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湖北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10年回眸

2019-03-18郭用德

民族大家庭 2019年1期
关键词:土家族民间艺术湖北省

文/郭用德

加快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既是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湖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全省有1个自治州、2个自治县、12个民族乡、37个民族村(街)。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44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34%。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使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可喜局面。

坚强政策保障 引领民族文化发展

2010年12月7日,湖北省召开第一次全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意见》,提出了设立湖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湖北省少数民族文化政府奖、编制《湖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规划》等13项繁荣发展全省民族文化的具体措施。

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后,湖北省召开了省委民族工作会议暨全省援藏援疆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全省民族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武陵山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具体措施。

2016年1月,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市州有“三馆一场”、县市有“两馆一场”、乡镇(街道)实现“三室一厅一场”、村(社区)达到“五个一”的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标准,并重点对民族地区优先建设。这些政策措施既有“含金量”,又有“含情量”,为繁荣全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保障。

健全工作机制 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建立了定期研究民族文化的工作机制。每年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和要求,确立工作阶段目标,制定工作方案,组织工作检查。开展了古籍整理、民族文化特色村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重点工程、民族文化进校园等多项特色工作。

建立了共同推进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合作机制。湖北省把民族文化研究放在促进民族文化繁荣的先导位置高度重视,积极推进。与省内高校联合,先后支持成立了武陵文化研究院、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会、土家族文化研究所。近年来,省民宗委先后安排100余万元专项资金,开展民族文化课题研究,产生了70多项研究成果,出版了近10部100多本民族文化专著,为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形成民族文学创作评选奖励机制。先后多次与省作协、省文联联合开展湖北省少数民族文学奖、优秀曲艺评选活动。

形成了少数民族文化活动会赛机制。在省直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坚持每四年举办一次省运会少数民族竞赛类比赛、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有效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打响民族品牌 展现民族文化魅力

全省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先后集中民族发展资金,通过“四两拨千斤”撬动地方财政建设了一批民族基础设施。

建设了一批民族文化特色工程。先后建成了恩施土司城、恩施女儿城、恩施文化中心、恩施市摩尔城、利川市传媒中心、巴东巴楚文化广场、建始县民族文化活动中心、长阳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长阳亲水文化长廊、宜都潘家湾土家族乡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工程,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拉动文化消费、发展文化产业搭建了平台和载体。

实施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程。五峰白岩坪村、宜昌点军区车溪村民居打造出新农村建设新亮点,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宣恩县彭家寨、来凤县舍米湖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得到有效保护。

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支持发展农家乐旅游。建设了恩施枫香坡、咸丰坪坝营、巴东神农溪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情旅游村寨;依托清江策划山水实景演出《神话恩施》,进一步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打造文化精品 凸显民族文化特色

培植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2011年,首届湖北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成功举办,历时16天,各地精心打造的17台剧目,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反映了少数民族文艺创作和表演的新水平、新成就,为江城人民奉献了一顿丰盛的艺术大餐。获得大奖第一名的大型土家族民族风情歌舞诗剧《嗯嘎·女儿会》被推荐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获剧目表演金奖等9个奖项;《撒叶尔嗬》组合荣获C C T V第14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金奖;长阳歌舞剧《巴土恋人》、歌舞《巴土恋歌》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由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选送的原创土家族音乐剧《寻访满堂音》、来凤县南剧传习研究所选送的南剧《初心》分别被确定为2016年、2017年少数民族地区艺术院团晋京展演项目。由省民族歌舞团选送的土家乡村音乐剧《黄四姐》代表湖北省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剧目银奖。

编纂了一批少数民族优秀出版作品。相继组织编纂了5套《恩施州民族研究丛书》(共48本)和11套《民族文化从书》《来凤县民族文化丛书》(6本)、《咸丰县民族文化丛书》(6本)、《巴东县民族文化丛书》(6本),以《远去的诗魂》《巴国俪歌》《白虎文丛》为代表的一批文艺作品在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批作品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此外,由省民委出资200余万元,与三峡大学、吉首大学等联合编纂的《土家族大百科全书》共350余万字,系统记录了土家族地区自然、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和文化,是一部全面介绍土家族的工具书。

扶持培植了一批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品牌。“恩施州庆”“来凤摆手节”“恩施土家女儿会”“利川龙船调文化节”“牛王节”“椎牛节”“长阳乡镇文化节”等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的精品节会和亮丽名片。

培养民族人才 加强民族文化传承

着力实施了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保护工程。支持各民族地区命名表彰了一大批民间艺术大师和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恩施州政府先后命名民间艺术大师6批49人(每两年认定一次),这些民间艺术大师代表30多个民间艺术品种,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8人,州级民间艺术大师48人。该州八个县(市)都分别开展了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命名公布工作,共命名公布213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并给予优秀民间文化艺人生活和传艺补贴政策。通过这些工作,鼓舞了少数民族群众传承优秀民间艺术的信心,促进了优秀民间艺术人才的成长,涌现了一批在全国重大赛事中出类拔萃的民间艺人。

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民族文化进校园”师资骨干培训班,培训各类文化骨干120余人次。2017年,会同省教育厅开展了首届“民族文化进校园”十佳示范学校评选活动;着力实施民间艺术“娃娃工程”,有力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普及。积极扶持湖北省民族歌舞团、恩施市民族文工团等专业文化团体建设,支持恩施州民族文化促进会开展“民族之花——土家族之花”选拔大赛、优秀民族艺人命名表彰活动,促进了专业艺术人才脱颖而出。

表彰优秀人物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实力,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在2012年9月,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湖北省少数民族文化政府奖”,并明确为常设项目,每四年举办一次,对全省杰出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和优秀的民族文艺作品创作者、表演者进行表彰奖励。2013年此项工作已正式启动,经广泛宣传、个人申请、组织推荐、专家评审、省级认定等程序,2015年12月,全省首届少数民族文化政府奖揭晓,王平等10名同志被授予“湖北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王松等10名同志被授予“湖北省优秀少数民族文艺作品创作者”、王丹萍等6名同志被授予“湖北省优秀少数民族文艺作品表演者”荣誉称号,对于进一步繁荣湖北省少数民族文艺创作,扶持少数民族文艺人才成长,增强少数民族文化自信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土家族民间艺术湖北省
Dancing for theDead
土家族情歌
民间艺术篇
土家风情惹人醉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
民间艺术
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