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作品对设计理念的反映
——以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作品为例
2019-03-16段沫乙李维立
段沫乙 李维立
2018 年11 月,主题为“禹步”的上海双年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启。上海双年展不仅是国内历史最悠久、制度最成熟的双年展之一,也是包含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在内的国际当代艺术几大重要展事之一。除当代艺术专业人士外,展览也吸引了很多艺术设计从业者和爱好者。笔者发现,艺术形式的变化,并不影响观者对作者的创作意图的领会。
一、新媒体艺术与设计理念简述
(一)新媒体艺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新型的科技产品进入百姓的生活,人们对不断更新换代的媒介手段适应良好,新媒体艺术作为现今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闯进了大众视野。新媒体艺术产生于20 世纪末期的西方,是一种依托数字技术与观者互动交流的艺术形式,具有艺术性、设计感和实验性等特征。简单来说,就是使用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形式。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是数字影像、数字动画、影像装置、实验电影、实验动画等。
(二)新媒体艺术中的设计理念
“艺术来源于生活”,新媒体艺术的蓬勃发展也是生活中艺术思想、艺术形式等经验的累积,因此,从新媒体艺术中提取设计理念,不仅贴近生活也契合了被现今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可的先进的艺术理念。去掉新媒体艺术的“外衣”,新媒体艺术内核更偏向艺术类范畴,所以谈论新媒体艺术和设计理念其实是在讨论艺术与设计的关系问题,而在本文中充当艺术与设计的桥梁作用的是两者的共通性。
二、设计理念在新媒体艺术作品中的反映
(一)弗朗西斯·埃利斯作品中的设计理念
弗朗西斯·埃利斯是近几年活跃于新媒体艺术前线的墨西哥艺术家。此次他不仅参加了上海双年展,还同时在上海外滩美术馆举行了他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2004 年,弗朗西斯·埃利斯在耶路撒冷,泼洒出一条颤抖的绿色油漆线以标示军事停火线,即1948 年以色列和约旦之间的边界(图1)。他用行走的“分界线”标注出军事停火线,用脚丈量了两个国家对于和平的约定。基于对本土文化的审视和解读,这条“绿线”放在这条道路上有着独特的意义。设计也同样如此,要以本土的文化和特点为基准进行设计的延展。艺术史学者曹小鸥说:“许多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文化的全球化,而文化的全球化多少都是要以丧失文化的本土性为代价的。所以,从更深远的角度去看,文化就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独具的,且远胜于利益、权力、社会所催生的竞争力,而设计作为文化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是我们跻身全球经济和文化发展进程的关键。”[1]230正如曹小鸥所言,反观中国近30 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设计理念的变化,就是对追求本土化设计的意愿的表达。
弗朗西斯·埃利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品之一是《龙卷风》(图2)。他将龙卷风这种自然现象看作是一种“童话”,想要进入到漩涡中心的“童话”世界中,从作品视频中观者可以听到龙卷风的呼啸声和拍打在弗朗西斯·埃利斯身上的撞击声,而这些声音在他进入到漩涡中心时,全都消失了。他确实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没有喧嚣,只有纯粹的宁静。观者伴随着声音,看到创作者毫不迟疑地奔向龙卷风的脚步,捕捉他此时的情绪,将其放大。透过自身感受影响观者情感是艺术家表达自我情绪的一种方式,在设计领域也有相似的处理方式。“设计作为社会物质生活呈现的桥梁,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更新,设计师的身份与职责也发生着微妙的改变,它从以单纯的造物中的‘使用’创造,向更为高级的情感‘抚慰’设计和超物质的‘符号’设计转移。”[1]235如今在日常生活当中,设计被赋予情感需求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洛可可设计公司出产的55°C恒温水杯,就是创始人贾伟从女儿被开水烫伤的经历中吸取教训,为避免发生再次的悲剧而专门设计的产品。
图1 弗朗西斯·埃利斯 绿线
图2 弗朗西斯·埃利斯 龙卷风
弗朗西斯·埃利斯1997 年在他的实验作品《实践悖论Ⅰ创造有时会导致虚无》(图3)中,用9 个小时,推一块巨大的冰块穿越他的第二故乡墨西哥城,直到冰块融化。他的作品看似简单,其实能从作品背后和他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发现隐喻性和故事性,他又在过程中受到新启发,进而产生新创作。芭芭拉·麦克亚当评价弗朗西斯·埃利斯说:“很多人认为他的作品和政治相关,他是一个敏锐的艺术家,作品中的政治只是个引子,或者说是个背景。埃利斯创作不执着于最初的目的,那些所谓的人类学与地缘政治的主题,只是激发他某种行动的‘源’,不是过程也不是终点。”弗朗西斯·埃利斯的作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前墨西哥的政治局势,频繁的内部暴乱就像冰块消融的过程,即是对本国的一种“消耗”,这种“消耗”很大程度上难以或者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弥补。这种隐喻性也能体现在设计形式中,例如鸟巢的设计就是隐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种文化意象。正如彭妮·斯帕克所说:“设计在创建地区,尤其是国家认同中的作用是与它在全球认同形成中的作用相伴随的。全球认同尽管起初与特定地点相关,但常常是‘本国’的体验。”[2]设计的理念、艺术家的表达总是立足于环境的特有性表现,不同的地域文化所呈现出来的形式美肯定也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恰恰就是世界所需要的。
(二)《顺时针》与《森林法》中的设计理念
克里斯蒂娜·卢卡斯名为“顺时针”的作品(图4)是由360 个时钟组成的机械装置空间,以360 度形塑了地球的圆弧。每一个时钟都比前一个快4 分钟,而360 个“4 分钟”则形成了24 小时。于是,全世界的时间在这个场域中被同步感知,也寓意着现代性在全世界的流动。纯色的背景、简洁的装置却包含了深厚的隐喻,加上与背景融为一体的极强的形式感,使这件作品有着极强的辨识度。央视大楼的设计与之有着相似之处,同是简洁的设计,也因为别样的形式感被群众熟知。同样,苹果公司的系列手机、平板电脑、手表等产品就是简洁化设计,是“出其不意”的形式设计的代名词。“我们都应该记得,当年当诺基亚沉醉于Symbian 系统和其物理按键的美好的时候,苹果iPhone的液晶屏和全触控型的新操作逻辑,将个人电脑的操作概念引入手机,用即时的触控指令代替多次的物理按键操作而解放了人的双手,为用户带来了一种意料之外的轻松和便捷的使用体验。”[1]208
图3 弗朗西斯·埃利斯 实践悖论Ⅰ创造有时会导致虚无
图4 克里斯蒂娜·卢卡斯 顺时针
图5 乌苏拉·比尔曼,保罗·塔瓦雷斯 森林法
今年8 月被称为“世界之肺”的亚马逊雨林燃起了大火。这场大火烧了三周,当地政府才在世界舆论的压力下采取灭火措施,结果这场大火将亚马逊雨林烧掉了近五分之一,给全球生态带来了无法挽回的后果。乌苏拉·比尔曼和保罗·塔瓦雷斯两位艺术家关注亚马逊雨林生态问题,他们在第十二届双年展上的视频装置《森林法》(图5)就取材于在厄瓜多尔亚马逊丛林石油与矿产开采地带展开的一次实地研究。这是一个反映当地原住民为了尊重自然,也为捍卫自己的生存之地,与当地政府进行抗争,并且最终赢得诉讼的作品。美国建筑学家克里斯·亚伯提出:“在人和自然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中,文化多样性对进化的重要性,不亚于生物多样性对进化的重要性。因此,生态发展政策明白地拒绝了:发展必须以西方工业化模式的假设,或发展必须集中于城市中心,或不加限制的城市化是一个发展的自然结果……生态发展强调人民自身发明和产生新的资源和技术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吸收资源和技术的能力,使之产生社会收益,设法对经济有所控制,同时发展出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3]绿色设计和可持续设计就与这个作品传达的理念不谋而合,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的升级,这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国内现在对可降解的餐具、服装、家具等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都是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理念的体现。
三、结语
随着艺术和设计的蓬勃发展、媒介共通,新媒体艺术家与设计师之间互相借鉴,从彼此的创作中提取新的观念,不仅可以对新媒体艺术的推广产生助力,也能够增加设计理念的延展性,扩大设计理念的来源。另外,设计观念可以促进新媒体艺术的多元化,为新媒体艺术加入一些新鲜的元素,这样就在新媒体艺术和设计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碰撞出更多的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