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英语教育本土文化融入时代路径探究
2019-03-18刘政元
刘政元
(黄淮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驻马店 463000)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语言承担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更需要借助具有良好的国际语言素养的文化传承人加以弘扬。在这其中,英语教育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英语教育所具备的文化传播功能应该建立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之上,与此相对应的,英语学习也应该建立在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上。中西文化“和而不同”,高校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将两种文化相结合来进行教学活动,学生的英语能力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从而达到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顺利进行国际沟通交流并能传播民族文化的双重目的。近年来,民族高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吸引来了更多专业素养较高的教育人才加入,因此更多丰富的教育活动得以实施。这一举措明显提高了当地教育的软实力,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然而,地方高校只重视外来文化的输入,忽略本土文化的传播,这是民族地区英语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本土文化在国际化传播方面仍然存在很大障碍。
本土化英语教育应在整合英语文化的基础上,有目的性、计划性地将本土文化融入其中,进而构建跨文化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在英语教学安排过程中,不仅要通过普及英语国家文化来降低学习障碍,还要有意识地主动输入本民族文化精华实现潜移默化中的文化输出,这样才能既提升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效率,同时也能使英语教育服务于民族文化传播的时代重任。
一、民族院校英语教育本土文化融入现状
对文化背景的理解能够显著提升语言学习效率,因为文化中包含着许多表达习惯、俗语、情境语等语言要素。为了提高学生对外来文化和外来语言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应该尊崇文化多样性和语言双向性的原则,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应向学生灌输相关的文化常识。与此同时,应该培养学生对外文化输出的能力,应用所学的语言介绍自己的本土文化。实际上,当前英语课堂教学更注重西方文化的介绍,因此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介绍寥寥无几,除去教材本身的缺陷,英语教师也不注重这方面的结合教学。比如当教师在教授与食物相关的英语词汇时很少会结合民族地区特有美食来拓展,学生也往往为了完成课程任务而不会主动学习民族特有的词汇知识,更不用说把民族史诗民族歌谣翻译成外语了。由此看来,如果大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不强,输出能力较低,那么在日后的国际竞争交流中,本土文化也得不到充分展示,久而久之也会丧失话语权,卷入世界文化的洪流。
反观我国民族高校的发展历史,大部分民族院校是由师范类和教育专科院校发展起来。而这些专科院校基础薄弱,又经历了快速扩张,其整体办学水平难免会陷入窘境,这对于民族院校的高质量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民族院校的发展大多都经历了一个评估升级与快速扩张的普遍过程:专科升为本科、扩大招生规模并向外扩张、工作重心以院校评估为导向。凡是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的院校大多都存在着这样一个共性问题:英语教育水平和质量不高,中英语言和文化的交互能力就更低了。
此外,通过对多所民族高校在中英文化融合教学方面情况的调查发现,这些院校的整体氛围以及教学活动都普遍忽视本土文化输入。从课堂英语教材使用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的教材都选择《新视野大学英语》《新世纪大学英语》《新编英语教程》等教材之一作为授课教材,这些教材都以英美国家文化为背景。而民族学院中的专业英语的课程设计也和公共英语相似,西方文化占据主导内容的《英语视野》《英语视听》《英语口语》等都名列榜上。由此也可以看出,无论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在英语培养方案中都没有出现本土文化的课程安排。从教师队伍建设上来看,民族地方院校的师资力量来源分为两大类,一是本地区教育人才,二是从社会招聘引进专业的优秀教师。第一类教师可以根据本土文化进行适当的教学,但是相对而言其英语水平比较薄弱,在本土文化的翻译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外来教师的专业素质较高,专业能力较强,但是并不熟悉地区文化,无法准确表述本土文化。因此,从实际上来讲,这种师资力量不均衡的情况也不利于本土文化的融入和发展。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多数院校比较关注办公楼、教学楼、教研室、图书馆等校园内部基础性设施的现代化建设,注重硬件条件的改善而忽视软实力及文化发展。目前仅有少数民族院校有记录民族文化的、本院校特色之类的博物馆、研究基地以及纪念设施等。校园建设弱化民族文化特色也难免导致教学中的地方文化输入不足,英语教学更是如此。
二、民族院校英语教育中本土文化融入的时代价值
由于经济、政治、历史和文化的差异,我国绝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区域长期处在相对封闭地理环境中,发展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民族地区本土文化也在一个自然发展的状态下自我发展。然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与国际接轨成为了时代的必然选择,因此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力度和范围也在扩大。为了抵抗外来文化的干扰,保留民族文化内在的精神价值同时推动民族院校主动对外输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这就需要民族高校英语教育肩负更高的文化使命,具体而言,民族院校英语教育中本土文化融入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
(一)突破“本土+国际化”人才匮乏的瓶颈
地理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以及社会交往方式造就了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质。民族文化包括民风民俗、民歌民谣、民族节日、民族文学等,大部分流传下来、有源可溯的民族文化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靠口头传诵,仅有极少数能够以文字等有形的方式流传下来。而许多少数民族文化濒临灭绝的原因就在于缺少文字记录,只能靠本土的族人口口相传,才能得以流传,其蕴含的民族精神的精髓才能继续发展。本土文化最好的继承人,就应该是土生土长的学生。而民族地方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源于本地,他们无疑是最好的民族文化继承者、发扬者和开拓者。当这些学生把英语文化和本土文化结合起来之后,不仅能够加深其对本土文化的认知,还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将本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起来,充分输出到国际上,才能让世界熟知自己的独特文化。因此,民族高校英语教育除了培养民族地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还肩负着培养本土文化传承人的重要使命。
(二)从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中突围
大众文化的风生水起,以及“文化+消费”的普遍发展,使得小众文化发展面临着更艰难的处境。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极为丰富,但受众普遍较小,传播能力有限导致地方文化的社会接受与认可普遍较低。优秀的民族本土文化发展缓慢,国际传播过程坎坷,导致民族本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并不深远。因此,加快我国优秀的民族本土文化的繁荣成为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培养出色的英语人才,正是这一任务的核心所在,这些民族地方院校的英语人才,是发展区域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动力,也是推广我国特色本土文化的重要源泉和新鲜活力。
(三)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随着我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部分偏远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也得以被外界知晓。一直被国内观众关注和推崇的民族题材电影《阿诗玛》《红河谷》《益西卓玛》等也得到了充分宣传;民谣的传入为繁忙的都市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各少数民族歌舞剧呈现繁荣发展的局面,涌现出杨丽萍一样的民族舞者,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民族文学通过民族史诗的传播,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的注意,保护这些文化成为当前国家文化发展的重大任务。各类题材的民族文学被翻拍成电影电视剧等艺术作品,在群众间反响巨大。带有民族元素的服饰,也在时尚界掀起浪潮。民族文化正在一片叫好声中被唤醒,正以独特的风格,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但是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生存资料相当匮乏的现状,是典型的历史遗留问题,至今为止都没有得到普遍意义上的解决。因此,民族地区英语人才在面临国际的文化挑战显得底气不足。在面对中西方文化冲突时,更容易卷入激烈的文化盲区,最终导致迷失自己文化发展方向的后果。根据这一现实情况,地方院校就更应该宣传和弘扬民族英雄历史故事和传统习俗等民族美德,并将文化对比分析的活动融入日常英语教学中,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本土文化的精髓所在,才有利于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的形成。
三、提升民族高校英语教育本土文化融入的路径选择
少数民族院校在英语教育中融入本土文化,是大力弘扬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大繁荣、加强民族之间团结的必然要求。也能促进各个民族将自己民族拥有的丰富文化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建设国家的经济优势,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英语教育中本土文化融入应该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议题之一提上日程。我国民族地区的地方院校应该自觉响应国家政策,尊重并发扬、保护并传播本土文化。尤其是在培养外来的英语人才时,更应该注重本土文化的保留。从而唤起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意识,自觉肩负起对外传播本地历史悠久内容美好的本土文化的任务和使命。
(一)全方位构建本土文化融入的情境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无形的力量,是联结中华民族儿女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民族高校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社会服务型人才的同时,也要肩负起保护和发扬本土文化的使命。但是地方院校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无形中接触到大量的西方文化,并且不知不觉中受到外来文化的熏陶。这种熏陶可能会使学生无意间漠视了本土文化的优点,转而盲目跟风,丢掉了原有的文化,影响了其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在文化思想日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娱乐文化、消费文化,乃至庸俗文化都会对个体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从学生入校学习开始,学校就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本土文化教育,比如建设本土文化博物馆、开展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实物展览会,组织英译本地名胜古迹或者用英语介绍传统的文化习俗的活动;组织以本土文化为主题的外语演讲比赛等具有奖励性质的竞赛类型活动,提高学生结合本地和外来文化的积极性;带领学生上山下乡,在实践中感知本土特有的文化魅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看一些英美文化的电影电视剧,感受浓郁的外国文化,并和本土文化进行对比,得出结论;邀请一些专家学者为学生讲述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各自优缺点;在科研立项方面,学校要提供指导性建议,并鼓励任职的英语教师在制定教案方面,将外来文化和本地文化有机结合,比如进行英译和文化对比等活动。学院应该充分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营造适合本土文化繁荣发展的校内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向师生宣传本地区独有的文化特色,让师生在课堂内外,都能感受到本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将本土文化元素全面融入日常教学活动
日常教学活动是教学内容传播以及学生培养的主渠道,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因此,学校应该主动为师生提供明确的导向建议。当前,民族地方院校在英语课堂中普遍淡化本土文化的融入,长此以往,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也逐渐淡化,进而无形中阻碍了本土文化对外传播及交流,所以必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主动融入本土文化元素。
首先,以课堂为抓手,增强文化互动。目前,课堂依然是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英语教学更不能脱离课堂,为了在英语课堂上达到中外文化相结合的效果,教师可以在教案设计、课堂教学和在课后练习中加入本地区独特的文化元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就本地以名胜古迹进行英文介绍和英译活动;在英美文学课上,可以将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或者当地民族文学进行对比教学;在过传统民俗节日时,教师可组织学生用英语交流沟通节日相关的文化事件,互相指导,互相学习,在彼此的交流中间接地宣传本土文化。
其次,要充分利用选修课程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我国教育制度给予高校一定的自主设置课程权利,这无疑能够释放地方院校开设本土特色课程的活力和积极性,为地方特色课程腾出空间和时间,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地区的本土文化。但从目前来看,地方院校的师资力量很难将本土文化和英国文化相融合教学。因此选修课的安排是否合理就变得很重要。院校可以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地方文化简介”“地方文学史”等类似课程,通识课的选择可以开设介绍本地区独有的文化课程。古风淳朴的粑槽舞,蕴含民族血泪史的芦笙舞,悠扬动听的畲家歌和精美华丽的畲族刺绣工艺,这些都是地方院校可以应用到地方文化选修课的素材。地方院校根据本地区的文化现状,把本地最宝贵最瑰丽的文化艺术引进校园中,让学生在无形中成为本地区文化的建设者、弘扬者和传承者。
(三)本土化与专业性互补打造优质师资力量
如前所述,民族高校教师队伍由两个群体构成,一是本土教师,其在本土文化理解及认知上具有一定优势,另一类是引进的英语专业水平较高的外部人才,其在专业性方面具有优势。两类教师队伍可以各自发挥他们的内在优势,加强交流、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文化+专业”协同教学。
客观而言,本地的英语教师英语专业水平稍逊于外来英语教师,他们的词汇、语法、口语等方面,同外来英语教师水平相比有一定落差。但由于在本地成长,熟知民族地域文化是他们独有的优势,并且在为院校发展方面也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教学水平可以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院要为本土教师提供到重点大学进修的机会,本土教师也应该自觉学习,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拓宽英语专业知识面。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外来教师的专业优势,组织两类教师专业交流活动,鼓励本地教师旁听外来教师授课,加强两类群体的教学与科研合作,最大限度提升两类教师专业优势融合。
外地英语教师由于不熟悉当地文化,往往需要一个和本地文化相互磨合的过程。对此,学院应该在进行教学分工的时候,有意识地把本地英语教师和外地英语教师结合起来,搭配教学,促进外来教师尽快熟悉本土文化,从而达到将文化和学术水平相互融合的目的。在科研立项时,鼓励外来教师主动申报文化相关课题,并给予一定的激励与支持。适当组织外来教师进行文化旅游,了解本地的文化环境和风土人情。当每一个在职教师切身地体会到本地文化,掌握本地文化蕴含的精华所在时,就能在英语教学的活动中将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结合进行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在英语语言环境下的文化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