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融入“一带一路”的路径选择

2019-03-17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一带一带一路

薛 阳

(长江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为了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开放、交流与融合,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重要支撑,2016年7月15日,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作为“一带一路”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落实,将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乃至全国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产生积极影响。就少数民族而言,我国云南、广西、宁夏、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在“一带一路”战略沿线,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这些民族地区从以往的边缘地区演变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国际层面的教育开放与合作,“一带一路”战略为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同时民族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也将助力“一带一路”战略的纵深发展。但从目前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还相对落后,影响力不足、互动性不强、特色不明显、体系不完善,还无法适应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现实需求。因此需要系统梳理当前我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现实基础;全面认知民族高等教育融入“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探寻民族高等教育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路径选择。

一、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现实基础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充分关注。2015年5月,由西安交通大学发起,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128所大学成立了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旨在构建开放性、国际化高等教育合作平台,推动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沟通、政策研究、医疗服务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2015年10月,包括中国、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等在内的46所中外高校发布《敦煌共识》,成立“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以推动高校之间文化、科技以及教育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战略支持。此外,包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外国语大学、广西大学、西北大学等在内的众多高校纷纷建立丝绸之路学院、丝绸之路研究院或者研究中心等,目的在于打造基于“一带一路”的特色学科体系、产学研平台,以促进人才培养并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就“一带一路”沿线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其具备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良好社会与文化基础,这就为其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东北沿边民族地区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基础,其自然资源储量丰富,在以往传统工业的带动下,铁路、港口便利。东北沿边民族地区与俄罗斯、朝鲜接壤,与日韩隔海相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同全球诸多国家和地区具有密切的经贸往来与人文交流,这就为其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其社会基础挖掘高等教育发展潜力,积极主动加深与沿线、周边国家的教育合作与人才培养,将为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极。此外,东北沿边民族地区具备一定的高等教育基础,可以充分借助其区位优势和语言优势加强与俄罗斯、韩日以及蒙古国的高等教育合作,利用经济、文化互联互通基础加强经贸与人文领域人才交流,学科建设。

西北地区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因此也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先导。在西北民族地区,新疆对外交往便利,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8个国家接壤,拥有15个边境口岸、2个航空口岸,此外,还拥有12个机场。较好的区位以及便利的交通为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对外交流合作提供现实基础。此外,受历史、宗教环境的影响,西北民族地区同邻近的中亚国家在文化与习俗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例如饮食都以清真为主,这就有利于彼此之间的人员往来,方便双方互派留学人员进行长时间交流与学习。目前,在西北民族地区拥有一定数量的来自中亚的穆斯林留学生,这也为彼此之间的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人员基础。

东南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处在对外开放的前沿,海陆交通设施也比较发达。东南民族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途经地区,也是南方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重要交汇点,具有较好的对外交流基础。就教育资源而言,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其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相对完备、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东南部地区拥有大量国内重点高校,其高等教育对外交流水平也相对较高,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海外留学生与科研工作者,这些都对地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契机下,东南部民族地区应充分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加大对外教育合作的频率与深度,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经验,取长补短,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西南民族地区是“一带一路”战略中连接东南亚与南亚的重要枢纽。从历史发展来看,西南民族地区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与交汇点,属于内陆重要门户地区,未来将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古代“茶马古道”是西南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走廊,抗日战争时期,滇缅公路也是支撑我国西南地区抗战的重要生命线。目前,西南民族地区借助国家对外开放的历史契机,积极开展同东盟、巴基斯坦等国的经贸、科技、人文交流与合作,这为我国西南民族地区进一步加深教育国际化以及提升教育开放水平提供了现实基础。此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各民族文化传统内涵丰富、特色明显,可以充分利用并作为走出去的鲜明特色。西南民族地区应以此为基础,以打造特色、创新驱动、产学研合作为抓手,促进地区高等教育提质增效,主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推进。

二、少数民族教育融入“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开放意识与观念不强。这在教育领域则体现为开放性教育观念匮乏,缺乏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视野。而限制民族高等教育开放性的约束性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对民族问题缺乏客观性的认知,主观认为对外开放将使民族问题复杂化,因此对涉及包括民族教育在内的民族问题普遍采取封闭的思维。其二是认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以及高等教育发展都相对落后,不具备开放式办学的基础,主观认为目前应主抓民族内部教育。其三是认为民族地区开放应该是部分开放,是有选择的开放,只能在特定的领域内实施对外开放。这些主观认识实际上已经有悖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原则,制约了民族高等教育开放与国际化步伐,也不利于民族高等教育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第二,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目前还缺乏影响力。受历史、区位及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在民族地区不仅缺乏一批高水平大学,而且民族地区高校也缺乏明显的办学特色,进而导致其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较弱。从目前民族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情况来看,大多还只是停留在一般的学术交流、派遣留学生以及访问学习等层面,缺乏具有建设性、先导性的深入合作。

第三,民族高校之间,以及民族高校与国内重点高校之间缺乏互动性及深入合作。受区位因素、历史文化、办学理念等多方面差异的影响,民族高校在招生、信息交流以及资源共享等方面同国内其他高校缺乏互动,无法及时获取并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手段,从而导致民族高校难以紧跟国内外形势,也就自然难以与国际接轨。

第四,民族高等教育缺乏对外开放平台。受隶属关系以及自身能力方面的影响,民族高校参与国际化交流项目的机会较少,争取到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也相对有限。从目前情况来看,除中央民族大学凭借自身地域优势以及发展实力获得较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外,其他民族高校在教育国际交流领域还处于弱势地位。此外,由于办学特色不明显,民族高校也缺乏对外展示、互动平台。

第五,对特色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够。民族高校的历史文化以及学科特色理应成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着力点。从目前情况来看,民族高校特色并未充分展现出来。民族高校的特色学科建设还主要以民族学为主,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以及适应“一带一路”战略需求的应用型学科以及语言学学科发展相对不足,质量也不高。充分利用地区独特自然资源以及文化资源的学科建设也较匮乏,不仅无法促进地方资源开发,也不利于民族文化传承与走出去。此外,现有特色学科与传统学科之间也缺乏联系,跨学科融合、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具备良好互动关系并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特色学科体系。

“一带一路”战略是开放性的战略,其顺利实施需要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特殊区位优势决定了其应担当的历史重任。“一带一路”推进离不开人才支撑,更离不开国际化人才,在此形势下,民族高校肩负着培养高质量国际化人才的重任,必须充分挖掘自身内在优势、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教育手段、主动加强同沿线国家与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三、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策略建议

纵观国外知名高校的发展历史,其国际化发展离不开对区位优势的充分利用、对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以及对自身基础优势的充分发挥。反观我国少数民族高校,不仅具有历史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也具备独特的文化传统,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推开,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必将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因此,少数民族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应抓住机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从人才引进、特色学科建设、课程国际化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一带一路”研究等层面加大力度。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步伐。

第一,积极引进国外智力资源。要加大对国外优秀教师以及教育管理人员的引进力度,学习国外高校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前沿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技术。考虑到民族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可能存在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可以采取兼任等更加灵活的引进方式,同时应为引进人员提供包容、创新的教育及科研环境。在引进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教学队伍建设,不仅要加强内部教师与外聘人员的互动交流,还应创造机会让内部教师“走出去”学习、进修,以培养其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学术素养以及教学管理经验。要注重加强同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名院校的合作,可以根据现实条件建立合作院校及科研机构,以培养精通地区事务的高层次人才。

第二,特色学科发展与国际课程建设。特色学科与一流学科建设是提升高校知名度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我国少数民族具备独特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字以及特色资源,这些理应成为建设地方特色学科的重要依托。少数民族高校应充分把握自身优势,结合现有资源、教学模式、科研机制、学科建设规划以及高校发展规划,在综合考虑投入和产生效果的基础上做出可行性规划。在确立特色优势学科后,应充分借助“一带一路”的开放效应,加强与周边、沿线国家具有相同或者类似学科的高校合作,从提升自身硬件水平入手,逐步加强彼此之间的软实力交流与合作。

第三,构建区域高校国际化发展联盟。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少数民族各地区高校之间发展水平也具有一定差异,单个高校可能难以发挥优势。因此,可以考虑整合区域内的高校资源,构建地区内或者跨地区的高校国际化发展联盟,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进“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发展。此外,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持下,主动寻求合作,推动建立与沿线国家共同发起的高校联盟也是一种重要手段。在国际化高校联盟的框架下,国家应从宏观层面寻求同沿线各国教育主管部门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定期举办联席会议,共同探讨促进高校联盟发展的政策与体制保障。

第四,建立高校国际合作互联互通平台。目前,包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外国语大学、广西大学、西北大学等在内的众多高校纷纷建立丝绸之路学院、丝绸之路研究院或者研究中心等,加强基于“一带一路”的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以及科技发展,这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影响力以及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纵深发展意义重大。实际上,这也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互联互通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因此,少数民族高校应抓住机遇、借鉴现有的成功模式,主动发展、成立相应的特色学院、研究院或者研究中心,借此平台吸引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专家、科研人员等集聚与交流合作,培养“一带一路”急需的语言、经贸、工程项目、国际事务、国际营销等领域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一带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