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路径与策略
2019-03-17杨荻温军
杨 荻 温 军
(1.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49;2.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一、民族地区金融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银行业支持体系不完整
银行业是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融资渠道,而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在间接融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融资渠道不畅、方式单一的问题,不利于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民族地区的资金供给体系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组成,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庞大的分支机构,因此是信贷资金的主要提供者。但是,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投向上采用突出重点和优势发展战略,把市场重点用户定位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优势产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上,不能有效覆盖广大中小企业。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发展严重不足,将贵州与重庆比较,截至2017年,重庆已有27家外资银行和28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贵州省外资银行仅有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9家,银行业体系不完整问题突出,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匹配。
(二)中间业务创新不足
科学有效的银行业中间业务可增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分散银行信贷风险,保证银行为中小企业创新持续投入所需资金。然而,民族地区银行业务仍以传统业务为主,如存款、贷款、汇兑等,资本市场业务发展相对滞后、银行网点布设不足,服务创新能力有限,金融工具创新缺乏灵活性、前瞻性和地域性,导致银行业中间业务产品结构不合理,难以为具有技术创新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制约了银行业对民族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信贷力度。
(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缓慢
尽管民族地区银行业发展的需求不足为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提供了空间,但民族地区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如中小信托投资公司、中小金融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发展缓慢。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具有信息传递链短、组织结构少、代理成本低等优点,充分发挥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1]。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一方面造成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足,金融机构无法满足最低盈利要求,导致区域内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发展受限;另一方面,造成民族地区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区域内储蓄不足,资本形成慢,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所需资金不足,阻碍了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开发和机构体系发展。另外,民族地区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运行缺乏规范化和法制化。规范化规章制度的缺失,不仅会阻碍地区金融机构的发展,还会导致地区中小企业贷款面临更高的融资风险;法制化制度的缺失会造成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缺少对资金融通、管理、使用和监督方面的具体约束,导致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滞后。
(四)资本市场体系不完善,直接融资困难
民族地区金融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资本市场发展缓慢且基本处于缺乏状态[2],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缺乏利用社会资本的条件和可能性空间,直接融资渠道受到极大地制约,从而抑制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是企业短时间内筹集资金的重要途径,但国家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市场准入条件要求严格,缺乏灵活性,导致大部分中小企业不易取得主板市场公开发行上市的资格。创业板和新三板对民族地区中小企业有很大的适用性,中小企业进入创业板和新三板有很大潜力,但由于上市辅导服务等环境建设不足,导致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所以目前创业板和新三板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问题。对于债券市场而言,尽管民族地区跟全国债券市场同时起步,但因规模小速度慢,地区间债券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融资。据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统计,民族地区2017年国内债权融资额仅占全国当年债权融资额的9.4%,东部发达地区占比48.7%。
(五)货币政策差异化程度低,扶持民族地区的政策效果难以显现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金融体系发展不完善,同时金融机构以国有银行为主,缺乏竞争,增强了金融市场的统一性,忽视了差异性。一方面,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实行不同地区同一比率,从功能层面来看,它充分体现了集中资金和调节货币总量的功能。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全国是统一的,而民族地区的货币信用化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地区,因此,货币政策的差异性和针对性难以实现,实际货币供给减少,现金漏损率较高,使民族地区货币乘数低于发达地区,银行业金融组织的可控资金就将减少,支配能力下降,加剧了民族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稳步推进,民族地区企业可通过提高银行贷款利率来获得资金,并且借贷资金的成本约束也会促使民族地区企业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但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也会使民族地区企业面临银行借贷资金大量流向发达地区的局面。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会更加谨慎地选择信贷对象,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信用状况,民族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将更为突出。同时,民族地区票据业务起步晚、发展缓慢,票据融资业务占各项贷款比率较低,使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政策手段调节资金需求的效应不明显。
(六)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程度低,间接融资成本较高
民族地区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起点低、规模小、缺乏竞争力和资本积累不足等问题,导致其间接融资成本较高[3]。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上会设置各种标准或门槛,要求贷款方有价值相当的抵押物及担保,但民族地区中小企业抵押担保能力较弱,偿债能力有限,导致金融机构无法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二是民族地区企业大多规模小、经营透明度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造成间接融资困难;三是中小企业自身信用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其获得银行贷款的能力,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存在商业信用和企业信用档案记录缺乏的问题,为避免风险,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中推广授权授信制度,对民族地区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担保等程序上要求相当严格,造成贷款成本较高。
二、金融支持民族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与机理解释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认为,现代经济发展与增长实质上是技术不断创新进步的过程,金融体系发展可以通过资本积累的渠道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水平。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生产函数理论,金融系统中的金融中介和金融工具,可以通过动员更多的社会储蓄并把储蓄转化为投资,也可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技术研发的投资等方式促进企业技术进步,进而促进经济增长。Mckinnon(1988)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一书中指出:通常情况下,新的科学技术从开发到应用都离不开资本的积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企业家的个人财富往往难以为整个创新项目提供持续的资金保障。除了小部分富裕的人之外,大部分人在进行技术创新时都会受到十足的限制[4]。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和Mckinnon的判断切中了目前民族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环境与金融支持的理论实质。
具体来看,金融支持主要通过直接提供资金支持、降低信息不对称、促进实现帕累托改进、分散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等渠道与机理,影响着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第一,直接提供资金与资本。中小企业研发投入需要资金支持,而资金离不开金融的发展。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提出,一家具备良好信息筛选机制的银行,可以通过甄别出最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并为其提供资金,从而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5]。Hicks(1969)认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是英国18世纪工业革命发生的重要因素,金融市场中的金融中介能够为工业中出现的新技术提供大量长期投资,这也是产业革命的先决条件之一[6]。在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金融中介的发展通过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而对企业创新起到积极作用,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所需资金。一方面,金融中介通过定期存单、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的方式吸引社会大量的小额资金并进行归集,然后将其投向需要大规模投资的技术创新项目。另一方面,金融中介利用其独有的信息处理手段,通过集中投放持续性的资金,将资金和项目进行合理的匹配,进而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提供持续且稳定的资金支持。
第二,降低信息不对称,实现交换的帕累托改进。金融系统能够对研究开发活动提供事前的评估以及事中、事后的监督,从而大大减少研发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通过传递和处理信息,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成本,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现实中,银行作为借贷双方的中介,通过信息的传递处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根据关系型借贷理论,银行可通过提供贷款、信用托收、现金管理、往来账项管理以及存款服务等途径,与企业形成关系型债务,而借贷双方之间形成的关系型债务有助于实现交换的帕累托改进,还可能会产生若干能够创造社会经济福利的契约特征,利用这些特征能够更好地控制或解决借贷双方潜在的利益冲突,这种信息处理和传递可有效缓解企业创新面临的由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所引起的创新融资阻碍。
第三,分散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技术创新是一项既能带来高收益,又具有高风险的活动。金融中介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减少、分散和转移风险,能以最低的成本有效配置风险。金融中介通过某种合约的形式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同经济主体联系在一起,通过金融创新创造出有效的合成资产,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个体投资者的需求,降低或分散技术创新风险。另外,金融中介的另一重要作用即是风险管理,其拥有各细分领域的专业投资人才,并设置了投资部门和风控部门,通过优化资产组合,来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
三、金融支持民族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与策略
(一)完善银行业体系,支持新型金融模式
增加银行网点布局,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在民族地区设立更多分支机构,给予外资银行进入优惠条款。建立多元化银行机构体系,加强银行业竞争,将信贷资源投向最优效率的地方,使信贷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促进民族地区中小企业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推进创新研发。同时,银行应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加强中间业务的创新。目前,民族地区银行业收入主要来自于利差收入,金融服务产品无法满足城镇居民多元化的需求。因此,银行业应结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借助互联网等新型平台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拓宽收入渠道,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实现银行业可持续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
(二)加快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建设,优化金融环境
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发展能够优化金融环境,促进地区民族经济发展。首先,以经济发展带动金融需求,促进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针对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一方面,国家在金融政策和财税政策上应给予民族地区倾斜,鼓励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进入非银行业金融领域,设立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条件;另一方面,民族地区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和市场化程度,促进货币化水平提升,增加民族地区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其次,建立健全非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法律体系。加强金融法律法规的宣传,规范经营规章制度,制定适合民族地区特点的金融监管机制,降低日常资金管理风险,保证资金流动合理有序,使地方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一是积极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结合民族地区发展实际,适当降低准入条件,鼓励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一方面,规范债券市场的发行、交易与管理过程,针对民族地区中小企业特点,适当降低发债市场对中小企业发行债券的门槛,完善债券发行相关政策,鼓励并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发债融资;另一方面,丰富债券种类、鼓励债券创新,对于达不到债券发行条件的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可考虑发行民族地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改变中小企业过度依赖间接融资的局面,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持。
(四)制定民族地区因地制宜的货币政策
提高金融政策的有效性,必须和区域经济发展相一致,采取差异化货币政策。一是民族地区利率市场化应结合相应的优惠和奖励政策。利率市场化虽可增强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权及客户和企业的自由选择权,但贷款投资在不同区域对利率市场化弹性不同,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会产生不同影响。因此,应针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创新货币政策,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二是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民族地区金融市场相对滞后,应在政策层面给予一定的准备金浮动空间。三是加大民族地区各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使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比例达到全国商业银行贷款的平均水平。对中小企业创新提供贷款的银行,可给予贴息补助和税收减免。四是建设地区票据市场,优化票据市场结构,实现再贴现工具差别化,进行区别化管理。
(五)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民族地区中小企业间互助担保机构和民营担保机构不够发达,担保能力与中小企业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对此,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行业准入标准、准入制度和从业人员管理制度的担保体系。二要加大对担保业的税收扶持、资金支持和补偿力度。三要加快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建设,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将各部门分散的信息统一收集到信息平台,建立民族地区中小企业信用系统,催生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贷款的动力。同时,银行应结合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大多属于轻资产行业这一特点,加快发展动产融资业务,突破传统担保方式的限制,充分利用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存货、其他应收款等资源以达到抵押或担保的目的,缓解中小企业因抵押或担保不足所带来的融资约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