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口袋公园设计研究
2019-03-16龚玉静刘剑伟
龚玉静 刘剑伟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在不遗余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导致城市空间变得愈发紧凑。近年来,包括上海在内的很多城市都通过建设口袋公园来解决这一问题,曾经的社区灰色地带、城市杂乱地区等,经过改造摇身变成了“外貌”得体的开放性公共空间和绿色公园。目前,不同规模的口袋公园遍布上海的各个角落,作为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发展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其设计是否符合民众的体验需求、能否发展城市生态系统,这些问题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文通过研究上海市口袋公园的设计,结合闵行区现有案例和理论实际,以期为上海市口袋公园的未来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口袋公园;设计;体验需求;城市生态
0 引言
2015年,随着上海市绿化部门提出“要让市民在中心城区出门500米,就能看到一个3000平方米的公园绿地”的目标,上海市出现了很多规模不一的街景再利用、绿地公园再利用、历史遗址改造等项目。市民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突然出现的口袋公园,但其设计过程、整体规划和基本功能都处于一种探索的尴尬境地。这样的口袋公园既无法增强市民的自豪感,也不能改善社会意识和提升安全性与舒适性。因此,本文以闵行区现有口袋公园设计为例,对上海市如何利用口袋公园解决上述问题展开研究,从整体出发,结合国外口袋公园设计优点进行规划研究,为之后切实满足市民体验需求、改善周边环境提出建议。
1 闵行区口袋公园概况
闵行区位于上海市中部,交通便捷,经济发展迅速,已知目前已经建成的口袋公园有34个,在规划中的有30个,属于上海市口袋公园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区块。口袋公园具有规模小、人情足、使用频率高、美化城市环境等优点,可以顺应上海市高速发展需求,节约其成本资源的消耗,緩解市民的工作压力。闵行区考察之前的绿地公园,发现其中基础设施缺乏、出现很多老旧破损的问题,便提出实施改造,“口袋公园:迷你绿地,让你转角遇到美”的标语成为闵行区口袋公园建设的一条重要宗旨。闵行区现有的口袋公园包括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以地铁口和道路分叉口为代表的临时激活公共空间。位于轨交9号线中春路出口处的地铁愉悦花园,设置了草坪观赏区、休憩广场、散步小径等16处景观点位,还有位于顾戴路-平吉路段的合川路绿地设置了包括休闲娱乐运动于一体的开放式生态活动空间。
第二,以街道为核心的街景再利用空间。莘庄梅园地处外环边上的虹莘路,其中种类繁复的梅花成为公园内最具特色的景观,再加上湖水、庭院的搭配,成为闵行人民工作之余非常喜欢去的街边公园之一;东川路绿地同样是沪闵绿道的重要节点,它所处的位置紧贴五号线的高架,因为其噪音不适宜居住而导致荒废,如今公园内的多功能球类运动场地使其焕然一新,在满足周边居民健身娱乐需求的同时,也提供特色绿化、种植景观等吸引人群,这块绿地便是闵行区街景修复的成果。
第三,对现有文化和历史解读讲故事的历史遗址再利用和现存公园再利用空间。位于浦江镇叶家桥路北侧的党政同心园便是以“党政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特色的口袋公园,其中所搭配的景观小品以及植物观赏景点都通过法制宣传栏相互连接,形成同心圆的结构,给提供市民休憩之地,同时将一些故事以空间的方式向市民传达。
上海市的口袋公园建设需要因地制宜,活化老区域,形成独特的城市风格,达到一园一特色的效果。
2 闵行区口袋公园设计
在建设口袋公园时,闵行区主要以升级改造为主,大部分都属于修复再利用的公园模式,充分考虑其街道文化特色,通过完善其基础设施,美化其城市绿化生态,增加生物的多样性。其中,设计独具代表特色的包括颛桥镇的颛桥伞灯和其智慧城市理念、古美路街道的都市花园、马桥镇的马桥文化等等。通过研究这些经典案例可以发现,目前闵行区的口袋公园设计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前期准备。包括场地分析对周边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居民户外活动的调查研究,可以将桌面调研和实地调研结合起来。实地调研采用表格式,将一天划分成6个时间段,调研该公园内的人群分布的性别、数量,人群组合方式及数量,活动类型及数量,文化要素体现及类型,这部分属于人的调查;其次需要做公园的调查,包括其尺度、设施、利用人群及类型、视觉效果、管理维护和清洁程度;最后是周边环境的调查,包括文化教育设施的数量及分布,文化环境的数量和区域。
第二,功能区整改。通过上述调研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包括设备缺乏和老化,功能区缺失以及植物的单一不协调。从公园入口到其边界,如何实现其活动空间、行道、景观和植物之间的相互协调,形成功能区之间的独立存在以及整体之间的融合;如何在满足大众审美的同时,通过其艺术性的外观达到美育效果的同时又不失其舒适度,既满足个人空间的安全性,也实现其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功能效果。期间需要通过二次调研,以口袋公园的用户需求为核心,其中包括住宅型的用户以周边居民为主;还有商务型的用户,以周边工作的白领阶层为主;还有交通枢纽型用户,以过路行人为主。住宅型的用户体现出娱乐、安全、教育、交往、运动、隐私等功能需求;商务型用户体现出午休、解压、社交、审美等功能需求;交通枢纽型用户体现出休息、如厕的功能需求。
第三,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公园中的绿色植物承担着改善城市生态质量、提升城市宜居性的功能,同样不能忽略审美的需求,因此需要选择优势品种之间的相互搭配,数量不一定优先,需要与当地气候与土壤相适应。闵行区不少的口袋公园都是以特色植物为重要景观结点,不论是梅园还是银信园等,满足了景观上的需求,也形成了生态上的多样性与可持续性,让公园中的鸟类、蝴蝶以及小型的哺乳类动物可以生存。
闵行区口袋公园在实现上述设计需求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缺陷,包括很多设计理念与现实使用情况的冲突以及很多设计要素停留在标语壁画的平面阶段,而没有实现立体空间的融合,还有其植物选择和后期维护、市民满意程度等都有待考察。
3 设计原则和整体规划建议
口袋公园建设是以广大市民为核心,满足其基本需求是设计的出发点。对于许多市民来说,初期的口袋公园是偶然出现的,呈现碎片化分布,给人一种无法取得长久保障的心理,从而导致市民的不珍惜行为和破坏行为;而经过精心设计的口袋公园则不同,首先从公园用户需求出发,以实现其基础功能为原则,加上其填补空挡功能为辅助,將一座大型公园所具备的开放性、可达性、艺术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特点融入一座微缩的口袋公园中成为设计难点。
从整体规划出发,探寻地区环境气候导致的居民空间行为特点,可以大致将人群划分为少儿、青少年、中青年和老年四类群体,同时还需考量其随机组合出现的情况,归类其交通、休憩、社交等行为模式。以上海市民为代表的公园用户呈现出青年人的快节奏和老年人的慢节奏两种行为模式,其中又有上海原住民和外来居住人口这两类人群,所以作为设计师需根据城市特色作出相应调整,植物选择、游乐设施、座椅选择、服务设施等需符合公园的整体特色,充分利用其空间和街景,提升其美学魅力和使用功能。
最后紧抓细节,在整体规划完成的同时,利用材料、颜色、植物、照明等细节方式美化公园,达到眼前一亮的效果。其中,需要注意座椅、垃圾桶、厕所等服务设施的数量,需根据周边环境以及主要功能来取舍;植被区可添加灌溉设施来减少人工成本,同时起到维护的作用;儿童设施应采用健康环保结实的材料,消除安全隐患,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运动场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到独立封闭,保障其余用户的安全;最后的标识系统需要醒目直观,并减少其公园空间占用和视觉效果的破坏。
4 结语
通过对上海市闵行区口袋公园的设计研究,口袋公园作为一个城市最贴近居民生活的公共空间,虽然体量小,但是能够和周边环境融合,又不占用稀缺的土地资源。为居民提供一处休憩、交流的场所,是城市未来发展的绝佳选择。目前,上海市的口袋公园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很多公园在模式与设计上都很类似。因此,充分考虑使用者的行为需求,以此为设计原则,从整体规划出发,将当地特色融入细节中,真正做到一园一特色,而不是强行赋予其故事,帮助上海市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 安格斯·布鲁斯(澳).口袋公园[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17:192.
[2] 刘雨鸥.交通型口袋公园的景观设计研究——以上海宣桥下盐路为例[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9(15):76-78.
[3] 成喆,王贞.高密度城市下口袋公园设计策略探究[J].现代园艺,2019(02):66-67.
[4] 刘信,居阅时.上海口袋公园使用情况及优化策略研究——以九子公园为例[J].设计,2017(23):158-160.
[5] 沈灵之.适合旧城区环境的口袋公园的建设模式分析[J].现代园艺,2019(06):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