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东畲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其表征

2019-03-18何增炎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花池东路西路

何增炎 宋 武

(华侨大学 美术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服饰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是民族文化的物态化体现。畲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闽东畲族人用针代替笔,用布代替纸,把自己民族的传说、图腾、历史绣写在自己的衣服上,以此去缅怀祖先、教化下一代,以求借此方式在汉族社会保存自己的民族认同感。可以说,畲族服饰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畲族文化的活化石。

一、闽东畲族服饰的概观

畲族服饰作为畲族群体的多元文化元素的载体,反映了畲族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状况,是畲族鲜明的民族特色的集中体现。历史上很多文献都对其有重要描述,如清代李调元写道:“男女椎髻,跣足,衣尚青、蓝色。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妇女高髻垂缨,头戴竹冠蒙布,饰璎珞状”。上个世纪60年代国家邮电总局发行过一套有关民族服饰的特种邮票,第一枚就是闽东畲族服饰。

闽东从狭义上来讲主要指今天的宁德地区,现有畲族人口约18万人,占畲族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宁德地区下辖九个县市,其中霞浦、福鼎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清代在宁德地区设置福宁府,霞浦和福鼎分别在福宁府的西部和东部,故闽东畲族服饰按民间流传说法可以主要分为西路霞浦式、东路福鼎式。笔者考察了几处畲族人聚居地,分别代表西路的白露坑和半月里村,代表东路的半岭村、茶岗村,发现虽然同为畲族且距离非常近的几个地方,他们的服饰却明显地有比较大的差异性。

笔者查看了清朝时期描述畲族的史料,发现当时各地区的服饰和发型都是一致的,都是“跣足,围裤头,椎髻,裹髻以布,串珠绕于髻上,或垂于两旁。”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迁徙于浙南和闽东的应是同一批畲族人,但后来服饰又有了大的差异,原因在于畲族是生活在闽东山区的民族,东路式和西路式虽然直线距离只有九里,但是中间却隔着海拔一千多米的山岭,在交通和信息不发达的情况下,畲族居民区的地理障碍造成这些分散的畲族聚居区之间很少或根本没有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因各处生活习惯、自然面貌、以及汉化的差异,在服饰上就有了各自的变化,同属于一个地区同一个民族的畲族服饰有了多样的面貌。

二、闽东畲族各地区服饰的共性与差异性

(一)共性

1.凤凰意蕴

虽然闽东畲族服饰风格迥异,但是离不开一个共同的特征——以凤凰的形态为基础。东路式、西路式以及福安式的女性发型、服饰都是模仿凤凰造型,称之为“凤凰髻”和“凤凰装”。畲族服饰凤凰的意蕴和它的外化形态具体从何时开始已经难以追溯,目前可考的文件最早见于民国时期《各县区苗夷民族概况》,在这篇文章里面有对闽东霞浦畲族发型的描述,“发梳凤髻,覆于额部”。清代《皇清职贡图》里画有福建畲族服饰,从图中的妇女着装上我们看不到有凤凰髻的形态,而是前面文中所提到的“裹髻以布”。不少学者认为“凤凰髻”应该产生于晚清到民国初期,“凤凰髻”和“凤凰装”也不是同时出现的,应是先有“凤凰髻”而后以其为基础产生了“凤凰装”。

为何凤凰会对一个生活在山区的刀耕火种的民族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究其原因有两点。第一,图腾崇拜。据传畲族人的祖先是龙犬盘瓠,因其为新石器时期的高辛帝平乱有功被招为驸马,三公主带着皇后赏赐的镶有珠宝的珍贵凤冠和凤衣嫁给盘瓠并一起前往封地凤凰山,自此凤冠和凤衣在他们的后代中代代相传,凤凰也成为他们的图腾,以示他们的高贵血统。敕木山畲族祖祠挂着两块牌匾,上面写着:“龙凤高辛祖敕赐驸马护骑瓠妣萧氏蓝光辉妣夏氏之位”。因此畲族的凤凰装的出现与最原始的图腾崇拜有关。第二,汉族文化的影响。畲族人在图腾崇拜的基础上把汉族的“凤冠”和本民族原有的发饰做结合,创造出独有的“凤凰髻”,以此缅怀三公主和强化民族意识,以及记住他们是带有高贵血统的三公主的后代。据传畲族的祖先盘瓠原本是一只五彩神犬,畲族的图腾除了凤凰还有犬。后来在接受汉民族文化影响的过程中,受到龙凤图腾的影响,把犬图腾转化为鱼首龙身的鳌鱼,在闽东畲族的服装纹饰中可以看到很多鳌鱼和凤凰的图腾。

2.上繁下简

闽东畲族西路霞浦式、东路福鼎式和福安式的服饰构成基本一致,由花领衫、拦身裙、裤子或大裙(结婚专用)组成,西路霞浦式比其他两个地区多了一件马夹,也称“靠仔衣”。是出嫁时父母为女儿准备的,寓意着嫁到夫家有所依靠。西路霞浦式、东路福鼎式的花领衫纹饰都是集中在衣领和前大襟上端区域。拦身裙也是闽东畲族服饰的装饰重点,西路式拦身裙较为复杂,裙身上绣有五彩斑斓的镶边,绣着动植物纹样,主要以牡丹和凤凰为主。东路福鼎则采用印花土布和印花绸布作为装饰,较为简单。西路式的裤子是一种过膝的半长裤,以黑色或青色素面为主,没有纹饰和花边。结婚时穿的大裙为黑色素面A字形长裙,也没有任何装饰纹样。东路式裤子与西路式基本一致,大裙裙身由两片黑色或靛蓝色土布重叠而成,裙下装饰简单的几何花纹。西路式的“靠仔衣”为黑色和靛蓝色,没有袖子,领面上绣满了植物纹饰,前襟正中绣有竹报平安、凤凰等纹样,马夹两侧的梯形连接片上绣着牡丹、荷花等吉祥纹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闽东畲族服饰装饰纹样主要集中在花领衫、拦身裙和“靠仔衣”,而裤子和大裙大多数以素色为主,也就是说上衣是他们的装饰重点,因此我们可以说上繁下简是闽东畲族服饰的共同特征。上繁下简的成因有二:其一,纹饰的装饰主要集中在上衣领和前襟,这与凤凰美丽的脖子和身体相契合。其二,闽东畲族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制作这么一套畲族服饰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如果整套衣服上下装饰都较繁琐,不符合闽东的实际情况。

3.纹饰丰富

制作工艺复杂,纹饰种类繁多是闽东畲族凤凰装又一共同特点,闽东服饰纹样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主要由植物纹样、动物纹样、人物纹样、几何纹样、器物纹样等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相互组合变化而成。第一,植物纹样。西路式和福安式一般采用几种常见的植物图样,如牡丹、冬梅、松柏、荷花、石榴等,其中牡丹的样式有别于传统的形态,花瓣较为粗大松散,造型好像鹅的脚趾,戏称为“鹅脚牡丹”。东路式在西路式的基础上添加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如萝卜花、蕨菜、石蒜花等,这些图案常与兔子、松鼠等结合在一起,十分别致,独具特色。第二,动物纹样。闽东凤凰装最常见的动物图案是前文中提到的代表祖先崇拜的凤凰和鳌鱼。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象征着美好寓意的图案,如:蝴蝶、蝙蝠、双兔、喜鹊、鹿。动物纹样一般不孤立存在,而是与植物和器物纹样相结合。第三,人物纹样。人物纹样只发现于东路式和西路式凤凰装中,福安市和其他地区的凤凰装目前尚没有出现。人物纹样主要以汉文化的神话传说、历史戏剧故事为主,一般以单人或两人的形态出现,姜太公、许仙与白娘子、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有《隋唐演义》里的秦叔宝和罗成等这些著名的人物都经常出现在凤凰装里,由此可见汉文化对畲族服饰的影响深远。第四,几何纹样。几何纹样在凤凰装中以二方连续的形态作为辅助元素有与其他图形结合在一起,常见的几何纹样有马牙纹、绳索纹、折线纹、波浪纹和卷草纹。这些纹样大多数受汉族服饰影响,当然也有部分来源于畲族人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化表达。第五,器物纹样。闽东花领衫最常用的器物纹样是“宝瓶”,除此之外“书宝”“纸宝”也常出现在花领衫中。西路式拦身裙两边的花池中经常绣上“花篮”“如意”“犀牛角”等纹样。这些寓意吉祥的器物表达了畲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崇尚黑色

民国以前各地畲族服饰男女的衣服以青色和蓝色为主,进入民国以后,浙江省南部仍然保持着这个传统,但是闽东开始由青、蓝色转为黑色。我们现在看到西路霞浦式和东路福鼎式的凤凰装上面绣着色彩斑斓的纹饰,但底色都为黑色。1999年撰写的《福鼎畲族志》和《霞浦县畲族志》分别对凤凰装进行描述:“上衣......黑色右衽大襟式”,“霞浦畲族妇女上衣......右衽大襟式小袖服......布色纯黑”。

服饰的主基调和纹饰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衣服的纹饰色彩鲜艳时,底色一般采用明度较低的色彩。民国时期畲族服饰开始注重图纹配饰,与此同时闽东畲族服装由蓝青色转变为黑色。对于鲜艳的色彩,黑色作为底色恰恰是最合适的。也可以说,黑色和纹饰鲜艳的色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因为它们的衬托显得更加的庄重和谐,这是闽东畲族凤凰装尚黑的主要原因。

5.重女轻男

闽东畲族男士服饰没有区域之分,与汉族男装无异,以素面为主,色以青黑色或靛蓝为主,具有代表性的衣服款式是蓝色或黑色棉布面料缝制的对襟、圆领短款布衫。畲族男装相对于女装款式单一、做工简单,即使是有钱人家结婚穿的礼服也只在胸前刺上方形的盘龙图案。畲族男女服饰的差异性与畲族的女性地位较高有很大的关系,纵观服饰的发展历程,在以男性为统治地位的时期,女性的服装往往连续几个世纪一成不变,但是当女性开始追求平等,摆脱从属地位时,服饰的风格就开始发生转变。

畲族与汉族杂居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但其自身的文化仍然有母系社会的痕迹。女性在传统畲族文化中有着较高的地位,没有汉族三纲五常的束缚,自由开放,有明显的女性意识,对女性崇拜尤为明显。畲族文化对女性的崇拜首先体现在对祖先的崇拜上,我们前文中提到畲族始祖盘瓠的妻子是受后人敬仰的高辛帝三公主,畲族有很多民谣和传说赞扬其美德与地位,这里渗透着他们独特的女性崇拜。畲族文化的女性崇拜还有一方面体现在对女神的信仰上,畲族人民特别崇拜女神,闽东地区主要信奉的女神有临水娘娘和陈靖姑。

畲族多数长期居住于山区,起初山林耕作的条件不如平地,往往需要狩猎作为补给,“女耕男猎”是他们的主要生产方式,男性从事狩猎活动,女性在田间从事耕作劳动,后来随着生态环境的发展,狩猎活动慢慢退出生产方式,男性也开始从事农业劳作,但是,畲族男性始终没有在农业劳动中取代女性。除此之外畲族女性还有通过刺绣、编织的手艺来增加家庭收入。因此,畲族民间对勤劳女性的赞扬显得更有说服力。

畲族女性的地位还可以从婚嫁上体现出来,在婚嫁过程中,女性的地位高于男性,例如,在男性家举行仪式时,新郎要行跪拜礼,新娘则不需要,只需要在轿子里唱祭祖民歌。畲族女性如果二婚,不会像汉族女性那样受到歧视,妇女改嫁十分自由不会有任何阻力。在两性婚姻关系中,男方要尊重女方,如果对女方进行虐待,女方娘家以及亲朋好友会对男方进行谴责,如果对女方家不敬,还有可能被没收财产。畲族女性在婚姻中的主动权是女性意识的另一个体现。

一个民族的服饰是其民族文化的体现,闽东畲族正是因为尊重崇拜女性,因此才将女性服饰和他们的祖宗崇拜结合在一起。

(二)差异性

1.纹饰布局不同

霞浦西路式和福鼎东路式的凤凰装的纹饰主要集中在花领衫的前襟部分,但是布局不同。西路式前襟由一个到三个花池构成,呈L造型,角隅纹样围绕着花池右下角。L型花池有相对稳定的装饰内容,以三个花池为例,最上面狭长空间较大的花池一般装饰凤凰、牡丹、鳌鱼浮亭等纹样,拐弯处的空间固定装饰宝瓶图案。中间的花池狭长处用喜鹊梅花为主题纹样,拐弯处的空间安排鹿和竹子纹样,第三个花池则自由安排合适的动植物纹样。右下方卷草纹样呈反向L型环绕其中。与西路式L型花池不同,东路式花领衫前襟的纹饰呈“几”字型,主纹饰由两个“几”字型花池相互围合而成,在第一个“几”字型花池中间的位置主要装饰宝瓶、孔雀或刘海钓金蟾纹样,两边狭长的部分装饰动植物纹样。在第二个“几”字型花池中间宽阔的位置固定装饰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双人纹样,两边狭长的部分同样装饰合适的动植物纹样。在主纹饰旁边有两组花角围绕其中,第一组紧贴着“几”型花池的左边,采用万字型、瓦纹、回字纹等多种纹饰组合而成。第二组在“几”型花池的下方,打破了整体花池封闭的空间,用畲族最具代表性的凤凰和牡丹缠枝图案装饰其中。

2.服装结构不同

闽东东西路畲族的主要服饰都是由花领衫、拦身裙、裤子和大裙组成,裤子结构与汉族裤子无异。花领衫、拦身裙、大裙东西两路有所区别。第一,花领衫。东西路花领衫都是右衽大襟样式,整体呈小A字造型。西路式的领子与旗袍领相似,是单层立领。东路式的为双层立领,分高领和低领,高领的造型与西路式基本相同,低领的高度是高领的四分之一,用6层布塑造,其立体感强,围绕着高领,领围略宽于大领。西路式的衣身左右两侧有开叉,后衣片比前衣片多出2-3厘米,象征凤凰的尾巴。东路式后衣片与前衣片齐平,变化之处在于前身小襟的长度短于大襟的长度。第二,拦身裙。西路式的拦身裙做工精细,整体形状为梯形,样式类似于汉族妇女劳作时所用的围裙,由腰头和裙身组成,腰头左右两边有布扣用于系绑带,裙身左右两侧有细褶子用于增加裙摆重量,裙底成弧形。东路式拦身裙结构简单,整体接近于方形,裙身由黑色或藏青色土布为底,上面拼接彩色绸布为腰头,中间装饰一块正方形绸布。第三,大裙。西路式大裙呈A字型,腰头拼接5cm白色土布,腰间有褶子,裙长至膝盖,裙摆有少许装饰流苏,造型简单。东路式大裙整体亦成A字型,由两块裙片重叠而成,重叠处大约30cm,下方装饰回字纹图样,在重叠的地方有5个褶子增加立体感,腰头拼接9cm白色土布,两侧有系带。

3.发型不同

霞浦西路式“凤凰髻”未婚少女与已婚女子的造型不同,已婚女子的造型较复杂,整体为锥形挺拔高髻,额头刘海横向平铺,后面有尾型造型。这个发型从侧面观看仿佛一只站立的凤凰,高起的发髻是凤凰的头部,缠绕在一起的发辫犹如凤凰的身体,最下面的扇形发髻是凤凰的尾巴。这种发型较为复杂,需要发量较大,一般人很难达到要求,要用到大量的假发,辅助工具有绒线和银簪。未婚少女的发型较为简洁,把头发分成两束,一束置于额前,一束盘于后面,分别用桃红色绒线缠绕固定,整体发型呈扁平状。这种发型也是以凤凰为模仿对象,前端象征凤头和身体,脑后成扇形象征尾巴。

福鼎东路式“凤凰髻”的发型受到汉族的影响比较大,造型接近于明清时期汉族女性的发髻,模仿凤凰的意蕴相对西路式较少,且造型没有西路式复杂。已婚女子的发型造型扁平,发髻用发网梳于后面,脑后的发髻类似于汉族已婚女子的扭髻,上面插上各种银质装饰品起固定作用,额头用刘海横向平铺,在两侧将头发梳成右侧突出的弧形,模仿凤凰的颈部,在弧形上用红色绒毛装饰,象征凤凰丹冠的形态。年纪较大的中年妇女由于发量有限,不留前面的横向刘海,其他的造型不变。未婚少女的发型是将一圈圈红色的毛绒线盘绕于头顶,额头也是用刘海横向平铺,上面用银色发夹固定,后面没有梳发髻,而是将剩余的头发盘于后面。

三、反思

笔者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年纪较大的畲族老人会按照旧俗穿着畲族服饰,而大部分的年轻人只在特定的节日穿着畲族服饰,平时嫌麻烦和浪费时间都穿着现今流行的衣服。凤凰装穿戴时间少又较昂贵,大多数的长辈在女儿出嫁时已经不再为其定制凤凰嫁衣,而是穿戴长辈留下来的凤凰装。凤凰装的制作需要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对制作师傅的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市场的低迷使得很多师傅都离开了这个行业,年经人又不肯学习这门费时又冷门的技术,现在在闽东地区可以制作凤凰装的师傅屈指可数,这样的情况导致畲族的服饰文化难以延续。

闽东畲族服饰是闽东畲族人创造的本土文化的体现,能够流传至今得利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如果没有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他的服饰样貌还会依照原来的模样传承下去。现在交通信息的发展打破了原来封闭畲族的环境,在新的形势下让闽东畲族服饰得以传承下去要探讨新的办法。

(一)建立开放式村落畲族文化博物馆

近几年国家倡导“美丽乡村”的建设,闽东畲族可以借此为契机,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建设。上个世纪法国提倡要保留和传承地方文化可以建立开放式博物馆,该博物馆的方式是以村落为单位,由村民作为参与主体,以该地域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根基,建设无围墙开放式博物馆。闽东畲族借鉴此类博物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筑风格要与当地的传统建筑一致。第二,村民在生活中要着畲族服饰,要保持原生态的习俗。第三,要尽量创造传统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建立开放式村落畲族文化博物馆的目的在于恢复原生态的畲族生活环境,这样包括畲族服装在内的文化遗产才能得以传承和延续。

(二)设立政府认可的畲族服饰传承手艺人机制

目前闽东地区能够制作畲族服饰的师傅屈指可数,虽说市场的需求低迷是导致其产生的重要因素,但如果我们能够提高畲族服饰手艺人的社会地位,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尊重,认同能够制作畲族服饰是一件让人骄傲的事情,那么会有更多人有兴趣学习和继承这门技术。为此,笔者建议设立政府认可的畲族服饰传承手艺人机制。当地的政府可以调拨经费,聘请专家根据当地的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方针,政府参照国家相应的机制法规,用政策法律手段给予服饰手艺人一定的支持和保护,同时也要求手艺人履行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四、结语

虽说闽东畲族凤凰装逐渐式微,但其独特的形态和富有内涵的民族文化还是深深感染着我们。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在走访调研畲族服饰的过程中感受到其极大的魅力,在提倡保留传统手工艺发扬民族文化的今天,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和阐述让更多人关注闽东畲族服饰,使其绽放出新的光芒。

猜你喜欢

花池东路西路
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
罕乌拉西路
冬爷爷的美味
北京东路的歌谣
梦里东方——CoCo都可白塔西路店
广州市荔湾区环市西路小学作品集
黄河三角洲东路梆子的传承发展与价值探究
十里桃林平东路
你的地盘我做主
洪武五年明蒙战争西路战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