形成,影响胎盘血供,造成胎儿血液循环障碍。感染汉坦病毒后对胎儿的影响表现为:早孕期可以导致流产;中、晚孕期可以导致早产、死胎及难产,发生胎儿畸形的风险也升高。本例患者在发热后出现早产,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汉坦病毒及其抗体也可以在母胎间垂直传播,林永焕[13]在5份母体确诊EHF的胎儿脐带血中发现2份汉坦病毒IgG呈阳性,滴度均为1∶80,其母亲汉坦病毒IgG也为阳性,说明汉坦病毒IgG可以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汉坦病毒及抗体能否经乳汁传播目前尚无大样本研究,Pettersson等[14]在2例孕妇乳汁中发现汉坦病毒RNA,母乳喂养后新生儿没有感染症状。Ji等[15]对3例产后哺乳的孕妇及新生儿的研究也提示新生儿未见感染症状。另有动物实验发现,母鼠产生的IgG和IgA特异性抗体通过母乳喂养转移到幼鼠体内,对防止胎儿病毒感染有保护作用[16]。因此,汉坦病毒可以经过胎盘或者乳汁进入后代体内,感染汉坦病毒的孕妇哺乳是安全的[15]。
2.4 本例特点及诊疗体会该例以“发热、肝功能异常”为首发症状入院,病程进展中出现典型的发热,凝血功能障碍,肾功能损害,伴有眼眶疼痛及醉酒貌症状,需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HELLP综合征:该病为妊娠期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表现为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等,但是高血压、血管痉挛为突出表现,而无发热,感染等表现;该例无高血压及血管痉挛表现,表现为低血压,故可排除该疾病。②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孕晚期不明原因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容易考虑为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但该病无发热等感染表现。EHF IgM抗体可作为确诊依据。③急性重症肝炎:重症肝炎血清转氨酶极度升高,常大于1 000 U/L,晚期表现为胆酶分离,尿液中胆红素、胆原及尿胆素呈阳性,超声或CT检查可发现肝脏缩小,肝细胞病理学检查提示肝细胞广泛性坏死,肝小叶结构破坏,血清肝炎病毒相关标志物可以鉴别。④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及贫血,大多数患者血小板抗体为阳性。
诊疗体会:①自1983年广州市首次报告EHF以来,广州市EHF发生率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17],年发病率约为1.01/10万[18],较少见,应该警惕该病的发生。②过去EHF好发于农村地区,近年出现了疫情向大中城市扩展的趋势,不单在城乡结合部,大中城市市中心也有病毒的传播,应该引起注意。③本例患者以“发热、肝酶升高”为首发症状,应与HELLP综合征、急性妊娠期脂肪肝、急性肝炎等相鉴别。④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病情极其重要,该例诊断明确后给予护肝补液支持治疗,整体病程短于国内相关报道[19]。⑤治疗上要综合治疗,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对症治疗以保护各脏器功能极其重要。⑥由于该病少见,许多产科医生对此认识不足,应进一步加深认识,仔细分析病情,努力做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