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原生态唱法的生成逻辑、内容体系和实践效果研究
2019-03-18王亚辉
王亚辉
(许昌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河南·许昌 461000)
一、引言
21世纪,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受到商业化的影响,文化艺术领域的创作风格也越发多样化。“原生态唱法”受关注程度不断增加,这不仅是公众音乐复苏的体现,还体现着公众对文化浮躁现象的厌倦与重塑民族精神的渴望。然而,当下我国学术界对“原生态唱法”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是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根源与精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学术研究方面还是弘扬文化方面,对我国少数民族原生态唱法的生成逻辑、内容体系和实践效果进行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少数民族原生态唱法的生成逻辑
(一)原生态音乐本身具有审美价值
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本身表达着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向往,体现着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尤其是近几年来兴起的文化名词“原生态唱法”,体现出少数民族音乐继续保留着原始形态,唱腔独特、质朴自然、不拘一格,以一种自然纯美的方式体现音乐的旋律,表达民族的思想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内涵与审美价值。其中有悠长婉转的蒙古长调,有高亢震撼的川江号子,有自由嘹亮的信天游,有风趣诙谐的云南放羊小调等。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精彩纷呈,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我国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歌唱法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各民族民歌都以本民族语言为基础,唱腔通常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第二,声音方面质朴、亲切、自然,具有润、直、亮的特点,音色甜美明亮;第三,少数民族原生态唱法突出对声、情、味的表达。这些文化特征与民族审美是完全相符的。
(二)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与日俱增,进入21世纪,工业化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大,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背后,人们的社会压力与心理压力也在增加。此外,文化领域的发展也更加注重获取经济效益,忽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文化浮躁现象严重,人们内心渴望重塑民族精神,寻求心灵的纯净与自由,由此那些自然的、真实的、淳朴的民间艺术形式便成为人们所渴望与追求的精神食粮。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间民俗逐渐被淡化,少数民族原生态声乐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逐渐被破坏,并且由于受到流行文化的冲击,所有原生态艺术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也遭到破坏,因此,保护与抢救少数民族原生态唱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这也是社会掀起“少数民族原生态唱法”热潮的重要原因。
(三)西方流行音乐发展的冲击
随着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西方音乐文化的流行冲击着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沟通的加强,一方面可以丰富我国音乐文化的内容,使民族音乐更加开放与包容,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国民族音乐逐渐丧失自己的个性,民族音乐文化本土精神逐渐淡化。在这种双重文化因素的影响下,民众越来越向往中华民族本土音乐文化,少数民族原生态唱法正切合了各民族人民的心理诉求与精神追求。少数民族原生态唱法记载着少数民族人民的历史变迁与日常生活,融入了民族的文化血脉,是社会文化日益浮躁的背景下中华民族本土音乐文化精神的象征,也是人们对民族音乐文化需求的认同。正是由于受外国音乐文化热潮的冲击,我国各界人士呼吁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原生态唱法的保护,青歌赛将“原生态唱法”设置为一项参赛组别,为歌手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文化的平台,也满足了社会大众对民族原生态母语音乐文化的诉求与渴望,让公众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盛宴。
三、少数民族原生态唱法的内容体系
(一)发声原理
我国55个少数民族居住地地域广阔,各民族之间分布较分散,根据地域特征和欣赏习惯的不同,其原生态声乐的唱法也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可以将其发声方式划分为四种类型。
1.真声声型。此声型发声以本嗓音为主,以自然发声为基础,遵从真声,使用自然真声演唱曲子,不使用换声区与换声点。此种声型具有质朴、高亢、自由、流畅的特征。发声时声带紧绷、张力较强,声带处于整体振动状态。由声带张力的强度调节声音的高低,发声自如,与真实讲话声音接近。这种声型较多在少数民族传统戏曲、民歌、民间说唱中使用。
2.假声声型。此声型发声以假嗓音为主,完全脱离真声,用假声贯穿演唱的始终,无换声区与换声点。发声时声带较放松、张力不强,声带处于边缘振动状态。此声型具有委婉、优美、灵活的风格,多出现在江南、西南、湖南一带的少数民族民歌中,陕北的“甩高腔”也是此种声型。
3.真假声混合型。此声型音域较宽,较为自然,用真假混合声演唱,声音较为连贯,无明显的换声区与换声点。此声型具有流畅、华美、明亮的特色。低声区真音多假音少,中声区真假音各占一半,高声区假音较多。这种声型不仅出现在少数民族民歌中,而且在近代音乐中民族风格较强的作品中均有适用。
4.真假声相接型。此种声型真假嗓音相衔接,主要使用高低声相接处的过渡换声区,声带呈现整体振动与边缘振动互变。声音状态一种是在中声区接上假声,陕西“秦腔”与山西“高腔”的演唱均为此种声型;另一种是在高声区接上假声,中下声朴实、有力,高声区明亮、甜美,专业的歌手选此声型的较多。
(二)演唱方法
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原生态唱法较随意,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可以从地域方面将其演唱方法划分为四大区域。
1.华北地区。该地区多平原地形,少数民族民歌中能够体现出各民族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该地区原生态民歌演唱方法以独唱为主,发声声域适中,讲究咬字、声韵,声音有变化。这是与普通“民族唱法”最接近的演唱方法。
2.西北地区。这一地区山地较多,少数民族民歌多以山歌为主。演唱方法上音域较宽,以真声演唱为主。在高音区使用假声与特殊演唱方法,体现出随意性的特点,民歌引子节奏常呈现散板形式。
3.东南地区。这一地区多沿海水陆畅通,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曲调婉转、迂回。演唱方法以假声为主,音域不大,呈现出甜美、柔和的特色,整体突出轻、细、柔。
4.西南地区。该地区多高原,少数民族众多,民族之间多聚集而居。原生态音乐唱法以多声部为主,种类繁多,如云南海莱腔、侗族大歌、苗族“飞歌”等等,声音突出原始、自然、质朴的特点,讲究气息的运用。
(三)体裁种类
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歌的体裁种类可划分为四个大类。
1.号子。号子通常是少数民族人民在集体劳动时演唱的曲子,直接反映少数民族人民劳作的状态,抒发人民内心的情感与感受。根据各个少数民族不同的生产劳作方式,号子的种类也不同,主要分为作坊号子、搬运号子、农事号子、工程号子等。
2.小调,又称小曲。小调是少数民族人民在休闲、娱乐、集庆活动时演唱的原生态民歌,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民歌,已经是较成熟的艺术体裁,主要包括谣曲、吟唱调、时调。
3.谣曲。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哼唱的小调,随意性较强,节拍规范,表现形式丰富多样,生活气息较浓郁,在小调的三种形式中其艺术形式较为成熟。按内容可将其分为生活歌、嬉戏歌、情歌等。吟唱调是三种小调中实用性最强的一种,与少数民族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其表现形式接近说唱,与日常口语形态相似,曲调结构比较简单,主要有摇儿歌、吟诵调、叫卖调、儿童调等。时调与其它小调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其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传唱,还是一种商业性卖唱的小调,正是由于它的商业性,其流传更悠久、使用更广泛,通常由职业的民间艺人进行表演,有乐器伴奏,因此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表现形式更加细腻,通常表现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也有民族传说、历史典故、民族戏曲等,已是较为成熟的艺术形式。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剪靛花调、绣荷包调、对花调等。
4.山歌。是少数民族人们在野外劳作时演唱的民歌,直接抒发劳动时内心的感受与情感,节奏自由悠长,具有高亢、嘹亮的特征,词曲多在劳作时即兴创作,表现了人们淳朴的感情与自由的想象,情感真挚。山歌通常是少数民族人们表达、宣泄感情的重要形式,不仅可以表达喜悦还可以诉说苦闷,也可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和对事物的憎爱。山歌分布较广、种类繁多,其中流传广泛的包括流行于陕北与宁夏等地的“信天游”、山西榆林地区与内蒙古西部一带的“山曲”和“爬山调”、江浙一带的“江浙山歌”、四川与云贵的“西南山歌”、福建与广东的“客家山歌”以及分布在南方的劳动歌曲“田秧山歌”等。
四、少数民族原生态唱法的实践效果
(一)推动了少数民族音乐演唱风格的多元性
我国55个少数民族拥有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其声乐的演唱形式与艺术内涵,都充分体现着多元化。从全国青歌赛将“原生态唱法”设置为一项参赛组别中,可以看出我国少数民族声乐在继承与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展现着其多元化的特性。少数民族声乐原生态演唱方法的传承过程,也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以往由于公众对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演唱风格多元化的特征认识不足,并且受众群体对民族声乐演唱家的某种演唱风格的认同,促使了公众对少数民族演唱风格的认知趋向单一性,不能充分挖掘少数民族音乐演唱方法的多样性风格。自从我国社会公众越来越喜爱少数民族原生态唱法,涌现出许多的原生态民歌歌手,他们从少数民族民间声乐资源中寻找灵感,借鉴其他民族音乐的演唱技巧,摆脱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单一化困境,推动了少数民族音乐演唱风格的多元性。
(二)丰富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内容
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但在现代的音乐教学中,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元素的应用较少。提及音乐教育,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一线音乐教师,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始终局限于音乐的审美功能与学生兴趣情操的培养等,却忽略了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没有充分认识到其传承音乐文化的功能,导致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缺失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然而,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在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教学中,更加重视音乐文化的多元化教育发展趋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学校树立以民族音乐为本的教学理念,在音乐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将少数民族原生态唱法设置为专门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选择一些易于接受的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歌,让学生欣赏与学唱,建立起了针对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教育机制,形成了规范的教学链条,完善了民族音乐教育体系。
(三)培育了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歌市场
自从电视综艺节目、声乐比赛等掀起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热潮以来,涌现出众多脍炙人口的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作品,凭借电视媒体这一平台的传播,少数民族民歌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在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歌被人们广为传唱的同时,也加快了对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歌市场的培育。
五、结语
少数民族原生态唱法本身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政府与公众大力推崇的民族音乐类型,无论从历史文化研究的角度还是社会现实需求的角度,“少数民族原生态唱法”这一研究课题都具有较大的价值与意义。我们有必要从全面的、客观的角度掌握少数民族原生态唱法的生成逻辑、内容体系,并将其纳入具体的实践体系,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使其发展更加规范化,保护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使中华文化继续散发无穷的艺术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