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组织瓣转移术矫正复杂上睑内翻倒睫的比较观察

2019-03-17柯武忠高晓红

中国医疗美容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上睑睫毛皮瓣

柯武忠,高晓红,张 琦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医院眼科,福建 福州,350299)

复杂上睑内翻倒睫为临床常见病,患者多伴有倒睫病史,拔除倒睫后,睫毛再次生长,可诱发乱睫[1]。复杂上睑内翻倒睫的发生,与结膜炎、沙眼等疾病有关[2]。临床用于治疗复杂上睑内翻倒睫的组织瓣转移术,包括带蒂眼轮匝肌桥状瓣转移术、带蒂皮瓣转移术两种[3]。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复杂上睑内翻倒睫的治疗效果同样不同[4]。本文选取我院2017年1月到2019年6月收治的82例重症上睑内翻倒睫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类型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1例,比较了两种组织瓣转移术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手术类型分组,观察组(n=41)性别:男29例,女12例,年龄(43.20±15.11)岁,患病眼数50眼。对照组(n=41)性别:男28例,女13例,年龄(44.62±14.89)岁,患病眼数51眼。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均可见疼痛、眼红、流泪、怕光、持续性异物症状。

纳入标准:(1)均已确诊为复杂上睑内翻倒睫[5]。(2)符合手术适应症[6]。(3)无其他眼部疾病。(4)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活动性眼睑皮肤炎症;(2)瘢痕体质[7];(3)合并结缔组织疾病;(4)其他系统重大疾病;(5)依从性差;(6)精神类疾病。

1.3 方法

术前,对两组患者的倒睫情况进行评估,观察倒睫位置、睑缘内翻严重程度,评估上睑皮肤情况,以及角膜与内眼情况。对照组行带蒂皮瓣转移术治疗,观察组行带蒂眼轮匝肌桥状瓣转移术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术后10d拆线,随访6个月。

1.3.1 带蒂皮瓣转移术(1)以双重睑形态画线,明确需切除的皮肤范围。结膜囊内采用0.4%盐酸奥布卡因表面麻醉,后采用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1:1+盐酸肾上腺素配比,使其成为1:10万的麻醉液,给予上睑皮下与结膜穹隆下局部浸润麻醉。(2)根据患者的病情,对重睑线、皮瓣线进行设计,采用碘酊标记。(3)沿灰线或最后一排睫毛,劈开睑缘3mm深,将眼睑分为前叶与后叶,沿设计线切开松弛皮肤,于重睑线、皮瓣线之间,取颞侧带蒂皮瓣,去除窄条眼轮匝肌,劈开睑缘,内侧睫毛暂时置于睑缘前唇,修剪睫毛。(4)睑缘劈开处颞侧向上剪开,达到皮肤切口下缘,将颞侧皮瓣与睑缘前唇位置互换,缝合带睑板。(5)6/0尼龙线固定两皮瓣游离端,3/0丝线间断缝合睫毛瓣上缘与上方皮肤切口。6/0可吸收线缝合皮瓣间创缘切口,睑缘劈开部分采用皮瓣填充,给予缝合。

1.3.2 带蒂眼轮匝肌桥状瓣转移术(1)麻醉方法与对照组一致。(2)设计重睑线,碘酊标记,切开松弛皮肤。(3)颞侧切口距睑缘3mm部位,分离出6mm的鼻侧带蒂薄层眼轮匝肌瓣。(4)劈开睑缘,内侧睫毛暂时置于睑缘前唇,修剪睫毛。(5)灰线内侧距泪小点2~3mm,及灰线外侧距外眦2~3mm处,充分游离隧道。(6)带蒂眼轮匝肌瓣填充于游离隧道处,经外侧隧道无张力固定。(7)带睑板上缘缝合切口,眼轮匝肌瓣行3针褥式固定,缝合于睑缘部位。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8]、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肌瓣坏死、瘢痕形成、肉芽生长、感染4项指标)、术后各项评分(包括ADL评分、SF-36评分、治疗效果满意度评分3项指标)。

1.5 评价标准

有效:治疗后倒睫消失或缓解,睁眼闭眼时,睫毛不接触角膜与泪点,眼睑运动基本无异常,眼睑外形正常(无泪小点,无结膜外翻),弧度自然,视为治疗有效。无效:睑缘弧度不自然,倒睫未减轻或加重者,视为治疗无效。

术后评分:采用ADL量表[9]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与该能力正相关。采用SF-36量表[10]评价其生活质量,得分与生活质量正相关。由患者自0~100分中评价自身的治疗效果满意度,得分与满意度正相关。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与复发率

观察组有效率97.6%、复发率2.4%,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肌瓣坏死率0、瘢痕形成率2.4%、肉芽生长率0、感染率0,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 术后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ADL(89.9±6.2)分、SF-36(90.8±5.5)分、视力(1.2±0.1)、满意度(90.5±2.0)分,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1 临床疗效与复发率

表2 并发症发生率

表3 术后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上睑内翻倒睫,属于倒睫中常见的一种,患者睫毛朝向后方生长,与正常生长方向不同,可伴眼球异常,临床表现为眼部疼痛、眼红、流泪以及畏光[11]。复杂上睑内翻倒睫,属于上睑内翻倒睫的一种,特点以病情复杂为主,常见于沙眼晚期,以及严重眼睑、结膜物理化学灼伤后瘢痕期,可诱发角膜结膜炎等并发症,严重甚至可导致失明,及时给予治疗,是促使病情好转的关键。

复杂上睑内翻倒睫的治疗方法,以以外科手术为主,带蒂眼轮匝肌桥状瓣转移术、带蒂皮瓣转移术是临床用于治疗复杂上睑倒睫的主要术式[12]。随着治疗术式的变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样会发生改变。与常规睑板楔形切除术相比,带蒂眼轮匝肌桥状瓣转移术以及带蒂皮瓣转移术操作难度更小,且可有效增强上睑睫毛外翻力量,增加上睫与眼球距离,改善视力,促进术后恢复[13]。故目前两种术式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机体上眼睑板具有厚度大的特点,行常规睑板楔形切除术治疗,属于瘢痕化治疗方式的一种,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收效甚微[14]。由于这一术式无法良好的矫正睫毛内卷,因此患者睫毛方向的改变并非永久性,患者术后仍存在复发的可能[15]。带蒂皮瓣转移术拆线后,患者容易因瘢痕未牢固粘连而复发[16]。此外,术后恢复的过程中,患者中睑缘前后唇同样存在闭合的风险,进一步增加复发率。

带蒂眼轮匝肌桥状瓣转移术,同样可以用于治疗复杂上睑内翻倒睫,该术式强调通过组织填充的方式,使睑缘前后唇相互隔离。该法可使前唇睫毛远离眼球,纠正其生长方向[17]。此外,行该术式治疗疾病期间所用的组织瓣,具有带蒂的特点,故血运良好,有利于术后睑缘恢复。本研究发现,与常规睑板楔形切除术相比,行带蒂眼轮匝肌桥状瓣转移术矫正复杂上睑倒睫,有效率更高、复发率更低、肌瓣坏死、瘢痕形成、肉芽生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更小,与行带蒂皮瓣转移术治疗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可能与其改善病变部位的血运情况有关。通过对预后的观察发现,患者本组患者术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升、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视力明显改善,与行带蒂皮瓣转移术治疗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P<0.05)。值得注意的是,临床应于术中进行劈开操作时,避免对泪小点造成损伤,以免增加术后并发症。

为改善带蒂眼轮匝肌桥状瓣转移术的疗效,掌握相应的手术技巧是关键。具体如下:(1)手术过程中,切开睑缘扶线的深度,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因素,应将其控制在4~5mm左右,提高手术的临床疗效。(2)手术期间,睑缘灰线切开的部位不同,治疗效果同样不同。临床研究发现,如该部位未准确定位,容易导致切开后唇睑缘上睫毛乱生,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眼部功能,同样会对外表的美观性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如医院具备相应条件,可考虑在显微镜的辅助下手术,对睑缘灰线进行定位。此外,同样需要注意,患者术前1周应避免通过拔除的方式对倒睫进行处理,以免对术者术中判断造成不良影响。(3)睑缘切开以后,如带蒂断隧道宽度不足,容易增加倒睫复发的风险。因此,手术过程中,术者应适当增加其宽度,确保其超过2/3睑缘,以免对轮匝肌瓣血液供应造成阻碍,导致睑缘变窄,致使复发。(4)带蒂轮匝肌瓣填充不到位,同样会导致倒睫复发,影响患者的预后。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善填充效果,保证填充物能够紧贴切开的睑缘槽。手术的过程中,术者可以通过褥式缝线的方式,对轮匝肌瓣进行处理,提高疾病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预后。(5)术者应于术中谨慎操作,避免对手术部位周围的健康组织造成损伤,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行带蒂眼轮匝肌桥状瓣转移术矫正复杂上睑倒睫,有效率高,能够改善视力,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与生活质量。临床可于患者确诊为复杂上睑倒睫后,首选带蒂眼轮匝肌桥状瓣转移术治疗疾病,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

猜你喜欢

上睑睫毛皮瓣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三种皮瓣移植修复足跟区损伤或足跟部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的疗效对比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填充联合重睑成形术与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填充术矫正上睑凹陷的效果对比研究
ISTEN
联合筋膜鞘-睑板-上睑提肌联合切除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
Ostrich鸵鸟
切开法联合连续埋线法重睑成形术矫正青年女性上睑皮肤松弛
二次元睫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