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与控制

2019-03-17郑昕欣

中国民商 2019年12期
关键词:风险控制民营企业

郑昕欣

摘 要: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市场环境、行业竞争的影响较大,而企业管理者主要通过会计信息来掌握企业经营信息,所以加强内部审计是企业实现稳健经营中前提条件之一。本文首先探析了民营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内部审计风险,并对风险的成因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民营企业防范内部审计风险能力的策略,以期为民营企业优化内部审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风险控制

一、民营企业存在的内部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报告存在错报、漏报或企业经营管理存在弊端、漏洞,但内部审计人员并未发现这些问题,并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一般地,内部审计风险常常被狭义的认为是由于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能力不足导致的,但实际上,审计风险存在于整个审计环节,主要由以下两方面构成:

(一)客观审计风险

客观风险主要包含财务报表本身存在的重大错报、漏报或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的风险。目前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经营情况的掌握主要基于财务报表,依据提供的财务数据来制定企业发展方向、管理方法等。财务报表的错报、漏报将影响企业决策计划的制定,使得企业管理方案和实际出现偏差,无法对企业业务的开展提供合理的指导,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经营。

(二)主观审计风险

主观审计风险主要指审计人员并未发现财务报表中出错或者企业经营管理存在弊端的风险,即企业并未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给企业业务开展以及效益提升带来威胁,严重时还会导致企业爆发财务风险,致使企业经营活动瘫痪。

二、影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因素

(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审计分为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由专门的审计机构负责,外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相对独立。而内部审计由单位自行设立,这也使得各企业的内部审计建设各不相同:部分企业的审计工作由财务部门兼顾,部分企业将审计工作并入监督部门,部分企业领导同时领导财务工作和审计工作。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相对较弱,审计工作难以从客观、公允的角度来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审计报告也缺乏权威性。此时,内部审计无法有效监督企业财务运转,不切合实际、虚假的审计报告增加了企业所面临的审计风险,给企业经营埋下隐患。

(二)内部审计对象和内容的复杂性

一方面,随企业改制重组、规模发展,民营企业内部的组织层级不断增加,业务广泛开展。以A船舶企业为例,公司以建造入级船舶及出口船舶为主,主要造船类型有散货船、杂货船、多用途集装箱船、甲板运输船和工程船等,主打产品有32500吨散货船、22000吨散货船、6800吨多用途集装箱船、3300吨杂货船、142.8M甲板驳、80M甲板运输船等系列船,远销国外多个国家。企业交易逐渐复杂化,这也给企业内部审计带来诸多困难,审计风险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内容、范围等也在发生变化,逐渐从传统财务审计衍生为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审计等,对企业审计人员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风险受人员专业性的影响较大。

(三)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若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没有完善的内部审计法律时,部分审计工作的开展缺乏指导,审计人员按照自身经验来做出判断,使得审计结果受审计人员主观认知的影响,导致企业审计风险增加。另外,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限制了其判断对错、识别风险的能力,而人员的职业道德限制了审计报告的公平性,当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禁不住诱惑时,审计质量将得不到保障,导致审计风险发生。

(四)内部审计方法及制度

就目前来说,我国民营企业常用的内部审计方法多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旨在差错防弊,在审计风险的考量上只涉及对小部分影响因素的控制,企业风险防范意识淡薄。而且,当前常用的抽样审计方式,虽然是随机抽样调查,但样本的规模、评价样本结果依旧靠内审人员的经验来判断,这种方式极容易遗漏重要事项,导致审计风险增加。另外,大部分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多以传统为主,缺乏事前、事中的审计程序和制度,无法知道企业在两个阶段开展审计工作。同时也缺乏完整的审计流程,一般企业内审只记录审计人员认为有问题的事项,对于审计人员认为正确的事项不予记录,使得审计复核、质量控制无从入手。这都导致内部审计质量得不到保障,滋生审计风险。

三、民营企业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措施

風险会对企业经营造成威胁,而内部审计风险贯穿于审计全过程,因此,民营企业要加强对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进一步分析,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民营企业在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首先,确保企业、人员、工作以及经费上的独立,做好前提准备。其次,加强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视,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或小组,赋予其权利,并严格杜绝领导权利高于审计的现象出现,从而减少其他外部因素对内审工作的干扰,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运行环境。

(二)完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主要是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目标、确保资产安全以及会计信息准确等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手段的统称,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梳理管理层级、规范人员行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也是内部审计的重心环节之一。企业可以通过监督评价机制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采取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将新业务、新部门纳入内部控制监督范围,建立统一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提高内部审计效率。

(三)完善审计法规,加强对内审人员综合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审计工作的开展中,首先需要完善审计法规体系,并加强审计法规和其他法规相关内容的连接,确保没有法律漏洞的存在。其次,民营企业根据所在地以及所在行业的特点,在结合自身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编制可操作的内审规定、方法,形成横纵连贯的管理制度,指导、规范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审计风险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审计人员的专业性和综合素质属于可控因素,可以通过一定手段来消除,进而减少审计风险的产生。所以,民营企业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综合能力的培养。首先,企业应定期对内审人员开展审计知识、管理知识以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培训,调整和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其业务处理能力。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约束奖惩制度,奖励表现优异的职员,淘汰违规操作、多次出现重大失误的人员。

(四)优化内部审计方法,编制合理的审计制度

随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财务系统分析大数据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化系统有利于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首先,民营企业可以完全采用全样本检测的方式来取代随机抽样,规避重要事项遗漏风险,进而减少导致审计风险发生的因素。另外,财务系统的优化也将带来企业资源实现共享的优势,由此使得企业经营管理透明化,便于相关数据信息的获取。所以,民营企业应按照自身经营特点,积极参与审计软件、财务系统的开发,实现信息化审计。

而在审计制度的建立上,企业首先要完善内部审计责任制度,明确各审计人员权责,并落实责任到具体,避免推诿责任、漏审等问题发生。其次,以审计法规为参考,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标准以及监督、检查等制度,明确审计工作开展细则。再者,建立审计报告复核制度,审计人员所确认存在问题以及没有问题的事项进行复核。最后,严格执行审计标准,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保证审计进度和效率,从而减少审计风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内部审计有利于民营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并促进财务管理的优化进程。在目前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应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完善内部控制、完善审计法规,为内部审计提供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内审人员综合能力的培養、优化内部审计方法、编制合理的审计制度,以提高内部审计效率,从而促进民营企业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岚.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8(18):255.

[2]张晓宇, 张洪庆, 白雪松, et al.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规避措施研究[J]. 商情, 2017(7):90.

[3]高志芬.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研究[J]. 财会学习, 2018, 203(29):155+157.

猜你喜欢

风险控制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试析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互联网金融审计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探讨
论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意识
J电气公司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医院财务管理风险及改进措施分析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民营企业组建关工委的探索
论民营企业创新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