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赛、产”互动的工科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2019-03-17杨祖彬
杨祖彬, 杜 力, 李 平
(重庆工商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重庆 400067)
0 前 言
近年来,世界发达国家对工科人才培养已逐渐走向成熟和理性,国外一些著名大学非常注重工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CDIO”等先进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及理念,为当今工科教育及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教学内容立足工程实际,教学方法和手段广泛采用项目式教学、问题式教学、产学研合作教学等,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国高校工科教育改革呼声此起彼伏,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建议高校应定位求实、产学结合,强化能力训练;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倡导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版、新工科建设等已正式提出。注重工程实践回归,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强化工科人才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我国工科人才培养改革和研究的焦点,工科人才培养特别是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亟待研究和落实的课题。
1 “学、赛、产”互动的工科人才培养理念
目前,我国高校工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凸显,高质量的工科人才已以成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泛科学化的,不重视技能、能力和工程实践的传统工科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应新工科建设的发展要求,高校工科人才培养必须向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主导型培养转变[1]。
在高校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是工科人才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人才培养计划等整齐划一、实践教学环节固定、实践教学内容陈旧的工科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主导型培养的新要求。目前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日益受到有关部门、高等院校及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明确了大学生学科竞赛对培养工科人才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2]。学科竞赛成为工科人才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改革传统工科人才培养的有效抓手,可以极大地促进工科人才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3]。但目前开展的各类学科竞赛还未能真正发挥其在工科人才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应有的作用。从学科竞赛的组织目的看,绝大多数还处于一种盲目的、以追求获奖为单一目标的、为竞赛而组织竞赛的状态,基本与整体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目标割离;从学科竞赛结合行业(企业)情况看,“纸上谈兵”的情况较多,真正与行业(企业)需求紧密结合的极少。拿我校包装工程专业类的全国性学科竞赛来看,目前虽然每届大赛都确立了诸如“创新包装设计,改善环境与生活”等大赛主题,对竞赛也要求了如食品药品的安全包装、农副产品的保鲜包装、易碎品的防护包装等具体的设计内容,但真正将“赛与产”紧密结合的情况不多,目前仅有“中国绿色环保包装与安全设计创意大赛”是由具体企业牵头,并设有现金奖励的学科竞赛,竞赛获奖作品将真正有机会应用于具体产品的包装;从教师对学科竞赛的指导方面看,大多是额外的、零散无严格计划的、针对少数学生的指导,更多的仅仅是对部分参赛学生的额外辅导,存在为工科人才培养严重不足、学生参与目的不够明确、参与人数严重受限等突出问题;从学科竞赛组织管理的体制机制看,更多高校是围绕如何在大赛中获奖制定了相关的一些保障、奖励制度,对学科竞赛全面服务于工科人才培养研究不多,体制机制欠缺。
针对目前高校组织的各类学科竞赛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学赛融合”,“赛产结合”,“学、赛、产”互动的工科人才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理念[4],以期改革现行工科人才实践教学,提高工科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践性和针对性。该理念一方面解决学科竞赛全面为工科人才培养服务的问题,通过将工科学生学科竞赛内容与现行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与内容整合,使学科竞赛与工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实现无缝连接;另一方面解决学科竞赛与行业(企业)的工程实际紧密结合问题,通过企业深度参与学科竞赛,使学科竞赛的选题及内容与行业(企业)的工程实际紧密联系。“学、赛、产”互动的工科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理念,就是以学科竞赛为纽带,以校、企业联合培养为基础,改革现行实践教学环节及内容,构建科学的学科竞赛内涵体系和与之紧密结合的实践环节,完善学科竞赛组织管理的体制机制,从而使“学、赛、产”紧密联系并互动,强化实践教学的创新性和工程实践性,将高校工科人才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引向深处。
2 “学、赛、产”互动的工科人才培养对策
2.1 构建“学、赛、产”互动的学科竞赛内涵体系,使学科竞赛与工科人才培养紧密衔接
学科竞赛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人才培养理念,能对工科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及团队沟通协作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培养[5]。构建“学、赛、产”互动的学科竞赛内涵体系,可完善学科竞赛的内涵,也可深化现行工科人才实践教学环节[6],真正发挥学科竞赛对工科人才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学、赛、产”互动的学科竞赛内涵体系构建,首先要针对学科竞赛目前仅限于竞赛、为竞赛而竞赛而游离于实验实践教学之外、学生受益面小的问题。为此,必须融合传统实践教学环节,使“学赛融合”。学科竞赛涉及的知识内容相对系统,与工科专业的专业教学内容直接相关,为建立“学赛融合”的学科竞赛内涵体系提供了基础。从工科人才培养过程来看,一是传统实验实践教学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典型的教学环节,可以以学科竞赛为纽带进行整合组织,以学科竞赛的选题及涉及的知识为纽带,将分散的、独立的课程设计环节整合为综合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4]。这样既可使教师对学科竞赛进行有序的指导,提高少数参赛学生的参赛水平,也可以具体项目增强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科竞赛为工科人才培养服务的重要作用;二是可以典型的学科竞赛涉及的知识为主线优化相关理论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使传统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由灌输式的单一知识学习向启发式的综合能力训练转变[6],从而提高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此外,“学、赛、产”互动的学科竞赛内涵体系构建,还需针对与行业(企业)的工程实际紧密结合问题。对此,从工科学生各类学科竞赛的过程来看,一般都需要经过选题、系统方案设计(功能设计、方案设计、机构设计、CAD等)、加工制作(材料与配件选购、零部件加工、装配与调试)等过程,这为学科竞赛有效结合行业(企业)的工程实践过程提供了条件[6]。为此,可以通过建立企业实践教学平台,实现学科竞赛与企业工程实践的有效结合。建立企业实践教学平台,是实现“赛产结合”的有效途径。
2.2 通过“产教”深度融合,使学科竞赛与行业(企业)工程实际紧密联系
“产教融合”已成为各国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通过“产教”深度融合,能将学校教育与生产一线的工程实践教育有机结合[6-7]。目前,从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工科人才培养来看,学校单一的教学资源是难以满足工科人才培养需求的,在硬件资源上学校单一的建设是不够和不必要的;在软件资源上,“双师型教师”欠缺、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突出问题,高校本身也很难解决。对于学生学科竞赛,目前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组织、指导和学生自身的努力,其工程实践性和创新性是不够的,更无法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因此,必须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充分调动社会教学资源,让社会教学资源深度参与工科人才培养过程(学科竞赛过程)才能真正实现“赛产”互动。
通过联合办学、共建等方式,在企业或学校建立“院企(校企)联合、双向互动”的人才培养平台,是深入开展工科学生学科竞赛的重要支撑条件[8],也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通过该平台可以紧密结合行业(企业)需求,深化学科竞赛的项目、题目和内容;可以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力量,优化学科竞赛的组织和指导;可以深入发掘社会教学资源,丰富工科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开展“学、赛、产”互动融合的实践教学,将学科竞赛纳入实践教学计划,实行“以赛代练”,可将学科竞赛和工程实际问题融入工科人才培养中,在传统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节均可有计划地组织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竞赛成绩可作为相应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9]。
2.3 以学科竞赛为导向改革现行教学环节及内容,提高现行教学环节及内容的工程实践性
目前,工科类的学科竞赛包括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包装结构设计大赛”及“包装创意设计大赛”,等等。这些学科竞赛大都涉及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与相关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同时与课程设计、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等典型实践教学环节紧密联系。因此,以“学、赛、产”互动为主线,加强工科人才培养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改造,对于解决我国现行工科教育的各种弊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具体改革上,可以从系统角度将学科竞赛主题或工程项目整合到实践环节中,使实践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一致。同时,将实践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用实例贯穿知点,强化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6]。例如,可以将学科竞赛主题或具体选题穿插到相关理论课程之中,将相关理论课程知识点的传授与学科竞赛的实例相结合,这样利用学科竞赛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理论知识。
2.4 完善学科竞赛组织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学、赛、产”互动的工科人才培养途径
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制度是深入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的重要保障[8]。深入开展学科竞赛,重在改革创新传统工科人才培养实验实践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学、赛、产”互动的工科学人才培养机制,从而保证学科竞赛对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持续性和广泛性,使之成为高校工科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举措。可按照“学赛融合”,“赛产结合”,“学、赛、产”互动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新理念,从组织、制度和经费三方面形成学科竞赛组织管理运行机制,保证学科竞赛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和有考核,使教师指导到位,学生主动参加,企业积极参与。
重庆工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从2015年开始在学院的几个工科专业实施“学、赛、产”互动的工科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形成了多个学生学科竞赛组织运行管理制度,包括《机械工程学院本科学生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及补贴、奖励办法》《关于机械工程学院科技活动指导教师管理办法》《机械工程学院科技(学习)兴趣小组管理实施办法》和《机械工程学院学科(科技)竞赛组织及宣传流程》等组织管理制度,以及《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创新学分实施方案》《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学科竞赛认定为实践教学环节的规定》和《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周转金管理办法(试行)》等学生激励制度。通过学科竞赛有目的、有组织和有计划地进行,在发挥学科竞赛对工科人才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2015年以来,学院学生先后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100余项,学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优质就业率”和就业“专业符合度”也多年稳居全校第一,相关成果获得了2017年重庆工商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初步探索了一条“学、赛、产”互动的工科人才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3 结 语
基于“学、赛、产”互动的工科人才培养,对于解决现行高校学科竞赛及工科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一是可创新工科人才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以学科竞赛串联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将强化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可深化学科竞赛对工科人才的培养,通过学科竞赛与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在内容和组织上对接,把学科竞赛有机、科学地设计于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将构建起工科人才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体系;三是以“学、赛、产”互动为主线,可为改革工科人才培养相关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提供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