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观在西藏自治区的实践
2019-03-17蔡洁谭吉华
蔡洁 谭吉华
(湖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
发展,事关民族的未来。在促进民族发展中,将采取的发展理念、方式、战略以及道路等,统称为民族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发展观理念为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入分析和研判中国民族问题之后,提出了中国化的民族发展观。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民族地区的运用,站在民族发展问题的立场上,探究更加契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以期为学术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支持。
一、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观
(一)生产力是民族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另一个是生产关系。其中,决定和影响了生产关系的是生产力,同时又对生产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中,其根本动力就是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曾鲜明地指出每个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分工和内部交往影响和决定了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关心民族利益和注重经济发展
民族的发展轨迹离不开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塑造,不同环境背景下的民族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可能有的民族较为先进,有的则较为落后。俄罗斯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国土面积横跨欧亚两大洲,地形多样,资源分布不均,因此,就俄罗斯的民族发展而言,非俄罗斯民族在发展水平上明显处于落后水平。在促进民族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均衡发展,共同富裕,就必须关注民族利益,共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进步。
(三)民族发展是逐步消除民族之间事实上存在的不平等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将趋于一致,各民族间终将实现共同繁荣,民族差异会在发展中不断缩小,直至消失。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未能进行详尽、科学的研究。就俄国的民族发展状况,列宁在深入调查和研究后指出,在民族发展中,要引导先进民族对落后民族给予帮助和关怀,以此来缩小民族之间的差异水平和不平等关系。民族之间互帮互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区别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观
(一)民族发展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位于偏远地区,那里有着富饶的物产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说,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向好。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种种原因,少数民族地区一直未能得到经济支持,发展缓慢,尤其是新时期条件下,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被进一步扩大,由此导致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进展缓慢。所以,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民族地区的发展,事关我国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事关我国的民族发展水平。众所周知,在我国的国土面积中,民族地区所占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民族地区资源丰富、生态良好。从这个层面来说,我国未来的发展,必定是要依靠民族地区的资源支持,进而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较大影响。因此,在大力发展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国必须要重视和关注民族地区的发展,积极、合理、科学地运用民族地区的能源资源。二是民族之间的均衡发展,是保障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新时期背景下,集聚了众多优势资源和条件的地区,在发展中进一步占得了先机,如果由此放任落后的民族地区,那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势必感到不满和愤怒,进而会对民族政策产生怀疑,从而给社会稳定带来不良影响,并最终给国家安全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挑战。
(二)民族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促进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持续提升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才能持续推动社会的发展,因而,从这个层面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历史。要想持续推动和促进民族发展,就必须着力提升和解放生产力,依靠生产力来促进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从建国之初,就深入研究少数民族生产力的发展历程。1981年,中央表决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我国未来的发展路线做出了明确规定,结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明确表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引领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要紧紧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引领和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民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发展的支持。新时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虽然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发展仍然很不均衡,与内在要求仍不匹配,所以,发展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三)走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之路
中华民族作为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在发展中,由于各民族的实际环境和历史传统有所不同,所以各民族在发展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都各具特色。虽然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在社会主义的积极改造下,都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是每个民族的发展环境却没有得到较大改变,各民族的内在特点和传统文化也没有发生大的转变。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各民族在发展道路上,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来发展经济。我国东部城市靠近大海,同时也是我国较早实施改革开放的地区之一,在发展过程中,选择了走西方工业化的发展道路。时至今日,东南沿海城市已经取得了不俗的发展成就。但是在民族地区,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特性的不同,注定不能照搬这种模式来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我国民族地区虽然尚未得到大规模的开发,但是生态环境却已经十分脆弱,如果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那么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必将遭到不可逆的毁灭。因此,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必须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紧密团结各族人民,以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着力点,牢牢把握发展和稳定两大方面,努力推动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观在西藏自治区的运用
自西藏和平解放后,地方发展得到了稳步推进。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国中央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了西藏地区诸多支持,十分关注和关心西藏的地区发展。立足西藏地区的发展实际,先后五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科学研究和认真讨论西藏地区的发展路线,并成功地探索出一条适用于西藏地区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结合西藏实际,认识西藏政治经济的发展特点
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观的视角来说,民族发展并非简单地属于经济问题,而且也属于政治问题,事关民生和社会稳定,因此,必须加快促进西藏地区的发展,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西藏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宗教文化,使得西藏地区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政治方面,都明显地区别于我国的其它地区。
第一,政治社会方面。历史上的西藏是一个典型的政教合一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后,基于西藏的政治实际,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人民终于实现了自己管理和发展的美好夙愿,在系列政策支持下,西藏人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了有力的保障。但是面对西藏地区的发展实际,我们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当前的实际形势,尤其是西方国家对于我国西藏地区的觊觎之心从未停止,忽视我国政府的努力和西藏的发展现状,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抨击我国人权,甚至不断教唆和引诱不法分子破坏西藏地区的社会稳定,企图制造恐慌,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008年,以达赖为首的西藏分裂分子一手制造了“3.14”事件的发生,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极大破坏,不顾人民的殷切期盼,罔顾社会发展实际,企图将西藏从我国分裂出去。由此可见,在国家安全和西藏稳定方面,我国政府依然需要继续努力。
第二,经济发展方面。在改革开放前夕,西藏地区的GDP仅为6.65亿元,而且三大产业占比中,农业占比最大,达到了50.7%,工业和服务业则分别占比27.7%和21.6%。经过长期发展,截止2017年,西藏地区的GDP较之前得到了巨大的发展,GDP 总量达909亿元,相较于2016年,GDP增长了11.3%,三大产业也分别取得了3.2%、15.7%和16.4%的增长水平。回顾总结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报告,在过去四十年的时间里,西藏地区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不仅经济总量大有增长,而且三大产业也在逐步调整和优化,第一产业中,现代农牧业得到了快速增长,并在产业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第二产业中,矿业、藏医药业以及民族手工业等都取得了较大突破;第三产业中,以旅游业为主的优秀产业正逐渐壮大,发展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三大产业的发展变化,为西藏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泉和活力。
(二)坚持科学地和谐发展西藏地区的生产力
按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观,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想要取得持续的经济发展,就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促进和带动民族的发展。因此,西藏地区的发展中,要优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个省区,西藏地区海拔较高,交通运输网络相对落后,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薄弱。因此,在发展西藏经济的过程中,要避免重复“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也不要过度追求单一的经济发展,而是要牢牢把握发展和稳定两个主基调,将中央政策同西藏地区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致力提升发展质量,科学评判自身的优势地位,奠定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方式。当前时期,在人均福利水平的追求上,应将全国的人均水平设为首要追求目标,在发展战略的制定上,要始终围绕科学发展、稳定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和思想,着力解决主要问题的主要方面,从薄弱环节入手,积极解决发展难题,坚持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线,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
(三)走西藏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
与我国东部省市相比,西藏地区虽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但是却有着其他省市所没有的特色和优势。因此,西藏地区应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加强特色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第一,研究开发藏医藏药业。西藏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藏药开始得到了市场的关注和青睐。近年来,人们对于藏药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单独依赖自然生长又难以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制定可行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建立药材种植基地,深入研究藏药功效,进一步提升藏药在市场中的地位和知名度,建立藏医藏药特色品牌,以反哺和促进藏医藏药的发展、壮大。
第二,鼓励和引导民族手工业的发展。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西藏人民在手工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所造产品不仅饱含民族风格,而且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因此在国内外市场中享有赞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西藏地区的民族手工业制造规模过于弱小,家庭作坊生产模式势必需要进行改革,而且当前的民族手工业还存在着研发、创新能力低下,市场销售宣传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地方政府就必须加强引导和扶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并加大创新力度,提升产品质量,将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
第三,着力发展和优化特色旅游产业。西藏地区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建筑,旅游资源十分雄厚。近年来,在中央政府的引领下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下,西藏地区的旅游业正蓬勃发展,旅游收入屡创新高。要想在旅游业上取得突破,就必须紧紧围绕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打造特色旅游路线和旅游内容,以此吸引游客来西藏观光旅游。比如在景点内,打造具有西藏文化特色的节目展示,大力宣传与西藏有关的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等等,提升西藏旅游的知名度。
四、结语
论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观,结合中国民族实际,提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观,同时说明,民族发展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要想从根本上促进民族发展,就必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并且要走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之路。通过对西藏自治区发展的案例研究可以看出,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结合自身实际,认识自身政治、经济等发展的特点,坚持科学和谐地发展生产力,并走出符合当地民族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