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语负迁移对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口语学习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9-03-16李晓红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式母语英语专业

李晓红

引言

语言迁移研究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并逐渐发展成为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我国对语言迁移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多数研究者注重国外相关理论的介绍、阐述以及语言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如寮非的《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1998),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来描述和分析语言迁移现象;俞理明的专著《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2004)探讨了语言迁移问题。另外,此项研究所涉及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写作和词汇等语言层面——如王立非和文秋芳的《二语习得研究方法35年:思考与回顾》(2004)探讨了中国大学生的母语能力对二语写作的正迁移作用;朱中都的《英语写作中的汉语负迁移》(1999)分析了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而对阅读、口语、听力等语言能力层面的研究相对匮乏,对学习者的学习阶段界定也较为模糊、笼统。本文通过收集整理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部分学生口语语料中的中式英语表达,从母语和目标语的词汇、句法及文化差异等方面着手,研究母语迁移对其英语口语的影响,分析高年级学生口语表达中中式英语的产生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积极探求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口语学习的新方法,旨在帮助他们在学习英语口语的中高级阶段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减少中式英语表达。

一、母语迁移

(一)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母语迁移这一概念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对比分析理论中提出的。语言学家胡壮麟指出:“第二语言的特征与母语的特征不同,而学习者容易将母语中的特征带入第二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1]294。这里说的语言迁移即母语迁移。“简单来说,如果一个学习者过渡语表达中的某个特征与母语表达中的相应特征一致,那就是受到了母语迁移的影响。”[2]在外语习得过程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毋庸置疑,由于学习者母语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母语迁移对学习者二语习得会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Robert Lado在1957年出版的《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把外语学习的困难归于母语与目标语的差异:在Lado和他的追随者看来,如果两种语言的结构是相似的,那么将会得到积极迁移(positive transfer)或便利性(facilitation);如果两样语言结构是不同的,那么消极迁移(negative transfer)就会产生,这将会导致学习者犯错误[1]296。简单来说,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特别是初级阶段,由于母语与目标语在某些概念和常规用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学习者可以利用母语来帮助并促进其学习目标语,这就是母语正迁移。譬如:掌握了相关单词和语法知识的学习者,句子“成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表达为“Chengdu is a beautiful city.”就毫不费力,水到渠成。这正是母语正迁移对学习者的促进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母语与目的语在语法结构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如果一味依赖母语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来学习外语,就会出现母语负迁移。“第二语言教学之父”——英国教育专家Rod Ellis指出,在学习阶段,学习者由于缺乏足够的目标语的相关知识,因而在表达中往往更多地依赖其母语知识,较多地出现母语负迁移。

(二)母语负迁移与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口语学习

母语负迁移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近年来,母语负迁移已逐渐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热门话题。李涵笑在其论文《大学生口语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中指出:“在中国高校的英语口语学习过程中,由于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较大差异的存在,母语负迁移是很难避免的。学习者竭尽所能的寻找与汉语对应的字、词、句子,而学习者很难避免母语的习惯及思维作用。”[3]

母语负迁移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提高口语能力的主要障碍之一。高年级同学在英语口语的习得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母语的影响,依赖并机械套用母语的相关规则,忽略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词汇、句子结构及语篇等诸多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出现生硬、不合文法的表达,导致其不能正确、地道、得体地用英语交流。高年级学生口语中的中式英语表达是母语负迁移对其口语习得消极干扰的具体表现。

二、中式英语与母语负迁移

何谓中式英语?美国学者Joan Pinkham琼·平卡姆在《中式英语之鉴》一书中这样说到: “Chinglish, of course, is that misshapen, hybrid language that is neither English nor Chinese but that might be described as ‘Englis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4]5中国学者李文中则指出,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5]

(一)母语负迁移是导致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口语中出现中式英语的主要原因

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然而,无论是语言基础薄弱的还是语言能力较强的学习者,他们口语中的中式英语表达均较为普遍。导致其口语表达中出现的中式英语原因很多: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时间不够长、努力程度不够、英语造诣不够深等。而究其根本原因,则是母语负迁移。母语负迁移对学习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词汇、句法、文化等诸多层面,具体归纳如下:

1.由于母语负迁移—抑制性迁移(inhibitive transfer)而导致的中式英语

抑制性迁移是指“发生负迁移时,如果是因为母语中缺少某个特征而引起的,则为抑制性迁移(inhibitive transfer)”[2]。譬如,汉语中由于缺少英语动词曲折变化(包括动词第三人称变化、时态变化等)、名词复数标记、冠词用法、代词格的变化等,而导致高年级学生口语表达出现常见的中式表达甚至错误表达。由于抑制性迁移而导致的中式英语具体表现如下:

(1)词汇误用(包括性、数、格等诸多方面)及词组错误搭配

汉语:他很有钱。

中式英语:He has many money.

English: He has much money.

汉语:没有钱,我也能够快乐生活。

中式英语:I can live happiness without much money.

English: I can live happily without much money.

汉语:他教我英语。

中式英语:He teach me English.

English: He teaches me English.

(2)机械对应两种语言中的中心词而造成的词组搭配不当

汉语:我买不起那辆车,价钱太贵了。

中式英语: I can’t buy that car. The price is very expensive.

English: I can’t buy that car. The price is very high.

汉语:大城市的交通十分拥挤。

中式英语:The traffic in big cities is very crowded.

English: The traffic in big cities is very heavy.

汉语:吃药

中式英语:Eat medicine

English: Take medicine

2.由于母语负迁移—干扰性迁移(intrusive transfer)而导致的中式英语

干扰性迁移(intrusive transfer)是指发生母语负迁移时,该负迁移是因为母语中存在某个特征而引起的。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受母语干扰,完全套用和模仿母语,而忽略了母语和目标语不同的语法体系而产生的畸形的、不合文法的表达,这就是典型的干扰性迁移。比较汉语“我很喜欢唱歌”和与之对应英文“I like singing very much.”,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两句在语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中文句子语序通常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而英文句式则是“主语+谓语+宾语+状语”。高年级学生口语表达中出现 “I very much like doing…” “I tomorrow will …”诸如此类套用汉语语序的中式英语就属于母语负迁移的干扰性迁移。由于干扰性迁移而导致的中式英语具体表现如下:

(1)硬套母语语序的、呆板机械的中式英语

汉语:衣食住行

中式英语:clothing,food,shelter and transportation

English: food, clothing, shelter and transportation

汉语:东南西北

中式英语: east, south, west and north

English: north, south, east and west

(2)不知所云、逐字对译的中式英语

汉语:肤浅

中式英语 skin shallow

English:shallow or superficial

汉语:他父亲身体很好

中式英语:His father’s body is good.

English:His father is (physically) healthy.

(3)重复、啰嗦累赘的中式英语

汉语:我们必须准时到达车站,不能迟到。

中式英语:We must arrive at the bus station on time and not be late.

English:We must arrive at the bus station on time.

汉语:欢迎你的到来!

中式英语: Welcome your arrival!

English: Welcome (you)!

(4)不符合目标语语法、文法的中式英语

汉语:我非常喜欢打篮球。

中式英语:I very much like play basketball.(套用中文语序的不合文法的表达)

English:I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very much.

汉语:这个城市虽然小,但是它很美。

中式英语:Although the city is small, but it is very beautiful.(误用连接词而导致的句法错误)

English:Although the city is small,it is very beautiful.

3.由于母语负迁移—母语文化迁移而导致的中式英语

文化迁移是指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它表现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或外语学习时,人们下意识的用自己的文化准则或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思想……文化迁移往往导致交际困难、误解甚至仇恨。此类由于母语文化负迁移而导致的中式英语,看似符合文法,没有明显的语言错误,但却晦涩难懂,很难被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接受。

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英语口语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语言本身,而忽略对语言文化的学习。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尽管没有明显的语言错误却是典型的中式英语,严重时会造成跨文化交际隔阂。他们口语习得中母语文化迁移主要表现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缺失而造成的文化误读、过分注重字面意思的表达而忽略了文化传递及忽视读者的认知和表现能力而产生的文化曲解三个方面”[6]。列举如下:

(1)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缺失而导致的中式英语

以颜色词在两种文化中的不同涵义为例:在中国文化中,红色与吉祥、喜庆、成功有关。如“红光满面”“红红火火”“开门红”等词分别表示“精神焕发”“繁荣兴盛”“好的开端”等。而在西方国家中,红色则表示“危险、血腥、邪恶”等。若以上词汇被对应表达为“a red face”“red and hot”“open the door and see the red”。此类典型的中式英语无疑会给西方人造成理解障碍甚至文化误解。

(2)只注重字面意思而忽略了要传递的文化内涵而产生的中式英语

以具有中国特色的标语的英文翻译为例:汉语“五讲四美”被说成“five talks and four beauties”就是只关注语言层面而忽视文化涵义的典型例子。类似这种给西方人造成理解障碍的中式口语表达在高年级学生中尤为普遍。

(3)忽视目标语使用者的认知能力而产生的文化曲解

以国家主席习近平2019年3月在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时说的金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翻译来举例说明:我们知道,“无我”是一个极具中国哲学色彩的概念,多见于道家、佛家典籍。《庄子.逍遥游》也说过“至人无己”,“无己”即“无我”。这里的“无我”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即“大公无私”。通过分析此句的文化内涵,在口语表达时,应该充分考虑读者的认知能力,从而把这种抽象写意的概念转换为意义明确的英文。“I will put aside my own well-being for the good of my people”就比中式英语 “I will have no myself and will not let my people down”更容易为读者理解和接受。

(二)特定的社会环境加剧了母语负迁移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口语习得的影响

在网络新媒体时代,在日常生活中及娱乐节目中,中英文夹杂的表达方式似乎成了一种流行趋势:我们经常会听到诸如“遇到tough question你怎样handle?”“你out 了……”之类的表达;长期处于这样的氛围,不合文法的畸形的中式英语应运而生。

三、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克服母语负迁移影响的对策研究

(一)重视语言基础知识,加强语言基本功训练

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虽学习英语多年,但部分同学语言基础知识仍然相对薄弱,欠缺相应的词汇、语法知识。学习者仍需从目标语语言本身即词汇、句法及语篇诸多方面着手,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及基本技能训练,避免在学习中急功近利、一味依赖相关学习软件而忽略对目标语的文法、词法及相关文化的系统学习。同时也应系统地掌握目标语的语言体系,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减少中式英语表达。

(二)强化目标语语言输入,培养英语语感

语言学习的过程是由“输入——解码——输出”三大环节构成。当学习者有足够的目标语言的输入时,语言学习就可以发生,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目标语的输入可以是书面语言或口语语言[1]291。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i+1”语言输入理论也证明了语言输入的意义。本文所列举的例子均源于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他们学习英文的时间相对较长,但他们对英美文学作品、英美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涉猎不深,部分同学对英语的学习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学习,语言的输入非常有限。没有高质量的输入,语言输出的质量可想而知。对于他们而言,减少中式英语的关键就是强化目标语的输入:让其广泛涉猎地道的英文表达,通过模仿的方法进行口语训练,培养英语语感,进而逐渐形成地道的输出。

(三)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普遍具有了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但母语文化对其影响根深蒂固。“中国有很多英语学习者尽管有很高的英语水平,但是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交流时,往往会出现非语法性错误的中国式英语表达,这是因为他们的母语文化知识对他们的交际产生了负迁移。”[7]高年级学生由于对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了解不够,尽管掌握了目标语的语法、词汇、句法,但仍不能够准确地使用该门语言。对他们来说,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1.加强两种语言(母语、目标语)和文化的对比分析,避免不同语言的套用乱用

本文所列举的例子均源于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他们对英语的语法体系有较为完整的了解。然而,多数同学却对自己的母语语法体系知之甚少。他们错误地认为母语语法体系乃中文专业学生的学习任务,因此忽略了相关知识的学习。著名学者连淑能在其所著《英汉对比研究》一书中指出:“学生到了面临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而处于盲目的状态时,母语的干扰普遍阻碍了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这时尤其要借助于各种对比分析(contrastive)的方法,特别是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8]3因此,高年级学生应该把母语和目标语进行跨文化对比学习,培养跨文化意识,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分析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点,从而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减少中式英语表达。

2.抛开以母语为媒介的学习方法,努力克服母语负迁移对口语学习的干扰

通过调查得知,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遇到生词及短语时,他们倾向于查阅英汉字典,并用汉语做标记来学习新知识。在口语任务的准备过程中,他们喜欢用中文构思,表达时先中文后英文,这种以母语为媒介的学习方法不可避免地产生母语负迁移,导致中式英语的出现。因此,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高年级学生应尽量抛开母语(例如学会使用全英词典而不是英汉词典,在口语任务的准备过程中抛开汉语思维),逐步培养用英文思考的习惯,努力克服母语对英语学习者的负迁移,从而减少中式英语表达。

四、结语

“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鼓励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大胆创造,在纠错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语言能力。不言而喻,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口语的过程中(特别是初级阶段),用母语知识来帮助其学习和理解英语,会在很大程度上点燃其学习热情并逐步提高其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中式英语表达必然会出现。那么,人们应该怎样对待由于母语迁移而导致的中式英语呢?有的学者认为,中式英语表达尽管不合文法,却也不影响学习者思想的表达;更有学者表示中式英语是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的象征,是未来英文表达的一种趋势。笔者则以为,尽管少数中式英语如“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见)“paper tiger”(纸老虎)以及近期的网络热词“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在说英语的国家里渐渐被接受,甚至被收录为标准的英文词组,但它们并不能代表一种趋势。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在口语学习过程中,应该努力克服母语负迁移影响,以严谨的态度,学习并使用标准英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量减少中式英语表达。

猜你喜欢

中式母语英语专业
母语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母语
中式烹饪营养与健康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