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正义观及其当代意义
2019-03-17梁晚香
摘要:正义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折射出社会的文明程度。古往今来,人们对正义的追求从未止步。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研读,分析挖掘正义在马克思文本中的内涵,总结得出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内容。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地与时俱进,探讨马克思正义观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以生产力发展促正义,以发展成果共享促正义,以人们精神丰富促正义。马克思正义观为解决我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状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 正义观 当代意义
一、马克思文本中的正义内涵
马克思文本中没有明确界定正义的概念,但在文本中隐藏着关于正义的论述,体现出对正义的价值追求。比如:马克思提出“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1]。
正义是历史的、具体的。马克思认为正义这一价值取向是随着历史运动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而形成的。坚持严格按照历史标准对正义、权利进行分析和评价。关于正义的探讨要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情境中,不能离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凭空谈论社会正义问题,极易导致陷入形式主义正义,抽象主义正义。马克思坚持主张把正义要放在具体的历史活动中去考察,站在想当然的角度主观评价正义或者从抽象层面分析正义,都属于离开现实空谈正义,忽视正义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情况,要将正义放入物质关系和社会生活的角度去分析、评价。
马克思的正义观实质上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的,蕴含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义以以物质生产的发展为依托。古往今来,我们对正义的追求从未止步,研究马克思正义观的主要目的是我們要从中吸收营养,要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正义观,对我国社会公平正义实践提供深刻的指导。
二、马克思正义观基本内容
马克思把正义放在唯物史观的历史范畴内考虑,以具体社会关系为载体,在实践过程中形成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内容,并经过实践的检验,验证马克思正义观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一)现实利益关系的体现
马克思指出正义是对现实利益关系的呈现,生产力推进社会发展,进而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两者共同带动了社会生活的进步,所以,要把物质基础作为切入点,分析评价正义思想。加上物质生产活动产生并决定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2]。由此可以得出,正义是在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社会正义的实现程度。正义蕴含的内容是客观的,折射出一定条件下人们的物质利益。马克思认为正义不是凭空想象捏造出来的,有其特定的场所,正义内容要放在具体的历史活动中,要基于一定的物质利益实践去探讨正义,促成正义的革命性变革。
(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正义观的核心要义。马克思认为,正义折射出人与社会的价值,具有一定的存在基础,必须在生产实践、社会关系中才可以探析人的自由发展问题,不能从抽象层面分析。马克思正义观探讨的是长期生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人,是基于实践得出正义内涵。不是空想出来的虚构人物,是实实在在生活在社会现实中可以发展的人。正义充分表现了人们的价值追求,也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际上也是人本质的外在表现。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
(三)无产阶级价值观体现
马克思批判把正义抽象化的做法,但不是直接指向正义本身,而是对私有制和私有制社会的底层人民受压迫和上层阶级过分剥削的无情批判,即不同阶级人民的权利义务、生活水平、个人发展等方面不公平的社会框架。为改变不平等的现状,马克思认为要彻底消灭剥削制度,变革私有财产制,铲除影响公平正义的根源,才能真正实现符合整个人类根本利益的正义社会。总之,马克思是在实现全人类的价值追求中彰显其正义内涵。
三、马克思正义观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正义观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唯物史观中形成的正义内容可以有效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对我国准确界定正义的概念,以及当前社会正义实践具有积极意义。其内容与我国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一脉相承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对马克思正义观的丰富、发展和创新,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诉求与马克思正义观的价值目标完美契合。
(一)以生产力发展促正义
在马克思看来,“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极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利来满足,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4]。正义作为人们长期追求的价值目标,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主要依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提出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还指出分配是由生产决定,社会正义是一种贯穿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的根本性变革。
以生产力发展促正义一方面要夯实人们物质基础,促进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升。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需要调整结构,重点发展绿色环保经济,鼓励个人、社会、企业积极创新,以带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最关键的是改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坚持科学有效的生产方式,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是社会正义的重要体现。马克思指出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按需分配是循序渐进转变过程。我国要落实分配政策,规范分配秩序,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调动人们各方面的积极性,保障和改善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我国的公平正义观很好的继承了马克思在分配领域的正义观。总之,我们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物质正义和分配正义的实现,减少群众及地域差距,在平等交流中实现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利益诉求。
(二)以发展成果共享促正义
发展成果共享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措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5]。首先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形成良性互动的公众参与方式,坚持落实群众路线,领导干部要主动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及时反馈回应人民群众的不同要求,凝聚民意,让人民群众充分参与治理,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努力完善全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平衡城乡共同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确保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享有基本养老、医疗、就业、住房、教育等各项权利,使社会发展的成果普遍惠及所有人民;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从制度上和法律上落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权利,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促进社会的稳定。根据现实情况对贫困户进行实地考察,实行重点帮扶,扶贫扶志相结合,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确保全体人民能够有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进而实现真正的实质平等。
(三)以精神丰富促正义
马克思追求实现人的全面解放,主张在正义的社会里,人不仅要从劳动中解放出来,还要不断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从宏观层面来看,就是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不断改善公众与政府的信任关系;就微观层面来看,坚持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为载体,更新人们陈旧思想观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追求。以期不断的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科学素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流思潮,使人们把正义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在日常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以精神丰富促进社会正义的实现,在马克思正义观的指导下,我国社会对实质正义的追求和实践从未止步。
马克思正义观对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为中国人民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主动汲取马克思正义观的积极成分,要与时俱进,基于我国国情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正义观,以有效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非正义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7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6.
[3]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5.
[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827.
(作者简介:梁晚香,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