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产业发展视域下的羌族舞蹈研究

2019-03-17范燕华龙有成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羌族文化产业舞蹈

范燕华 龙有成

(阿坝师范学院,四川·汶川 623002)

2003 年,我国颁布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2016年,文化部财政部提出的《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中指出,特色文化产业对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民、乐民、富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链条完整、效益显著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使特色文化产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特色文化产业产值明显增加,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达到更加明显的要求。2017 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通知》 中提出,加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少数民族传统经典、舞蹈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从90年代开始,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世界各国已逐步将文化产业变为着力发展的支柱性产业[2]。在马怀政的研究中指出,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的比重,不到发达国家居民文化消费的一半,并且我国文化产业产值所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但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居民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比重将逐步增大[2]。由此可见,文化产业无论是在丰富我国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国民文化素养,还是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帮助我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是我国的民族活化石[2],随着漫长的历史推进过程,羌族人民在属于自己的点滴生活体验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文明,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舞蹈承载着羌族人民生活、历史、宗教等方面的文化精华,也是羌族人民迎宾送客、欢庆节日、祈福诉愿时重要的表达载体,在羌族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舞蹈“羊皮鼓舞”及与舞蹈相关的民俗节日就被纳入其中[3]。但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地震极重灾区羌族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传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加上全球互联网事业和信息化技术的蓬勃发展,现代文明的市场比重对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羌族传统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4],因此如何发展和振兴羌族文化,使之形成独具特色,具有文化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闭环,是当前羌族地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文化产业视域下的羌族舞蹈研究进展

近20年来,学术界对羌族文化的关注度呈现波动式逐步上升的趋势,以“羌族文化”为关键词在CNKI上搜索文献,2000年之后的文献数量共有678 篇,特别是2008年之后呈现激增状态,而学术界对羌族舞蹈的研究从2000年后至今仅共89篇文献。对羌族舞蹈的专项研究始于2003年的秀花和刘伟围绕“文化特征”和“社会功能”对羌族舞蹈进行论述和分析[5]。但在2012年后,学者们对羌族舞蹈问题才开始投入更多关注并进行深入探讨[5]。

虽然近几年来,文化艺术、民族研究和经济学界开始对羌族舞蹈予以更高的重视,但对羌族舞蹈的研究依然更多地停留在传承及发展规律或者羌族舞蹈的艺术形态及表现方式本身。例如2006年,罗雄岩通过羌族乐舞和舞蹈的“顺边美”的历史传承和演变,提出了营造民间舞蹈的生态环境,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传承人,以达到动态保护并延续发扬羌族舞蹈文化的目的[6]。2013年李妮亭通过分析影响羌族舞蹈传承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提出深入研究与羌族地域接近、习俗相似的藏族舞蹈成功发展模式来辅助推动羌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7]。2008年到2017年,谭壮、尹德锦、徐兵等人分别对羌族舞蹈的形态特征、局部肢体视觉表征、服饰特色进行了探讨[8-10]。

国内在文化产业视角下对羌族舞蹈的专项研究较少,重点研究了羌族舞蹈的开发利用与羌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以“羌族舞蹈”和“文化产业”为关键词在CNKI上搜索文献,仅有4篇。开始于2012年马琳发表的《基于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的羌族舞蹈价值研究》一文,研究中表明羌族舞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羌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当地的文化旅游业能够成为开发利用羌族舞蹈的有力物质基础[3]。2014年,丁玲通过分析在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羌族舞蹈本身的价值,提出羌族舞蹈是羌族文化发展和羌族地区经济提升的有效文化资源,对促进社会和谐程度有重要的作用[11]。2015年,白渝分析了传统的羌族舞蹈在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下的现代传承方式,并说明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加大对羌族舞蹈的传承和保护力度[12]。李运国的《四川地区羌族舞蹈的产业化开发》初步提出了羌族舞蹈产业化开发在带动经济增长和文化传承方面的积极作用[13]。另外有少部分学者从整体羌族文化的角度出发,初步阐述了现代文化冲击和产业发展影响下,提出羌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建议。例如曾玉琴的《新媒体环境下羌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析》的研究中表明,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力量,加深大众对羌族文化的了解深度和广度。王琳童关于《羌族乐舞特色文化产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研究中提出,羌族乐舞的良性发展,对羌族地区的文化创新、文化传承具有积极作用,并且能够提高民族自信和本民族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14]。

总体来说,国内研究者尚未将文化产业发展与羌族舞蹈深入地结合研究,大部分研究仍然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即通过羌族舞蹈的文化价值分析,提出合理开发并有效推广羌族舞蹈和羌族文化,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助力羌族文化的传承,但缺少深度的产业模式分析、数据调研和政策试验的追踪研究。仅有2016年李文贵在《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羌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分析》的研究中,分析并提出了羌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构想,通过刺激文化资源需求,以增加文化资源利用的总收益;另外,建立羌族文化产业创意园区,吸纳金融、政府、互联网等各方资源,协同推动羌族文化产业的效益的上涨[2]。

二、羌族舞蹈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虽然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政府对灾后的羌族文化重建予以了非常高的关注度,但羌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并不乐观。2014年,蒋彬等人深入羌族地区,调查并统计了2011年羌族地区的各类文化发展状况。研究显示,羌族文化产业的效益低,尤其是歌舞演出领域,经过蒋彬等人的统计发现,汶川、理县、茂县的居民歌舞演出没有盈利,仅停留在慰问演出,而北川地区的羌族歌舞演出虽带来一定收益,但收益不足10万元;四个羌族地区的数字文化产业尚未起步[15]。此项研究也说明,2011年,汶川、北川、理县、茂县仅有82个网吧,每个网吧的年平均利润仅为5.3万元[15],羌族舞蹈的文化精髓和感染力更多的通过羌族地区的艺术团走访演出传递。2011年,北川艺术表演团体从业人员只有6人,缺乏能够整合媒体、管理、表演艺术各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

刘晓婧对羌族文化产业链发展的分析中表明,羌族文化产业链现在仅能够产出一级产品,并没有形成具有代表性和具有品牌效应的增值产品,一些带有羌族特色的演绎产品仍然没有形成商品的形式[16]。

从前人的研究中看出,羌族舞蹈的文化产业发展仍然处于传统闭塞,人才不足,效益偏低,产业链短且发展缓慢的阶段。

三、羌族舞蹈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

2008 年的汶川地震,部分羌族乐舞工作者和相关文化研究者不幸遇难。羌族居民的居住环境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虽然国家大力出资重建生活圈,但不免有一些羌族居民迁出羌族聚居地,导致羌族居民和羌族文化之间的联系以及羌族文化氛围渐弱[14]。另外,汶川地震后,众多企业搬离,也有一些外来企业不愿在羌族地区投资,再加上受到地震的心理影响,到羌族地区的游客减少[15],减弱羌族舞蹈文化向外输出的机会和力度,一定程度上“切断”了羌族文化和外界文化的联通,以及羌族人民和外界人民的交流,更进一步导致羌族表演艺术难以创新,阻碍羌族舞蹈形成完善的文化产业链。

(二)羌族舞蹈的传播机制

羌族文化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阻碍是羌族本身没有文字,并且随着现代文化逐渐渗透羌族的日常生活,具有羌族特色和烙印的语言逐渐弱化甚至消失,目前使用羌族日常用语的居民已不足十万,而且此类居民的数量也在急剧下降[4]。再加上羌族文化的传承是以长者“口授”的方式进行[12],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缺乏精确性和原始的文字记载,同时也阻碍了传播受众群体的拓宽。另外,李妮亭研究表明,羌族舞蹈缺乏现代先进的传播途径,尚未充分利用高校教育传播资源和新媒体的高效传播手段,并且在市面上能够买到的羌族舞蹈的相关资料也十分稀少[7]。

(三)缺乏从事羌族舞蹈和产业发展结合的专业人员

白渝的研究提到,目前许多羌族年轻人选择到城市或者景区从事演出工作,但在从事羌族舞蹈工作的过程中,带有强烈的功利性[12],仅仅为了吸引游客,而并未肩负起发展羌族表演艺术的民族责任和深入思考羌族舞蹈的有效发展方式。此外,在羌族地区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足,将羌族的文化产业发展理所应当归为当地文化部门的工作,在蒋彬的羌族地区文化调查研究中发现,羌族地区某县的文化工作或是仅一位工作人员进行年度工作计划的编制,或是相关文化部门将文化产业规划交由外地的某所高校进行[15]。由此可见,虽然羌族地区的政府和居民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开始对羌族文化和相关产业予以重视,但并未真正理解适合羌族舞蹈和羌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规划和最佳路径。同时,具备一定的羌族文化基础和羌族舞蹈功底的羌族居民,也尚未真正将羌族舞蹈和文化产业有效融合来推动羌族舞蹈的产业发展。

(四)科研支撑薄弱

对目前对羌族文化研究的弱化,导致对羌族民间舞蹈的真实生存状况的专业性调查和田野性研究稀缺,未能挖掘出羌族舞蹈的真实发展和生存状况[12]。同时,从羌族舞蹈和文化产业的研究现状看出,虽近年来已逐步出现对此类课题的探讨和研究,但并未出现以市场运营数据、人口学统计数据、经济数据等为基础进行分析的文化产业发展手段。在缺乏具备精准数据的科研研究和追踪指标的情况下,羌族舞蹈的真实发展现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模式、方向都无法被确切地预知,更无法为政府及时调整发展政策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羌族舞蹈形成文化产业和产业发展的速度。

四、羌族舞蹈产业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政策扶持保护并发展羌族特色文化

2008 年5月21日, 《北川羌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出台,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2008年6月3日,四川省文化厅颁发《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初步重建方案》,提出要整合羌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保持羌族原生态的风俗文化。2009年10月,我国文化部批准,以建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7]。2017年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四川省“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要求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其中包含藏羌彝民族文化。研究者白渝对汶川、茂县和阿坝进行田野调查和研究后表明,由于震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大,羌族舞蹈的生存空间得以发展,生存状况也有所改善[9]。

(二)旅游带动文化宣传

羌族地区优美的自然景观,加上经济发展带动国民的旅游需求增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羌族地区以及羌族文化的辐射地区旅游,为羌族地区带来了一定经济效益;当地各类旅游节和文化节也吸引了众多游客[7]。茂县打造了羌民族旅游城镇,从原来的旅游中转站变为旅游目的地[9],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茂县的许多乡村都选择了通过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恢复当地经济建设,同时汶川的许多乡镇重建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羌族歌舞成为了旅游项目的重要部分。自从2008年震后,北川构建了各式旅游经济区,借旅游产业带动羌族的文化产业发展[12]。鲁炜中等人的研究中提到,2014 年前三季度北川县接待游客270.41万次,实现旅游收入20.28亿元,受益同比增长35.88%[18]。羌族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业,让更多游客了解羌族歌舞,被羌族表演艺术感染,无形中为羌族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羌族舞蹈的发展状况也由此得到了一定改善。

(三)基本设施相对完善

蒋彬的研究显示,震后羌族地区的基本生活设施相比其他许多民族地区更加完善,北川已经建设起一批较为先进现代的文化设施,如8000平方米的民俗博物馆、7000平方米的艺术学校、以及各类表演剧场和艺术团[15],为羌族文化产业的开发及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五、羌族舞蹈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羌民族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加深羌民族的文化产业发展意识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自信是增强社会和公民广泛认同感和归宿感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底气。”[19]羌族人民对本民族的文化传承意识与态度,决定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20]。然而,多数羌族人民并未意识到自身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责任,忽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将羌族文化的发展和产业拓展完全归于政府工作[21]。另外,随着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冲击,部分羌族年轻人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降低[22]。

羌族人民作为羌族舞蹈文化的动力源泉,具备得天独厚的原生态羌族生活环境,文化渲染氛围和舞蹈表演艺术的积淀,是最接近和了解羌族本民族舞蹈文化的群体,因此挖掘羌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认同和自信心,调动羌族人民对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才能充分发挥羌族人民的自身资源,为羌族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扬提供准确、专业并适合羌族本土的发展规划保障。

(二)加大文化产业视角和羌族舞蹈的科研力度,为羌族舞蹈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要提高羌族舞蹈的产业发展应从多角度思考出发,提高羌族本地舞蹈发展现状的实地调研,挖掘羌族舞蹈生存的真实数据,在艺术、民俗、历史、经济管理、国际政策等学科研究的复合作用下,提出适合羌族本土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型,才能全方面,多专业地推动羌族舞蹈文化形成合理的产业路径。

(三)创新羌族舞蹈的数字化传播方式

周建新等人对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学术报告中指出,高新技术的发展给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数字的融合,有效弥补文化产业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同时数字内容的消费是一个潜在市场[23]。要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需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24]。

羌族地区在基础设施相对其它民族完善的优势下,应进一步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用数字化方式整理和保存羌族文化,同时对传统的羌族舞蹈进行创新编排和创作,为羌族舞蹈文化增添新的血液,增加趣味性,通过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等增加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另外,与动漫、游戏等有机结合,不断完善羌族文化发展渠道和产业空间,开拓出即有利于建立羌族舞蹈文化产业发展,有不损害羌族传统文化的新产业模式。

(四)挖掘羌族舞蹈的附加价值,构建层级产业发展模式

目前,羌族舞蹈的市场收益多数来源于现场表演,其中大部分是旅游景区的表演,流动性和传播力度不高,产业层级少。刘菊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中提出,品牌产生的附加值大于商品自身的价值,成功的品牌将联系产品和品牌,引导消费者消费倾向[24]。建立羌族地区的舞蹈文化品牌,能够帮助提高羌族文化知名度,提高羌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育羌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土壤。

提高羌族文化行业的服务意识、服务素养,让羌族舞蹈文化并不仅仅停留在普通的观赏价值,可与当地特色餐饮、民族节日、民宿等其它产业结合,形成完整的羌族地区民俗体验项目,与其它羌族文化产业互相扶持,实现市场效益的增长。

猜你喜欢

羌族文化产业舞蹈
羌族古籍瑰宝《刷勒日》图经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