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流胶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2019-03-17潘换来潘小刚
潘换来,潘小刚,范 婷
(陕西省凤翔县田家庄镇金山果业合作社,721400)
1 发病症状
桃树流胶病主要发生在桃树主干、主枝、枝杈等部位,发生严重时枝条和果实也可受害。发病初期,病部肿胀,不断从皮孔或伤口处分泌出半透明黄色树胶,特别是雨后流胶现象更为严重。流出的树胶与空气接触后,变为红褐色,3~4个流胶珠连在一起,形成直径3~10毫米的圆形不规则流胶病斑,呈胶冻状,干燥后变为棕褐色坚硬胶块。1年生枝条染病,出现以皮孔为中心的瘤状突起;多年生枝干受害,产生水泡状隆起,并有树胶流出,严重者病部反复流胶,形成溃疡,同时易被腐生菌侵染。随着病情发展,极易导致树势衰弱,叶片变黄,枝干或全树枯死。果实发病,由果实核内分泌出黄色胶状物,溢出果面,病部硬化,重者出现龟裂,影响发育,最终失去食用价值。
2 发生规律
桃树流胶病包括侵染性流胶病和非侵染性流胶病2种,侵染性流胶病为真菌侵染所致,非侵染性流胶病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病害。生产上常见的桃树流胶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复合性病害,主要是由霜害、冻害、日灼伤、病虫害、雹害、水分过多或不足、施肥不当、修剪过重、结果过多、树体偏弱、土壤黏重或土壤酸碱度过高等原因引起。
侵染性流胶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主要病害,即由葡萄座腔菌和桃囊孢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侵染所致。病菌在被害枝条内越冬,分生孢子通过雨水和风传播。雨天从病部混合大量病菌,顺着枝条流下或溅在新枝条上,从皮孔、伤口侵入,成为新枝初次感病的主要菌源。枝干内潜伏病菌的活动与温度有关,气温15℃左右,病部即可溢出胶液。随着气温上升,树体流胶点增多,病情逐渐严重。1年有2次发病高峰,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8月上旬至9月中旬,入冬以后流胶停止。
桃树流胶病的发生与桃树树龄、树势、栽培管理水平、温湿度等条件关系密切。盛果期树发病重,幼树发病轻;高温是病害发生的重要条件,即高温、多湿发病严重;雨季,特别是长期干旱后降暴雨,流胶病发生严重。非侵染性流胶病发生流胶后,容易再感染侵染性病害,尤以雨后为甚,树体迅速衰弱。
3 防治技术
3.1 清除越冬侵染源
冬前及时清理果园,将受害枝条及枯枝、落叶、僵果等清理出园并集中烧毁,同时逐树逐枝检查,刮除流胶硬块及腐烂组织,消灭其越冬菌源。
3.2 保护树体,合理留果
保护树体,防止树体出现伤口。冬春季树干涂白(涂白剂配制方法:生石灰12千克、食盐2.0~2.5千克、豆浆0.5千克、水36千克),预防冻害和日灼伤,特别要加强对腐烂病、细菌性穿孔病、蛀干类害虫等其他病虫害的防治。冬季修剪的伤口上要及时涂抹伤口愈合剂,以保护伤口不受外界细菌和真菌的侵染。及时疏花疏果,合理负载。
3.3 及时夏剪
采取摘心、疏枝、强拉枝、坠枝、缩剪、扣头挖心、开天窗等措施,以达到阳光树冠的目的。
3.4 加强栽培管理
强壮树体是防病的根本。合理浇水,多施有机肥及磷钾肥,补充中微量元素肥,改善土壤通透性与酸碱度,以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
3.5 化学防治
桃树发芽前喷施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40~50倍液或21%过氧乙酸水剂80~100倍液,可以杀死越冬后的病菌。生长季可刮除流胶病斑,药剂可选择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8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等杀菌剂,加渗透剂涂抹,或用20%~30%石灰乳涂刷树干和枝条,严重时可间隔7天再涂抹1次。发病盛期喷施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等药剂,每隔8~10天喷1次药,连续喷4~5次,防治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