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馆公共策略与城市文化形象塑造
——“中国·天津市首届公共艺术大展”之启示

2019-03-16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美术馆艺术文化

石 磊

一、现代美术馆工作与城市文化营造

(一)城市精神与文化生态建设引擎

1.当代经验参照

借鉴新博物馆学①思想,上海世博会的展览及有关活动重点关注早期现代哲学孕育的人文状态和社区生存实际,开展多样互动实践,邀约公众自愿投身都市公共文化形态及公共空间营造,树立起印证海派记忆、洋场沉浮的新地标,彰显开明睿智、谦和大气的上海气质,同时测试了博物馆群体运营水准。这对同为中国现代文化发祥地的天津通过调整博物馆经营完备城市管理颇具参考价值。

通商开埠、西学中用的历史留给天津独树一帜的现代风气,中国首座公立美术馆肇始于天津。秉承“化私藏为公共财富贡献社会”的使命,集存藏、陈列、研赏、育人为一体的天津市立美术馆,和劝业会场、万国建筑、京津画派一道,沟通多元美学基因,造就兼收并蓄的城市气度,可谓塑造城市文化、增强文明识别度的助推器。

新的文化转型期,天津依据“十二五”纲要,在代表国家文化形象、服务公共文化的美术馆建设中理性调节自身形式、功能,力争将美术馆实体外化为城市灵魂;收藏梳理天津蕴藏的地域文化资源并做好相关的研究、展览和教育工作,从而建立有利于城市历史研究、经济发展、自然协调的一整套可持续发展机制。

2.历史经验启示

近年来,天津美术馆泰达美术馆等公共空间取用本机构和周边气候地貌特色构筑地方标志性的视觉景观,又以人为中心创制娱乐、消费、交互等体验行为,以便不断激励观众自主获取艺术信息,生成尊重历史及文化差异的新共同体和地域文化基因。“美术馆无墙化”实验也遵循了地域文化基因。曾经的天津市立美术馆所在的劝业会场是囊括图书馆、植物园、剧场等多种公共设施的博览会式建筑群,“振兴实业、开启民智”的各公共空间功能相互重叠形成的文教示范中心践行了“功在致用,灌输民众美术之智识,而趋工商于美化”的志愿,先知先觉地触及近世美术馆构建城市公共文化的思想。

文化消费时代,身处同类教育、商业、娱乐综合文化区的天津美术馆新馆谨守“公众审美教育起点”和“文化精神地标”天职,又学习新观念,将整套服务推向社会空间、生活语境,创立日常化场域,引导穿插其间的居民在浸入、参与中寻求验证各自审美判断。世俗化、平民化的情境滋养个人艺术逻辑,蓄力艺术城市筑建,美术馆改善文化生态、刺激艺术消费的功效空前扩展。

(二)艺术民主与审美思潮发生场

公立美术馆因公益性显著,在现代城市崛起中更易于降低传统审美门槛向社会各领域打开多向度意义空间,有效保障公众文化权益。近代民主启蒙中,天津市立美术馆扎根异质文化、本土文化共融的艺术土壤,接轨当时国际业界通行做法——使用时兴传媒手段“引起民众对于艺术当有之兴趣”,自成美术知识推广、教育基地,兼和商业、生产、教育等,开发社会文化资产的价值增值效用。其随市民社会产生,浓缩天津历史文化禀赋,然不受官方控制的公共空间特质,为陶冶民众情操提供了更宽广的天地,大众审美情感成熟后踊跃献智中国现代化探索,天津遂成激发民族奋进的文化中心,也使鲁迅、蔡元培“塑造国民精神、维护大众艺术权利”的美术馆构思具体化。

经济倚重文化的当今,一国欲确立产业世界标准和话语权,愈发难离公益性组织的核心效力。延续天津市立美术馆在物质、精神层面奠定的公共性、独立性,提升展览、研究、宣传质量,尽可能保留城市文化遗产仍是天津美术馆的根本任务。不同的是,汲取MoMA 等行业泰斗经验,天津美术馆将工作重心转向凭借展览、活动、设施性能发起多彩艺术事件,全方位深度探讨未来城市蓝图和美术馆功能革新话题。就“中国·天津市首届公共艺术大展”②而言,在高端学术水准和多元跨界思路原则指导下,实验建筑、装置与动态艺术、公共雕塑、乡村建设、名师工作坊等十大板块,不只呈现了不同时间、场域、参与者间的联系,多展场架构更打破空间、场域限制,将学术关注视角由点及面引入社区建设、公众生活等热门议题。

公共性鲜明的艺术事件使美术馆在传统与现代磨合中从“实体空间”变换升级为“文化场域”,留驻特定时期文化风尚,唤醒城市审美记忆,且不失时机滋生新文化使之与城市审美水平发展相得益彰,永续进化城市软环境,创建新生的想象共同体,圆梦“兴美术馆以协助,文化蔚之而兴”的前人理想。

二、美术馆作用当代城市公共文化的方式

(一)改良传播手段,汇聚公众创意

1.全民美育与人性化服务

解放知识垄断、保障艺术平权等新型职能的出现和教育在博物馆工作中地位日显,③百年美育基地面临“研发更多互动性艺术活动,从艺术价值、居民接受程度、生活需求多维度壮大城市文化”的新挑战。

抓住“大展”机遇,天津美术馆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多视点甄别既适合城市特征又合乎市民审美能力的主题内容,一边从依靠直观实物、互动触媒放大参与体验界域,一边密切教育团队与策展人的关系改进讲授、表演方案,力求以平等姿态科学筹办各板块。互动栏目——“再触像”(图1)请两位视力障碍少年在特邀艺术家的作品前用双手一点点形塑别样心灵感受,用疗愈性的艺术输送行为加强艺术流动性、亲民性,让残障群体深沉的爱美情怀唤起公众尊重边缘人群的自我生命意义。精准覆盖全员的美育用艺术的无疆界给予平等一次机会,开放的思想交锋、个性的表达平台,壮大了美术馆创造优质文化产品的合作群体,更利于其超越馆舍天地洞察社会各阶层心理动向,融合平等、包容的传统伦理原则,支撑公民文化权利均等,修复天津地缘文化艺术遗产中积淀的公共性文脉。

2.公众创意与合理规划

为升华公共艺术形式铸造文化城市,天津美术馆参照南伦敦奥尔良古屋美术馆融合古屋建筑实体和馆藏艺术品两方面特性设置的针对不同年龄段学习能力者的步行探索、艺术工作体验活动,悦纳公众参与项目工作。

“启航·共塑未来:体验活动”的立意在于不同身份参与者用黏土在象征天津城市未来之舟(图2)的龙骨上共塑金舟躯体,全民性的城市现状反思真正明示公共艺术的所有权。“建筑模型体验”围绕展览主题、观众兴趣,用启发式互动活跃观众,审视个人视觉经验和历史经验的能动性,创作成果和过程本身作为艺术化的阐释工具丰富个人对自我及世界的认知,论证未来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的相互关系。“实验建筑”(图3)板块,各设计单位的最新工程实例从材料利用、外观构造、环境布置等方面统一艺术、人文、自然情调,摆脱对城市空间和建筑功能的依附,装饰于无形,深化了建筑与科学、生态、生活的关系,预示着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建筑信息化技术等建筑设计的未来趋势。

图1 “再触像”——盲人互动艺术体验活动 天津美术学院官网

图2 “启航·共塑未来”——公共艺术体验活动 天津美术学院官网

图3 “实验建筑”板块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众多被加入项目中的时尚感官享受能多方调动艺术家、观众的想象与情绪,使美术馆输出固有的艺术资源、价值观的同时,整理居民艺术创思,最大限度维持与社区公众的黏性,勉励他们为天津未来规划献言献策,稳固社群联结。

3.主旋律传播与公共意识把控

身为国家政治、文化的物化机构,政府赞助是公立美术馆基础性体制。④政策层面的领导保证美术馆公共服务的合法性、权威性,其设施、服务质量反映上级机构的管理能力,⑤影射公共政策,是赞助方形象的体现。正因如此,穿插整个“大展”的行为艺术、偶发艺术从直接服务个人,上升到以社会主义价值观化育全民,其内容、资源收藏都杜绝偏颇、个人化的反主流意识。

把握“老而思乐,老而思学”脉搏的“城市书写”(图4)地书比赛,是美术馆从家庭文化、孝亲文化切入,用雅俗共赏的民间“地书”对接当代行动艺术,有计划地将“老年人”身体特征和心理期待,纳入自身公共知识生产系统,融洽老年人个体间的关系又倡导老年文化生活的社会性价值,更大范围内给予中国诸多社会问题艺术化、人性化的关照。“尊重弱势族群主体地位,促进其参与文化活动,关注心灵完善解放”的公益活动帮助弱势族群重拾“归属感”和“认同感”⑥,协助管理机构修整公共关系,规范集体价值和社会认知,切实表明天津美术馆在市场主导的社会中恪守“表见时代文化特征,征表一时及一族之思维,塑造本地区或者本国文化形象”的文化自觉。

(二)实践艺术介入,活化地域文化

1.强化公共内涵,再造城市魅力

公共设施定位获认可后,一些美术馆受尼古拉斯·伯瑞奥德的“关系美学”启示,鼓励艺术超出空间禁锢融入市民个体康乐、终生学习的节奏。20 世纪初,美国费城启动公共艺术百分比法案振兴地域经济,说明公共艺术的跨界互通性非常适用于复原人群和地域环境的依存关系。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成功就有赖于主要据点——里山现代美术馆的普及力,展馆和草坪广场乃至周边乡村皆可用作艺术创作、保存民族印记的场域。受此启迪,天津美术馆依靠政策性倾斜和硬件保证,在公共艺术大展助力下以美术馆建筑、功能为据点,主动投入建筑体之外的广阔空间,在藏品阐释、项目研发配合下,潜移默化介入区域生态策划,将社会山民国文化街、天津之眼、海河风光区等场景作为传播美学信息、允许公众参与的“艺术品”,调和了馆藏与周边建筑甚至小件装饰的最自然状态,维系了生态、艺术与城市的天然平衡。

此外,公立美术馆改变对艺术家成果的利用方式,兴办的“市民活动”将文化产业纳入运营机制,也有望连接旅游业、工商业,引发与其他文化产业的多部门联动,取得更高的附加值,帮扶城市创意经济,活化地域历史文化。如润滑剂一般找回科技信息时代城市渐失的人性尺度,重建环境友好关系。

图4 “城市书写”——老年地书活动 天津美术学院官网

(三)整合城市资源,开发创意资产

现如今,“文化之都”一类形象资产的认同度远超组成城市骨架的有形物质遗产,价值甚至和固定资产一起被量化计算,⑦一种文化导向的城市发展思路应运而生。凡具备前瞻性文化眼光的城市,文化策略、功能制定都有待切入个性文化基因服务市民需求,⑧尤其是作为公共文化叙述场域的公立美术馆。

天津因水得名,京杭运河孕育漕运、码头文化,开埠通商催生西洋、口岸文化。中西交汇格局确定了城市发展主体架构。“泥人张”、各国领事馆旧址、五大道别墅区等体现城市价值观的遗产如若被文化、旅游产业所用,对满足公众视觉、心理需求,拉动城市经济效益增长和文化创造力提升的作用不言而喻。环境使然,本土风物和民生状态陶染的美术馆设立公共性的“泛艺术”项目亟待以“在地化”关注视角和思考方式观察、整顿地域资源,构建城市文化空间形态。

事实是,近代殖民文化及至当代的唯GDP 论造成天津本土文化弱势明显,自我重要性认识严重缺席。美术馆想扭转惯用文化范式,理当放宽视角开采航海文化、租界文化等本体文化资源,细致分析在地人群的感官、情绪和心理状态。汇合本土艺术力量的“大展”拟用艺术、娱乐思维结合公益性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精进大众对历史文化遗产欣赏程度,以此支持美术馆调整休闲、咨询等功用,在城市与人的心灵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创设如New York 艺术展等品牌活动的永久性文化资产,构筑多元价值群体的精神家园。

(四)推行社区方略,开阔生存空间

20 世纪70 年代,安那考斯提亚邻里博物馆弱化政治倾向,推广服务于集体记忆的社区项目。如今,吸引居民共建共同体意识的博物馆哲学已是全球共识。⑨

跟随世界脚步,天津美术馆筹策的活动、展览内容多以公共议题为导向面向不同社群,不断有针对性地转移空间,参与更微观的超链接公共社区建设。滨海新区开辟的“智慧山”(图5)展区最初是写字楼集群,因大量科技、创意型企业进驻,充满想象的年轻人成为主要人群,办公、科研、休闲的公共空间被他们变幻成艺术性、公共性兼备的“空间艺术”。仰赖既有成果,“大展”创造出更多社区人群随性参与的基层互动共享机制,为社区人群缔造有态度的生活、社交空间。

智慧山街区、地书比赛都以认同感为纽带,社区特征为基础,采纳“新方法”布局资金、人员,突破场所与身份界限,欢迎精英白领等非艺术界“新公众”在参与中分享创作快感,传扬公共艺术的美学、社会价值,拓展了美术馆人气和生存空间,感召更多人参与到“超级链接的博物馆”中来,使之在市井文化深厚的老城生根、发展。

三、公共艺术对美术馆功能拓展的社会意义

(一)艺术落地,促进城市美术馆化

公共艺术的平民化话语方式填补艺术和大众的鸿沟,便于美术馆以“公共性”为起点,在展场之外因地制宜研发、生产文化资产,锻造融入生活、指引大众共享的文化标志。把固定空间外全部建造成天然的“城市大美术馆”,补充了刘易斯·芒福德“社会活动剧场,集体创造的美学象征”的城市阐述。

参考业界流行举措,“大展”举行风筝比赛、老年人地书比赛等活动,激发风筝魏、传统书画等众多民俗文化因子的活性;广采油画、现成品装置、录像投影、公共雕塑等表达形式构成的展示系统,使“社会现场”和“艺术在场”得以超时空并置;设计多感官并举的展陈、教育方式和交互、立体的观展、表演服务,给市民更广阔的创意空间场所,创造出进驻社区、商业、学校的新艺术现象;发动广泛的馆际交流,吸引新城市群体参与还提升了美术馆的开放意识和合作意识。

凝聚社会集体专业力量的活动成果体现为:形式各异的展品,和谐融进城市文化遗存及现代设计中,与区域共同记忆相连,一起成为“城市美术馆”藏品;展场、社区互联的布置,城区涵盖的所有空间构筑体经艺术打磨都演变成推动环境和谐的创意资本,从文化形态上表征城市“公共性”进展;化艺术为生活的惯性,使市民从公共文化中获得喜悦,自然而然调动起他们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热情。

彼此共生的艺术、教育、商业资产跨界整合将产生出社会剧场效应:展览活动如观念空间里的视觉表演突出演绎策展人、观众等“演员”的视觉经验、创作风格。美术馆收藏也充当着“导演”的角色,负责古今艺术资源的意义再造与价值再生,借此启动新的城市集体创思,阐释社会美学。“城市大美术馆”“美学剧场”⑩的双重落地,在文化跃升为主动能的年代,寻回天津近代鲜活的公共文化生活,让市民的存在感有所依归,辐射带动城市各项文化遗产活化,从而改良本地和谐发展软环境,重塑谦和大气的城市性格,也夯实了美术馆的城市文化中心地位。

(二)艺术品牌,建造魅力“创意城市”

以大英博物馆为代表,公共博物馆自诞生起就明确了城市文化设施、文化资产的身份,致力于品牌打造。一座与文化生态形成良好互动的博物馆,细小的艺术衍生品、出版物都能释放文化信号,拉动创意经济和文化价值增值。

古根海姆的海外扩张,标志博物馆品牌效益转化的全球化。当代天津面对城市发展定位与文化现状的不匹配,有必要基于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历史格局引进先进思维,将建设工作纳入城市生态、人文多重关系思考。这其中,离不开美术馆洗练文化资产,聚拢创意产业财富,支撑艺术消费化。

展览、项目、活动均投射美术馆的创造性思想,市场资本主导下,允许以商品或其他形式被推广理解,满足知识型经济时代所需。“大展”中面向非艺术人群的“少儿雕塑体验工作坊”(图6)、“2018 京津冀文创+城市迷客思展”等时尚化公共活动全面贯穿文化产品孕育、生产、制造、消费,增添了民众融入文化资产构想、生产、展示全环节的机会;作品创意灵感凭依展览和策展人的力量与时尚圈、工商业、餐饮业合作,可以转化为通俗的衍生品、视觉符号形式,拉动文化消费,开掘无形文化资产的隐藏价值。

图5 智慧山——城市新文化生活案例 搜狐网雕塑头条

图6 “少儿雕塑体验工作坊”天津美术馆官网

如兰德利在《创意城市》中所述,美术馆虽是硬性城市资产,但与公共政策互动却可以影响地域文化吸引力、文化企业投资环境、城市精神形象等软性资产。“大展”立足公众视角,调节机构组织功能与学科知识传播形式,展览超越对藏品本身的意义建构,把原本的馆藏学术资源锻造成满足市场需求的资料,美术馆有望突破体制和场域禁锢直接调动文创产业大规模聚集,直接将文化体制、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催发城市品牌的价值传达功能;也作为创意触媒、创意资本干预相关人才聚集黏性,联合城市其他品牌、产业增大文化生产、消费成为天津人生活习惯的机会,为天津开拓创意产品市场。甚至反作用于政府公共政策,给城市建设创意性导向,即用文化品牌惠及周边村镇,引动区域振兴。(毕竟,在此类公益设施中,政府管理文化资产提升效益、增强国家实力的作用远比私营企业显著。)

(三)公众互动,筑梦参与式文化机构

1.功能现场与城市文化创造

公共艺术内具的平等参与性、互动性衍生出其强烈的现场参与感,而美术馆也突出艺术信息获取的在场性,紧贴环境语境,诱导受众以展品做启发载体加入内涵的深度阐释。撷取两者一致的“在场感”,“大展”深研文化背景,多媒介、跨领域地搭建美术馆场馆环境、声光电技术和众多展品的互文关系,模拟还原作品生产语境,赋予公共雕塑、装置现场运作信息的必备场域。展馆门口的地景艺术《大卫》(图7)用3D 技术模拟真实位置、体量、光色因素,重构文本、摄影实在地点、实物交叠的“功能性现场”,感染观众的感官,建立欣赏活动与现场不可分割的关系。类似方式经交互媒体、互动装置延伸,可以创造更多像《启航·共塑未来》一样符合情境的参与项目,驱使置身现场的观者在站立、交替中阅读、体验作品场域呈现的各要素,完结展览二次创作。

从美术馆角度,现场性将文化形象的表现媒介从场馆延伸到同市场联系密切的街道空间,服务在场性、参与性。外景雕塑《绿色出行》(图8)植入动态与互动理念,在两名钢塑骑行者中间空余可骑行的单车一辆,凭借人力驱动,参与者、“骑行者”,连带空地、场馆一起进入调动经验共鸣的动态里,甚至发生作品生成环境和空间功能的交错,让作品、建筑环境,甚至文化机构都被视作供参与、学习的话语矢量原点。从观众角度,展馆与街道、社区空间混合的案例首先扩大了功能性现场的对话范围,再经体验教育串联,个体联系艺术知识技巧的主动性会在社交中集结成群体效应,给普通人更多自主选择文化产品阐释自己理念的机会,并与建构主义教育催生的体验式经济勾连,开放了专业人员、在校学生,乃至普通市民诸多社会力量在“功能现场”设定的氛围下共同创造、选择展览应该提供的体验内容。

总言之,美术馆想打破文化资产和观众生活的隔阂亟需“参与性”,公共艺术活动在美术馆保存艺术作品并使其产生语境的同时,增加了类似技能挑战的艺术语言转译过程,让观众感受到实物的刺激性、话题性,获取内心感兴趣的内容,在“功能现场”中嵌入自我体验可以克服被动参观的疏远感。正如詹金斯在《参与文化》中说,反对单向度消费的当代文化机构应积极帮助观众在各平台找到个人理念所在。现场或潜在观众被赋予批判性思考的主角身份且在成员内部形成强大的社交体验,才会滋长他们在公共空间的主人翁意识,帮助美术馆深度参与本地区公共文化,在与院校、博物馆、城建机构进一步协作中将文化转化为社会资本。

2.公共意志与城市文化传承

美术馆的展示文本、周边场域共同构成的“功能现场”,在传递公众意志、增进与艺术和大众三方交流的进程中角色关键。细致考察西风东渐留存的公共文化氛围和遗产后,“大展”在展示、宣传内容里吸收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风筝魏”等天津地域文化符号,在地文化的亲和力使现代艺术更容易链接大众,扶助其自主构筑和环境交流的条件,深入解读产生批判性思考。当代社会以参与式技巧为媒介的艺术资源共享思想,则是大众权利意志在艺术领域的表现,公众相信自己有创造文化产品、丰富城市空间的机缘才会躬身动手制作。

图7 李筱谦 大卫 3D 地景艺术 搜狐网雕塑头条

图8 赵生帆 绿色出行 http360.mafengwo.cntravelsinfo_weibo.phpid=10860538

以上手段辅助美术馆打造分享个人体验技能的“场”,容所有人的行为、意志不断自由表达,再积累成新展示内容,让艺术的物化实体、动态理念突破馆舍天地遍布天津城市空间,投射洋场、市井文化精神,予以天津一个充分展示当地文化认同和民众智识、标榜城市文化身份的公共空间。广设参与活动,阐扬审美的平等性、自主性,提点市民反思、创造当下,改善美术馆在公众眼中的形象,有助于引来新赞助、合作伙伴一齐传承城市精神财富和文化价值观。

四、结语:公共艺术助推博物馆建构城市文化

知识经济时代,社区建设、公众美育、城市品牌建设都离不开博物馆力量,以至其文化策略的公共性、服务性、人本性原则被一再提及。在此背景下,天津美术馆坚持知识推进社会效益的运行逻辑,推出公共艺术注入城市生活方略,积极响应“超级链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号召。

借助彰显国家软实力的视觉艺术和人民受益最多、最广的公共艺术节日,“天津首届公共艺术大展”围绕社会性主题,汇聚市内社区、学校、研究机构、商业市场各部门力量参与调查、研究、策划、创作;跨领域、跨学科、跨媒介呈现多种艺术样态,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群体、专业需求。公众被予以更多接近精神产品丰富体验的机会,充分熟悉艺术,了解城市历史人文。展览穿透装饰性、审美性在国际交流、本地建设的双重语境,妥善处理“国家形象”和“文化自觉”若干重大问题。美术馆展陈空间、学理体系、对外宣教达成多层面知识面向,折射不同受众文化需求,发动多元艺术力量作用城市文化生态建设,维系了自身社会能效与文化使命的平衡。

实践证明,美术馆以受众思路为核心,用“社区公众”“公共空间营造”替代狭隘的“艺术家私我”和“艺术品创作”,才能在现有公众基础上扩充多渠道链接,洞悉天津从民俗性向现代性过渡的城市理想,然后有的放矢保存文化活体并参与文化生态制造,既坚守自身学术定位,又完善供应社会精神食粮、纠正社会发展航向的外延性功能。

注释

①新博物馆学(包括生态博物馆学、社区博物馆学,以及其他形式活动的博物馆学),主要关注于社区发展,反映社会进步的旺盛力量,并且将其与未来计划相连接。

②以下简称“大展”。

③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二十一次大会定义,“博物馆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公开常设非盈利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其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④王璜生:《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年,第9 页。

⑤[英]蒂莫西·阿姆布罗斯,克里斯平·佩恩,郭卉译:《博物馆基础》,译林出版社,2016 年,第14 页。

⑥[英]查尔斯·兰德利,杨幼兰译:《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年,第181—182 页。

⑦张子康,罗怡:《文化造城:当代博物馆与文化创意产业及城市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81 页。

⑧同上,第79 页。

⑨李文儒:《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中国文物报社,2002 年。

⑩“城市美术馆”侧重公共艺术全面进入城市细节突出城市个性。而城市美学剧场更侧重美术馆对社会、生态、历史作用,强调优化引导未来城市空间生长力新功能。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2015 年第4 期。

猜你喜欢

美术馆艺术文化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去美术馆游荡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美术馆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