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嗪类利尿药在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2019-03-18郭伟琳
郭伟琳
云南省玉溪市人民医院 (云南玉溪 653100)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以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以老年型肥胖患者居多。高血压是诱发冠心病、脑卒中、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与年龄、生活习惯、环境、肥胖等因素有关[1],年龄越大发生高血压的概率越高,此外,肥胖也是引发高血压的主要因素。高血压是一项可控可防的疾病,药物治疗十分重要。利尿药作为临床降压药已有50余年历史[2],药物作用于肾脏,促进体内Na+、CI-等电解质及水的排泄,增加尿量,起到利尿脱水的作用。噻嗪类利尿药是由杂环苯并噻二嗪和一个磺酰胺基组成[3],可抑制远曲小管近端及远端,增加曲小管对Na+、CI-的重吸收,起到排钠利尿的作用,促进K+排泄。此外,噻嗪类利尿药可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减少肾小管对脂肪酸的摄取,减少线粒体氧耗,诱导血管壁扩张,不仅可减少血容量,还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4],适合长时间降压。噻嗪类利尿药作为临床上首选的降压药物,价格低廉,可减少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老年性高血压、敏感性及肥胖性高血压患者。本研究旨在探讨噻嗪类利尿药在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2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10例。对照组男65例,女45例;年龄41~69岁,平均(56.7±5.3)岁;病程0.6~5.7年,平均(2.4±1.5)年。试验组男70例,女40例;年龄42~71岁,平均(58.3±5.4)岁;病程1.1~5.8年,平均(2.6±1.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90 mmHg,排除心、肺、肾功能不全,对药物禁忌,合并恶性肿瘤疾病及精神障碍患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治疗前测血压、血常规、心率、血脂、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并做好记录。对照组口服卡托普利片(开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2498,规格:12.5 mg×10片×10板),1片/次,2~3次/d,服用3个月。试验组口服氢氯噻嗪片(天津利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3235,规格:25 mg×100片),12.5 mg/次,2次/d,服用3个月。
1.3 临床评价
(1)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舒张压下降至正常范围,或下降≥10 mmHg,收缩压下降≥20 mmHg;有效,治疗后舒张压下降≥5 mmHg,收缩压下降≥10 mmHg;无效,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标准。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观察两组炎症介质水平。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早晨抽取5 ml肘静脉血,3 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清,置入-80 ℃冰箱保存。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hs-CR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IL-6及TNF-α,按说明书操作。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χ2=7.03
2.2 两组炎症介质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TNF-α、IL-6、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6、hs-CRP水平均有明显改善,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炎症介质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正逐渐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近年来,我国高血压呈高发趋势。保持血压正常水平是预防高血压并发症的的主要手段。临床上的降压类药物主要包括钙离子拮抗药、利尿药、β-受体阻滞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等[5],而利尿药不仅可以降血压,同时也可减少因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临床使用较为广泛。
噻嗪类利尿药是由杂环苯并噻二嗪和一个磺酰胺基组成,其降压机制是作用于髓袢升支远端和远曲小管近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抑制Na+、CI-、水的重吸收,增加肾小管对钠的排泄,产生利尿作用,减少尿量及口渴症状,有利于抗利尿作用;降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舒张小动脉同时还可降低血容量,使心输出量下降,外周血管扩张,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同时不减少心、肺、肾内脏器官的血流量[6]。
噻嗪类利尿药的药理作用机制[7],决定了对低肾素型高血压的疗效。年龄增加、肥胖、糖尿病等是产生低肾素型高血压的主要因素,我国高血压患者主要为低肾素型,随着患者年龄增加,肾素水平逐渐下降,所以老年患者是高血压的主要患病人群。噻嗪类利尿药比较适合低肾素型高血压、老年性高血压、肥胖性及敏感性高血压,其可减少血容量,促使钠离子排出,下调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水平,开放血管平滑肌细胞钾通道[8]。
研究指出,小剂量的噻嗪类利尿药可减少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脑卒中、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形成对靶器官的保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氢氯噻嗪是噻嗪类利尿药的一种,药代动力学其生物利用度为58%~72%,药物体内停留时间为12~24 h,96%通过肾脏排泄,半衰期为8~10 h,应采取固定药量,推荐每日服用药量12.5~25 mg。长期过量服用噻嗪类利尿药会导致尿钾的丢失,易发生低血钾、电解质紊乱、血脂异常等,是因为患者初始剂量较大,利尿药阻滞了钠在远端肾小管的重吸收[9],使富含钠的小管液流入更远的肾小管交换钾和钠,导致尿钾的流失,因此应控制噻嗪类利尿药的使用量。此外,饮食中应减少盐、钠的摄入,补充钾的摄取量,必要时采取补充氯化钾的药物。
炎症介质是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危险因素指标,体内出现炎症介质可导致恶性循环,因此,减少血清中的炎症介质也是降血压的重要部分。噻嗪类利尿药可明显降低血压,同时也能抑制炎症介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TNF-α、IL-6、hs-CRP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噻嗪类利尿药对肾素水平及血管紧张素系统影响较小,发生低血钾、电解质紊乱的情况较少,有明显的降压效果,同时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减少脑卒中、脑梗死、外周血管类疾病,通过临床用药对比,噻嗪类利尿药药物降压效果优于其他类降压药,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噻嗪类利尿药作为临床治疗高血压患者的一线药物,小剂量长期服用,具有明显的降压效果,且可减轻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