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球囊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2019-03-18尹志达陈铃雄江伏燕张旭明薛锦秋阮成梅

医疗装备 2019年2期
关键词:保肢成形术球囊

尹志达,陈铃雄,江伏燕,张旭明,薛锦秋,阮成梅

宁德市闽东医院 (福建宁德 35500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病变,多由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下肢动脉闭塞或狭窄,从而造成肢体慢性缺血,该病累及范围较广,临床常伴有静息痛、麻木感,严重时可导致皮肤破溃,影响患者生命质量[1]。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外科介入手术治疗该病患者,既往首选髂动脉支架联合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可通过分离内膜,伸展中膜,破坏平滑肌,从而诱导斑块断裂,恢复下肢血运,进而达到治疗效果。但临床应用发现,该术式易引起血管壁回缩,进而影响疗效[2]。研究指出,在球囊成形术基础上,采用支架置入术治疗,可弥补球囊成形术的缺点,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3]。本研究旨在探讨球囊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94例(101条动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51条动脉),男26例,女21例;年龄39~79岁,平均(58.65±4.65)岁;右下肢18例,左下肢25例,双下肢4例。试验组47例(50条患肢),男29例,女18例;年龄38~81岁,平均(59.01±5.03)岁;右下肢20例,左下肢24例,双下肢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无血液系统、凝血功能疾病;临床资料完整;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手术指征[患者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允许手术治疗,临床症状表现为严重肢体缺血(溃疡、静息痛或坏疽)为绝对手术适应证,且患者自愿、经评估手术获益大于风险情况下行手术干预];有支架置入术指征(球囊扩张时管壁出现夹层或扩张后管壁有弹性回缩);残留狭窄超过30%;合并溃疡或钙化严重的闭塞性病变。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疾病、免疫系统疾病、陈旧性血栓患者;血管条件差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髂动脉支架联合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以术前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为穿刺点,局部麻醉后行seldinger穿刺,成功后置入导管鞘,患者予以全身肝素化处理,随后置入导丝、导管,并行双侧髂动脉、腹主动脉造影,确认病变程度和范围后,导丝穿透闭塞段及狭窄段,并置换硬导丝,根据病变程度置入直径合适的球囊,对闭塞和狭窄部位进行扩张。球囊直径:腘动脉3~6 mm,股浅远端动脉5~7 mm,髂总动脉8~10 mm,膝下动脉和髂外动脉6~8 mm。送入支架,造影显示支架位置合适,且易肉眼可见血流通常、可触及动脉搏动增强、皮温改善则提示手术成功,拔出导丝、导管,术后予以抗凝治疗。

试验组采用球囊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球囊成形术操作方式与对照组相同,如患者造影残余狭窄程度>30%,同时合并明显的内膜撕裂及动脉夹层、钙化,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长度超过闭塞动脉2 cm的支架(EV3支架、Bard支架、Smar支架等)进行扩张,支架突出病变两端各1 cm,置入支架后,若出现支架扩张不满意或再狭窄,可再次行球囊扩张。

1.3 临床评价

(1)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显效,静息痛、跛行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踝/肱指数(ABI)>0.9,患侧动脉搏动恢复且溃疡愈合;有效,静息痛、跛行等临床症状减轻,ABI较治疗前提升超过0.2,患侧动脉搏动逐渐恢复,溃疡面积明显缩小;无效,静息痛、跛行等临床症状减轻无改善或加重,ABI无明显变化。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术后随访6~12个月,采用多普勒探头检测术前、术后6个月ABI,包括胫后动脉ABI、足背动脉ABI;采用生命质量评分表(QOL)[4]评估两组生命质量,总分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两组生命质量越好。(3)术后随访12个月,根据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CTA表现判断两组血管血流通畅率,记录两组保肢成功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45,χ2=4.209

2.2 ABI和QOL评分

术前,两组胫后动脉ABI、足背动脉ABI、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胫后动脉ABI、足背动脉ABI、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ABI和QOL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术后比较,aP<0.05

2.3 血管血流通畅率和保肢成功率

术后随访12个月,对照组血管血流通畅率为90.20%(46/51)、保肢成功率为94.12%(48/51),试验组血管血流通畅率为96.00%(48/50)、保肢成功率为100.00%(50/50),两组血管通畅率、保肢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2、1.334,P=0.251、0.082)。

3 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血管外科常见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该病患病率不断增高,若未接受规范处理,可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给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带来极大影响。该病临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数学者认为因髂动脉、腹主动脉发生病变,导致血管阻塞或狭窄,从而引起下肢缺血。因此,有效恢复下肢血运对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5]。目前,介入治疗是临床治疗该病患者的首选方式,但由于中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围手术期易并发较多并发症,进而降低患者耐受能力,故寻求一种高效的治疗方式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

髂动脉支架联合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属于一种介入治疗术式,具有高效、微创、可重复治疗等优点,其作用机制通过在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段置入球囊进行扩张,伸展血管壁,使动脉粥样斑块断裂,扩大血管腔直径,减退血管壁张力,从而恢复远端组织血供,利于促进缺血性溃疡愈合。同时,术中根据病变血管长度及程度,选用直径和长度适中的球囊进行扩张,有效减少球囊扩张次数,预防损伤血管内皮,且可预防撕脱血管内膜[6]。但由于血管具有弹性,易发现回缩,且动脉管腔在物理作用力下易发生回缩,从而引起夹层撕裂或管腔狭窄,故单独采用球囊成形术治疗效果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研究,有学者提出,在球囊成形术基础上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可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支架置入术未通过压迫管壁挤压斑块,从而预防动脉管腔回缩,弥补球囊成形术不足,快速恢复下肢血运,改善下肢缺血,缓解静息痛、跛行等症状,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有效率、胫后动脉ABI、足背动脉ABI、QO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两组血管血流通畅率和保肢成功率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球囊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安全可靠。综上所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球囊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下肢血运,提升患者生命质量。

猜你喜欢

保肢成形术球囊
手足毁损伤的保肢治疗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
MTA和Vitapex用于年轻恒牙根尖诱导成形术的短期临床疗效比较
球囊压迫法建立兔双节段脊髓损伤模型
Snodgrass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效果探讨
改良导尿管在尿道成形术患儿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