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桑花”们的三个“一百”
——湖北文理学院第七批“格桑花”赴藏支教团队纪实

2019-03-18杨壮壮

民族大家庭 2019年1期
关键词:格桑花支教宿舍

文/杨壮壮

在祖国的雪域高原西藏琼结县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戍守边疆,培育“花朵”,奉献青春。他们就是湖北文理学院第七批“格桑花”赴藏支教团队,他们是大学生,他们是志愿者,他们是西藏孩子们中间最受欢迎的支教“小老师”。

“我自愿做一名光荣的‘格桑花’赴藏支教队员,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以实际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促进汉藏民族大团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2018年8月14日,支教团队赴西藏琼结县琼结中学前,在出征仪式上的庄严宣誓。现在这支队伍已经在雪域高原西藏琼结默默支教了3个月,在3个月的支教时光中发生过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一百个夜晚”的值班坚守用爱守护孩子们安然入睡

2018年8月15日,当支教团队第一次踏入琼结中学校门的时候,七年级的教学楼和宿舍楼正在整修,这两幢建筑已经使用了15年之久,年久老旧,亟待维护,从暑期开始中学就已经对其进行修缮。

由于工程量大、工期长,新入学的2018级学生无法正常使用宿舍楼和教学楼,为了不影响学生学习、生活,中学暂时将他们移至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全民健身中心进行教学、住宿。由于住宿密集,需要教师进行日夜值班,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支教团队主动请缨,4名队员分别进入男女生宿舍进行值班。

在刚来到西藏的第二天,在身体尚有高原反应的情况下,队员们将刚刚安顿好的“新家”再次打包,搬入了“空无一物”的学生宿舍值班室。在“新家”尚有锅碗瓢盆,搬入值班室后却连一个做饭的地方也没有,靠着吃食堂、吃泡面、米饭馒头就咸菜,队员们整整捱了100天。队长杨壮壮坦言“值班期间已经吃完了整整12罐咸菜,老干妈、黄豆酱、饭扫光各个口味吃了个遍”。

琼结中学的早读时间为6:40,学生们起床后要进行洗漱、打扫卫生,为了不耽误学生们早读,队员们每日6点就要起床,叫醒学生,打开宿舍大门,为学生们做好一天学习的保障与服务。

到了晚上9点,学生们下晚自习回来后,值班队员又提前将宿舍的灯打开,为孩子们照亮回家的路。由于在活动中心的篮球场内打地铺集中住宿,孩子们又是十三四岁的顽皮年纪,所以在晚上9:30熄灯后,宿舍内总是“热闹非凡”,为了保证孩子们睡眠充足,有良好的精力进行第二天的学习,队员们在夜间不得不对宿舍内的纪律进行管理,苦口婆心地劝教。可往往是队员们进入宿舍管理时鸦雀无声,前脚刚踏出宿舍门,后脚就从黑暗中传来喧闹。在反复地管理、反复地喧闹之间,队员们尚未焐热的被窝暖了又冷,冷了又暖,往往要到夜晚12点以后才能入睡。

然而队员们却说这样的“折腾”他们一点也不怕,他们最怕的是学生晚上突然出现的意外状况。在刚搬入值班宿舍第三天的夜里就有女生突发胃病,这可把值班的队员们给急坏了。最先发现这一情况的是刘思棋、赵苗两名女队员,这天夜里11:30她们像前些天一样对宿舍例行巡查,借着手电筒细微的光芒,突然发现有一名女生包裹在被子里瑟瑟发抖。意识到情况不对,她们马上上前查看,经过询问得知,女孩曲珍胃疼的老毛病又犯了,队员们手边并没有对应的特效药,只得与她的班主任联系,班主任来后曲珍提出要回家吃药。

送曲珍回家时需要一名值班队员陪同照顾,男队员杨壮壮主动站了出来。曲珍的家住在距琼结中学40公里外的唐布齐村,夜晚开车大概需要1个多小时才能到达。走山路,越阡陌,穿村庄,终于在凌晨0:30到达。杨壮壮后来回忆道:“尽管夜黑天冷,路上空无一人,但看到曲珍安全到家,身体没有那么痛苦,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现今中学的整修工程已经结束,学生们也搬入修缮后的宿舍楼、教学楼进行生活和学习。支教队员们用100个日日夜夜的值班守护换来了琼结中学孩子们的平安与成长。

“一百公里”的家访之路用脚步丈量心与心的距离

说起家访,路途或长或短,体悟或深或浅,每名教师可能都曾经历过。然而有这样一种家访,路途遥远,距离漫长。

“这次去加麻乡的家访,我们上午9点出发,下午6点才到达,在山路上艰难徒步了25公里。中间搭乘了三趟短程的顺风车,学生们回一趟家真的太不容易了,但是跟学生们在一起感觉不到累,(是)更多的欢笑和幸福。”这是队员纪官升在日记中的一段话,这也是他第一次去学生家进行家访,加麻乡并没有通向琼结县城的班车,当天又正值中秋佳节,就这样纪官升在他乡、在学生的家中度过了中秋节。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留宿当晚学生的妈妈拿了新的被子,将屋子打扫得非常干净,当时心里暖暖的,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

队员杨壮壮的家访之路也是十分艰难,他的目的地是10公里外的下水乡德布林村,没有交通工具,只能徒步前行。家访那天,他刚来西藏半个月,强烈的紫外线和徒步的高强度,让他很吃不消,“我的状态基本是走三步喘两步歇一步,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被孩子们甩在了后面”。一路领跑的孩子们发现了杨老师的异常,停下了脚步。“老师,你怎么啦,你还好吗?”学生多吉从他的书包中摸出一瓶矿泉水递过来。“这是孩子们背了一路自己都没舍得启封的矿泉水就这样递给了我,尽管再三推让,但拗不过孩子们的倔强,我感受到的是比清甜的水要浓的多的深深情谊。”在这次家访的最后,“多吉的奶奶一双粗糙的大手紧握着我,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反复对我说‘谢谢你,杨老师,一定要教好他!’一股暖流从手心一直蔓延到内心,手心里有汗,眼眶中噙泪‘奶奶您放心,这就是我的责任和使命啊!’”这是杨壮壮日记中的记载。

女队员赵苗、刘思棋的家访多了一层特殊的意义,每次学生放假,只要她们有时间,总会选择和回家距离远、路途难、较偏僻的学生一路同行,与其说是家访,不如说是护送学生安全回家。嘎珍的家住在拉玉乡堆巴村,距离中学大概15公里,两名女队员伴随着嘎珍回家后,“发现只有爷爷一人在家,老人一听说是老师来家访,立即拿出了家里面招待贵客的酥油茶及各种水果,顿时让人感受到了藏族人民的深深情谊,临走时爷爷还帮我们找好了回县里的车,他的话不多,但在路上不停向我叮嘱‘老师,一定要在学习上多指导嘎珍’”。

当前,支教队员们徒步家访的里程已经超过了100公里,然而家访之路还在继续。队员刘思棋笑称:“我已经练就了一双‘铁脚’,这双名牌运动鞋在大学里穿了半年还像新的一样,来到这里不到3个月,鞋底的胶皮便被磨穿了,眼看就要报废了。”不惧烈日炎炎,不畏路途艰险,不怕风沙满面,不辞辛酸苦累,学生们发自心底的那一声“老师好!”便是他们家访之路不竭的动力之源。

“一百千字”的支教日记用笔尖来记录感情与成长

俄国著名作家冈察洛夫曾说过:“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长在一起的东西。”支教队员们在3个月的时间写下了10万多字的日记,以此来记录支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来到琼结中学的第二天,杨壮壮在和孩子们交流时得知一个14岁的小女孩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是20岁结婚嫁人、生小孩、去工地打工,这对杨壮壮产生了极大的触动,他蹲下来用手指着远处的高山问她那是什么?“是大山”,“那你想不想看一看山的那边?”她的眼神里终于有了光亮。杨壮壮告诉她只有走出这片山才能够看到更美的风景,才能够去外面的世界,或许是有了些触动,女孩懵懵懂懂地点了点头。杨壮壮在日记中写下:“我感到身上的责任更重了,现实中的高山我们可以用脚步去跨越,那思想里的大山我们又该怎样去逾越呢?扶贫先扶志,援藏先援心!”

纪官升负责教授孩子们音乐,或许是学音乐的人感情比较细腻,他在音乐课堂上经常会打湿眼眶。在一次音乐课临下课时,学生们非说要给他唱歌,当“我怕我没有机会,跟你说一声再见”歌声响起时,当时纪官升的眼睛就酸了,强忍着泪水看向窗外,纪官升在日记中写道:“我真的不敢想3个月以后离开的场景,虽然我想了无数遍,但我还是不敢想,我真的想留在这里,一直陪伴着他们,但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还记得第一次去查女生宿舍的时候,她们也对我这个新来的女老师很好奇,我在查寝的时候,她们都很好奇的问我叫什么,查完寝出宿舍门的时候,我听见了学生们整齐的那一句‘晚安’时,心里就像是吃了蜜一样的甜。在琼结中学上的第一节课也是七(5)班孩子们的初中第一课,我有些忐忑地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了我的名字,刚写完就听到下面的孩子们整齐地喊我‘赵老师好’,这种感动与自豪怕是这辈子都难再有!”这是赵苗日记中的两个第一次,这种甜蜜的经历令人难忘,也鼓励着这几位支教“小老师”不断成长。

多才多艺的队员刘思棋在琼结中学负责了美术社团和手工社团,她在日记中写道:“各类社团把艺术元素带到孩子们的生活里,让他们的生活不再单调,变得多姿多彩。我时常鼓励孩子们不管你是擅长绘画,还是手工亦或是舞蹈,只要心中有梦,就要勇于去追寻。青春的列车,一直向前驶去,我们不能选择停留,但我们可以播下希望的种子,让它在我们所经之处茁壮成长,长成一把遮天大伞,为需要的人遮风挡雨。加油吧,琼结中学可爱的孩子们,相信你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三个月,十万字,一生情。可以想见,当若干年后支教队员们再看到自己当年写下的支教日记会是一种怎样的热血与激情。格桑花开,绽放雪域。青春无悔,支教无悔!

仰追青云,俯驻己志,与援藏支教同频共振,绝不把青春写成一本太仓促的书。这便是“格桑花”赴藏支教团队,一群援藏支教路上虔诚的行路者!

猜你喜欢

格桑花支教宿舍
热得快炸了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儿歌作品《格桑花开》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格桑花,幸福花
“90后”女孩尼泊尔支教:跋涉千里的修行成长
学校到底是谁的
格桑花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