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心药物导致骨质疏松

2019-03-18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张宝华

长寿 2019年1期
关键词:激素类降钙素骨细胞

文/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 张宝华

如今,我国约有1亿人受到骨质疏松影响,其中8%~15%的人并非因为缺钙、缺维生素D或疾病引起,而是由于一些药物引起的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称为“药源性骨质疏松症”。下面的药物就有这方面的副作用。

抗凝药:如华法林,长期服用易导致骨质疏松;再如普通肝素可造成甲状腺功能亢进而加速骨吸收、抑制骨形成,引发骨质疏松。

抗骨质疏松药:如唑来膦酸钠、帕米磷酸二钠、阿仑膦酸钠等具有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但服用这类药物五年以上,可增加转子下及骨干、股骨的骨折风险。地诺单抗可抑制破骨细胞活化并增加骨密度,但也可使少数患者增加股骨骨折风险。

糖皮质激素类:如地塞米松、泼尼松、倍氯米松等,长期使用会促进蛋白质的分解,导致骨量丢失,连续使用一年后引起骨质疏松的发生率高达30%~50%。

促进骨形成的药物:如甲状旁腺素短期及间断性用药能够促进蛋白质合成及骨骼、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但若长期大量服用则会影响钙磷代谢,导致骨丢失,引起骨质疏松。

抑制胃酸分泌药质子泵抑制剂:如泰妥拉唑、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等,这类药物可以抑制小肠对钙的吸收,会造成代偿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骨吸收加快,导致骨质疏松。

抗癫痫药: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可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肠道对钙的吸收,促进骨质疏松形成。还可通过促进维生素D的降解,减少钙离子的吸收,导致维生素K与降钙素缺乏,引起骨质疏松。

降糖药噻唑烷二酮类: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可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和骨吸收,增加骨丢失,降低骨密度和骨质量。

除了以上药物可致骨质疏松外,其他如抗结核药、强效利尿剂、环孢素A、锂制剂、芳香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含铝抗酸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等,也都会引起骨质疏松,增加骨折风险。因此,患病用药时一定要谨遵医嘱。若长期服用以上药物,应注意监测尿钙、血清、矿物质水平、骨密度等指标,或在医生、药师指导下服用钙剂、维生素D、降钙素、雌激素等药物。

猜你喜欢

激素类降钙素骨细胞
机械应力下骨细胞行为变化的研究进展
激素类药物治疗皮肤病有哪些注意事项
调节破骨细胞功能的相关信号分子的研究进展
骨细胞在正畸牙移动骨重塑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激素类药物该不该用
激素类药物该不该用
为何让人谈之色变
血清降钙素原对ICU脓毒症患者的临床意义
BD BACTEC 9120血培养仪联合血清降钙素原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降钙素原检测在抗生素应用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