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
2019-03-17陈园园楚佳梅包烨华毛君慧姜梦石
陈园园, 楚佳梅, 包烨华, 毛君慧, 姜梦石
(1.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兴医院,浙江杭州 310007;2.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浙江杭州 310007)
脑卒中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受到广泛的重视,而20%~40%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痉挛性偏瘫,这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3]。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临床表现为上肢屈肌群和下肢伸肌群肌张力增高,即典型的Wernicke-Mann氏体位,由于上肢投影区域在大脑皮质中所占比例较大,其功能损伤也更为明显,故而上肢痉挛状态往往较下肢更为严重[4]。
目前,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大多采用药物结合运动康复疗法。而火针疗法[5,6]是我国的传统针法,用火烧红一种特殊材质针的针体后,迅速灼刺人体一定的穴位和部位,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因其具有疗效明显、治疗时间间隔较长、应用范围广等优势,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7]。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火针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相关研究。下面对火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1 火针疗法
1.1 火针疗法的发展源流
火针疗法古时多称作“焠刺”、“燔针”、“白针”、“烧针”等,始于先秦时期,《黄帝内经》中描述的“火针”特指一种针具,反而常被用作火针之用的是“大针”和“铍针”[8]。经过唐宋时期的不断整理趋于系统化,于金元至明清时期更有长足发展,治疗范围从痹症发展到内科、儿科、五官科等各种专科疾病的治疗,禁忌症与操作的描述也愈加详尽[9]。
当代火针疗法也有了极大的发展,在针具上,山西师氏在古九针基础上开创新九针[10],其中火针包括单头火针、多头火针、平头火针、勾火针、火铍针、火缇针6种。单头火针根据直径又分为细火针、中火针和粗火针,可根据不同病种需要选择适宜针具。贺普仁[11]所创贺氏针灸三通法,其中温通法就包括火针,火针可助人体之阳气、激发经气、调节脏腑功能[12]。刘恩明等[13]首先开创毫火针,由优质不锈钢针柄和针身组成,其直径在0.25~0.35 mm之间,长10~45 mm之间,形同临床上所用的毫针,具有安全性高、疼痛感小、价格低廉等特点,并首次开创了火针留针。
1.2 火针疗法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作用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可归之于中医“经筋病”、“痉证”、“痿证”等范畴,以筋肉拘急、肢体挛缩、屈伸不利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认为其病机主要是中风后气血阴阳失调、经气逆乱、气虚血瘀、筋脉弛张所引起[14]。总体呈现一派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的现象。而火针疗法对于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补虚泄实[15]。《素问·生气通天论》 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意为阳气对于四肢百骸的濡养非常重要。火针具有借火助阳的功效,其温热之力可透达腧穴经络,激发人体正气,温壮脏腑阳气,改善肢体痉挛状态。血瘀证是脑卒中急性期与恢复期最常见的证型[16],而火针通过针和热的双重作用,可直接消除血瘀、痰饮等病理产物,并且通过灼刺人体的穴位、皮部等,给外邪以出路,可使血瘀等顺利排出体外,起到散寒散结、疏通经络的作用,促使肢体功能恢复。
2 火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
2.1 单纯火针治疗
李德华等[17]选取3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患者,在患侧手三阴经经筋结聚的关节附近寻找肌肉痛点或结节,用毫火针隔日治疗1次,4周后,患肢肌张力较前下降,且运动功能较前好转,认为毫火针针刺可温通经络,通调局部,缓解挛急。王宁等[18]运用火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患者,穴位取患侧肩髃、臂臑、曲池、阳陵泉、血海、三阴交等穴,观察患者的肌张力(Ashworth/CSI量表)、运动功能(FM)及生存质量(PRO量表),结果显示火针疗法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毫针针刺或康复锻炼的对照组。
2.2 火针联合抗痉挛康复训练
肖永娟等[19]针对60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对照组采用神经发育疗法,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毫火针治疗。经治疗后,2组患者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功能均有改善,而火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康复组总有效率为73.33%,火针治疗组症状疗效均要明显优于单纯抗痉挛康复训练组(P<0.05)。
2.3 火针联合理疗
赵小磊等[20]用火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66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在所有患者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Bobath康复训练下,对照组使用NMES疗法,每次15 min,治疗组加用火针。对比2组的痉挛状态、运动功能等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显示:火针联合NMES组疗效优于单纯NMES疗法组,能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2.4 火针联合药物
张小英等[21]将69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成火针治疗组、温阳通络汤组与联合治疗组。结果显示:火针组总有效率65.2%,药物组总有效率60.9%,联合组总有效率87%。联合组较火针组及药物组疗效更为显著(P<0.05)。
通过上述文献总结归纳可知,火针疗法对于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患者疗效确切,相比较单纯使用药物、毫针常规针刺、理疗、康复训练等治疗,与火针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疗效,也是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但火针联合疗法中哪一种治疗方法疗效最好,尚无相关明确的临床研究,且联合方法起效机制尚需更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3 火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现代机制
3.1 神经调节
火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神经调节主要体现在降低神经的兴奋性和神经通路的重塑。研究[22]表明,火针作用于夹脊穴可通过温热作用降低γ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明显降低肌电图F波的波幅,从而降低肢体的痉挛。另外,火针可通过激发神经冲动和产生神经递质来实现神经通路的重塑。当火针刺激皮部或夹脊穴时,周围感觉神经将针刺产生的温痛觉等刺激不断上传,通过神经传导通路,最终传导至脑部中枢,从而再生相应的神经细胞与激活病灶周围的半暗带区,使受损的相关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得以恢复或重建,进而对异常的低位中枢控制的运动恢复抑制作用,可使患者的痉挛状态得到缓解[23,24]。
3.2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火针疗法局部强烈的机械和温热刺激可直接消除组织粘连、挛缩,并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缺血缺氧状态,增强代谢,为局部的肌肉、肌腱、韧带提供更多营养,有利于受损组织修复[25]。研究[26]表明,火针可消除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患肢相关组织的物理性改变,如肌膜、肌腱以及肌肉等,从而解除肌源性挛缩。另外,通过经颅多普勒验证发现,火针治疗后可以促进大脑的血液循环,改善病灶区的血供,解除脑血管的痉挛状态,从而达到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目的[20]。
3.3 调控免疫炎性反应
研究[27,28]表明,炎性反应是导致脑卒中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且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8过度表达将加重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缺氧损伤。虽然进入脑卒中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较急性期明显下降,且趋于稳定,但IL-1β含量仍较对照组升高[29]。郑新杰等[30]临床发现,可通过降低脑卒中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进而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而火针针刺治疗脑卒中患者后可引起炎症性白细胞总数减少,通过调节细胞因子IL-1和TNF-α,改善局部组织水肿、渗出、增生等病理变化,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细胞代谢与修复[31,32]。
4 小结
火针疗法是我国的传统针法,由古至今,尤其是在近现代,有了长足的发展,其在治疗各种科属的疾病中发挥极佳的疗效[33]。但火针具有一定的创伤性,需要患者的充分配合及医生熟练的手法,且在火针的操作过程中,快速插针脱针,保持操作的连贯性十分必要[34]。中医理论上火针可起到借火助阳,疏通经络的作用,在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上体现出明显优势。研究[31]表明,火针能重塑神经通路,降低脊神经的兴奋性,减少炎性物质,并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且能直接消除组织粘连、挛缩。虽然目前火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相关研究较多,但绝大部分为临床研究,文献质量参差不齐,且缺乏相应的实验室研究,作用机制也并未完全阐明。在今后的研究中,大样本、科学的随机对照试验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应的实验室研究及几种联合方法之间的起效机制也值得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