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发展视域下的开放大学若干思考

2019-03-17刘文清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跨界大学

刘文清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广州,510091)

引言

融合发展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已较多的实施,比如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区域之间的融合发展。十九大报告也提到军民融合发展,近来新闻业也提倡融合发展。融合发展非常适合开放教育,开放教育以面向全民的终身教育为目标,就要跳出学校的教育,是与社会、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的教育。信息革命颠覆了包含教育在内的所有行业,各行业的发展与信息 技术、人工智能密不可分。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开放教育,是未来教育的探索者、先行者,应该最先拥抱信息革命新成果。我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个性化的终身学习需求,决定了开放教育的多元化,促使其走向教育融合,并走向与教育之外的融合。开放大学作为提供开放教育资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高等学校,需要走融合发展之路。开放大学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跨界,包括开放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系统内的跨界(即教育融合)以及向其他行业的跨界。跨界有初步的对接融合,也有共建多维度共同体的深度跨界。跨界需要强化新型大学理念,特别需要明确的是,开放大学不是成人高校的延续,而是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全新大学,是多样化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社会公平教育、国民素质提升的有力支撑。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下放科研平台与学位授予权,取消学籍年限,为开放大学融合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地方政府引领组建开放大学理事会,促进开放大学与区域产业、科技、文化等融合发展。开放大学创新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聚集社会力量,整合优质资源,发挥办学体系优势,形成办学共同体、学分银行发展共同体、行业教育共同体和教育大数据服务共同体,构建现代化区域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为社会治理、产业创新和区域发展提供高质而有效的服务。

一、融合发展是开放教育的重要特征

(一)开放教育是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的教育

开放教育相对于传统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而言,以面向全民的终身教育为目标。开放教育的概念对应于教育的实施主体而言,终身教育的概念对应于教育的接受主体而言,终身教育本质上要求教育的全方位开放,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对象、教育资源、教育过程等方方面面的开放。20世纪初,杜威(John Dewey)明确提出“学校之后”的教育观,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来自于离开学校之后,而且没有理由显示教育应该在临终之前停止。”[1]杜威强调,教育不应只是面向儿童及青少年,也应面向成人,成人也要学习进修,这样才能保持成长。杜威进而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等新颖的教育理念,倡导“为生活做准备”的目标,颠覆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催生了各种教育革新运动。陶行知把杜威的“生活教育”理念带到了中国,他坚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Paul Lengrand)拓展了杜威“学校之后”的教育观,提出推展终身教育的提案并被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肯定。终身教育本质上要求具备开放教育的形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社会生活更加丰富,社会环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满足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追求,对更多领域的涉猎探索,从而促使人们学习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与此同时,阶层固化的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渐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突破阶层固化的关键因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校教育对于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不断发展的工作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局限性,离开学校之后仍然需要不断学习、持续接受教育,才能适应人们在社会中寻求发展,突破阶层固化的迫切需要。基于此,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开放教育逐步迎来真正大规模的实践。开放教育突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局限,拓展了学校之外的教育内涵,是促进教育与社会、工作、生活紧密相连的重大革新。开放大学是提供开放教育资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高等学校,肩负着教育革命的历史重任。

(二)开放教育是开发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力资源是国家综合国力、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水平是决定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按照国际标准,劳动适龄人口为15-64岁。据统计,我国15岁至64岁劳动适龄人口数量2015年为10.03亿人,预计2030年将降至9.58亿人[2]。全面开发我国十几亿人口基础上的人力资源,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抓好2亿多在校生的国民教育非常关键;而抓好10亿左右劳动适龄人口的再教育培训,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潜能,提升国民素质,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言,显然更加关键和迫切。因此,开放教育正当其时。以“十二五”末期的2015年数据为例,10.03亿的劳动适龄人口中,去除教育部门公布的2600多万的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4000万的普通高中及中职在校生数,仍有9亿多的劳动人口;再去除丧失劳动能力、不从事任何劳作等人数,保守估计也有8亿多劳动大军。这一数据应该还高于主要劳动年龄人口(20-59岁)数,而后者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2015年仅15%。显然,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任重而道远,作为服务全民终身教育的开放大学所实施的开放教育,可以也应当成为全面开发人力资源的主体。而开放大学真正要成为专业化、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开发的主力军,必须深入到各行各业,深入到基层社区,深入到城乡一线,与行业、社区、城乡形成共同体,开发紧贴需求的开放教育资源,创新学习方式,创建智能化资源服务平台,开发有效的资源传输渠道,实现融合发展。

(三)开放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密不可分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开放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育,开放教育从出现伊始就与信息技术紧密联系。开放教育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搭建开放性信息技术系统平台,构建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在线学习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凸显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支持服务与面授相结合的教学特点。当前,以网络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及现代高新技术等为主要标志的信息化浪潮,直接无边界地渗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时空概念的交融、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交融,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对人类文明和传统的生活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革命性的影响。可以预见,发展越来越迅猛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在未来将更加深入地影响着开放教育。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形态,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社会新空间[3]。只有推进开放教育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更加深度的融合,与行业龙头企业联盟,才能抓住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对教育创新、对开放教育创新的历史性机遇,从而真正大幅度提升教育的开放层次和水平,推进开放教育在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中取得明显突破,促使开放教育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先行区中走在前列。

二、跨界是开放大学融合发展重要形态

跨界原有“桥梁、交叉”之义。跨界的本质是创新。跨界应用到教育领域,首先包括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融通。这既有纵向的衔接,如义务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与高等教育、中职与高职及本科教育、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学习思维训练等方面的对接;也有横向的衔接,主要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远程开放教育有机结合。教育本质是指向人的成长,现代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融通,需要国民教育体系融合更多的社会生活元素,需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推动教育跨出教育一亩三分地,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走向各行各业,跨科技之界,跨经济发展之界,跨城市创新发展之界,跨城乡发展之界。显然,作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开放教育,最应该强化跨界思维,走跨界发展之路,从初步的对接融合,到建立多维度共同体的深度融合。

(一)开放教育在教育系统内的跨界

开放教育在教育系统内的跨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对接。开放教育跨界融入到了职业教育体系内,形成了终身教育理念下的职业教育观。近现代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提出了“大职教主义”,认为职业是人生存发展的基本形式,他主张构建起包括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训练和职业补习教育四个环节的贯穿人一生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的阳光普照每个人的一生[4]。黄炎培先生提出了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教育观,细分为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训练、职业补习教育等,从而与有业者乐业、失业者再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观念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得到丰富和拓展。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到2020年要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标时,强调“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这意味着把职业教育放在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宏观视野下,突破了就业教育范畴,走向贯穿人一生的生涯教育、终身教育,把职业教育从学校推向企业,推向社会,推向网络。这种终身职业教育的表现形式有多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其典型代表。现代学徒制充分吸收了终身教育的开放特点,面对的是在岗从业人员,年龄跨度大。利用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立实施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规则、专业学分认定与转换细则等制度,将企业业务流程中的培训业务活动,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场课堂”体系教学任务,按制度明确转换对象,界定转换口径与比例,认证学习成果,实施学分转换。采用信息技术,构建空中学习网,利用微信、QQ等新媒体,开发学习APP,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形成“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泛在学习环境。除此之外,现代学徒制还可以逐步推进高职专科与开放教育本科学历教育的衔接。

二是开放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对接。长期以来,开放大学的课程,很多源自普通(高等)教育,有的是直接借鉴过来,这只是单向的影响。开放大学可以与普通高校联合,发挥开放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及课程内容实践性强的优势,创新体制机制,携手共建共享课程,推进课程内容相互渗透,在此基础上制定学分互认规则,推进共建共享课程的互认对接。除此之外,开放大学一些特有的专业,开设有特色的开放课程,促进学分互认,可以成为普通高校的选修课。如广东开放大学的标准化工程专业,其中的特色开放课程,就成为广东一些高校相关专业的选修课。开放大学可以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牵头成立全省性高等学校在线开放精品课程共享平台,发挥在线远程优势,促进全省在线开放精品课程共建共享,促进互联网学习。开放大学应积极提升科研水平,并积极与普通高校、研究机构在科研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二)开放教育在系统外的跨界

一是建立数字化开放教育资源公共平台。开放大学应自觉承担建设终身学习数字化资源库的责任,牵头整合全省教育信息化资源,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为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泛在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学与教提供平台;形成覆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的资源体系,实现资源的汇聚展示、集中管理、高校应用和共建共享;逐步构建智慧教育支持全民学习网络体系,探索“网络无缝覆盖、资源按需服务、应用融合创新、机制协调高效、服务体系健全”的智慧教育体系,服务学习型社会。

二是开放教育推动城市创新。开放大学以城市为单位,建立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外来务工人员教育数据平台,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及高中阶段教育数据对接,形成城市教育大数据中心,为城市教育发展、城市治理创新、城市经济社会决策提供参考。开放大学与城市产业园区紧密合作,结合产业园区职员的工作创新要求、园区生活需求,开发合作项目,推进科技研究,实施教育培训,提升产业园区劳动力技术技能,推动产业园区创新水平的提升。开放大学深入城市社区,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以社区教育创新社会治理,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居民自治水平,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地方和谐稳定。开放大学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及随迁子女,依托地方政府,整合地方教育资源、社区文化资源,开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项目,丰富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及城市适应技能,并为随迁子女学习、生活提供帮助。

三是开放大学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开放大学联合文化、环境、法制等部门,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美丽乡村教育项目,设计特色在线课程,通过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提升新型农民文化素质、技能水平,促进乡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加快推进开放大学融合发展

(一)教育行政部门政策支持

教育行政部门把开放大学作为单列的类型,发文明确区分与成人高校的不同,有意识地与普通高校并列,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硕士及以上学位授权点、科研项目等方面放权,为其融合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持,为开放大学构建重要平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地方政府政策引导

鼓励把开放大学的发展规划与产业、科技、文化、社会治理、城镇化建设等子规划融通对接;地方政府倡导组建开放大学理事会,将教育、发改、编办、人社、经信、科技、文化、民政、质检等单位作为成员单位,由地方政府领导担任理事长,构建理事会运作机制,纳入同级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管理;地方政府出台开放大学融合发展政策,支持开放大学与区域产业、科技、文化等融合发展。

(三)开放大学创新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开放大学办学体系优势,形成办学共同体,聚集社会力量,整合优质资源,建立区域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分片、分区、分人群,统筹设计适应需要的高质量开放教育资源,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丰富学习方式,建设终身学习网站集群,服务基层、服务社区、服务城乡、服务老年教育,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服务于国民素质的提升。

二是推进各级各类教育衔接融通,携手职业资格认证部门、各行业协会、国内外终身教育研究机构,形成学分银行发展共同体。研制终身教育资格框架等级标准、学分认定及转换规则,创新灵活的学习制度,适应全民终身学习需求,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加快学习成果认定,对学习者在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学分、证书、工作和生活经验及技能等进行认定,确定学分,实现学习成果转换。推进与其他教育机构、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实现学习成果互认。在促进教育公平、打破阶层固化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构建区域终身教育体系,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是推进与各行业的教育培训部门合作,形成行业教育共同体。联手互联网行业龙头,结合不同行业迫切需求,以项目形式设计开放教育资源,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服务队伍,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新成果,创新适应需求的未来学习方式,为未来时代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便利,推进开放教育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行业,为行业创新发展提供教育服务。

四是推进与电教部门、广播电台、教育统计单位的合作,形成教育大数据服务共同体。先建立现代化的开放教育大数据平台,为开放大学、开放大学体系的发展提供最全面、可信、即时的数据信息,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再融入各级各类教育数据,统筹建立教育大数据中心,构建现代化区域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为社会治理、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跨界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跨界设计
跨界通平台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跨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