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哪个孩子想做坏孩子

2019-03-15王德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期待家庭教育

王德明

〔关键词〕家庭教育;期待;偏见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1-0078-02

期中考试中,有位学生因作弊被发现,可能受到处分而痛哭不已。办公室的老师们也对此议论纷纷。其中一位教师的观点虽然我不敢完全认同,但也颇有感触,认为有一定道理。他说,如果学生连作弊的念头都没有了,要么就是非常优秀,要么就是不可救药了。记得曾经阅读朋友的微信公众号发送的美文,非常欣赏文章“没有哪个孩子想做坏孩子”的观点,感慨万千。文章通过著名英国女作家伊迪丝·内斯比特的小说《想做好孩子》切入,引用故事里的孩子成立“好孩子”协会,想为大家做好事,实际却做了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趣事,例如:想捞起落入水中的牛奶瓶,却反而被鳄鱼(其实是罐头)咬了脚的故事,等等。但这些糗事无法抹杀他们想做好孩子的愿望。残酷的现实与良好愿望的巨大反差,更加突出了他们想成为好孩子的决心。这对于以结果论英雄的家长和教师应该有很大的启示。这里,我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没有哪个孩子想做坏孩子,以及得到家长和教师信任有多么重要。

小时候,父亲相信棍棒在教育中的力量。在暴力的教育之下,我对父亲总是充满恐惧,尤其在犯错误“惹祸”或者考试成绩惨不忍睹的时候,恨不得离家出走。父亲对我的学习成绩貌似要求不高,不管试卷难度如何,只要语文、数学两门都超过80分就算过关,否则就是棍棒相加。上学的时候虽然知道考试成绩不好回家日子难过,但总是挡不住贪玩的诱惑,直到大祸临头才追悔莫及。

记得一年暑假前的期末考试,我的语文成绩超过了80分,但数学只考了58分,这让我恐惧万分,我似乎已经感觉到棍棒在向我飞来。仔细看看成绩报告单,突然发现那次数学老师没有用红笔标注不及格的成绩,恰好“5”写得非常圆润,我灵机一动,用笔勾连了一点,于是惊艳的“88”分在我“轻描淡写”之中就完成了。回家后父亲对我学期中获得的“还不错”成绩非常满意,我也在忐忑、羞愧、庆幸等诸多复杂的心理之中度过了暑假。同时我也暗暗地下决心,下学期决不能再这样过,必须好好学,靠自己的真本领做出好成绩。该来的还是来了,开学的时候,我篡改成绩单的恶行还是被班主任发现了,接下来就是找家长,我吓坏了。成绩考得很差的过错已经够严重了,这次再加上撒谎,罪加一等。那天父亲回家很晚,班主任陈老师找他谈了很久,父亲可能也懂得了是自己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总之,父亲从学校回来后还是放过了惊恐不安的我,只是告诉我成绩在班级垫底,以后不许撒谎。回到学校后,班主任很快就抽出时间找我谈话。她没有因为我成绩造假看不起我,告訴我成绩不是“偷来”的,而是用实力考出来的。在她看来,我的成绩造假不只是恐惧于家长的棍棒教育,还在于我不想做一个坏孩子,因为我本来就不是一个坏孩子,我也向往成为一名优等生。陈老师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要成为一个好人”也成为我这辈子的做人标准。

试问有些孩子为什么会吹牛?有些孩子为什么会撒谎?我们可能会用“童言无忌”一言蔽之,可能还会不负责任地说是天生的。我想,吹牛与撒谎都不是人类固有的本领,也是在实践中所得,大多数是环境所然,是被逼的;也有一部分是耳濡目染,在大人们的“言传身教”之下潜移默化所得。如果我们把信任还给撒谎初学者,我们应该可以将孩子的吹牛和撒谎理解为对自己现实的不满,是在通过吹牛和撒谎等方式编织自己的理想,甚至设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这就充分证明他们真的不想做坏孩子。

如果当时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将数学的58分改成88分,我也可以诚实地告诉大家,除了58分会带来皮肉之苦之外,我对88分的成绩也非常向往。那次篡改成绩事实上成为我人生发展中的一个坎,如果班主任添油加醋,将偷改分数的严重性抬高到十恶不赦,回家后我仍然遭到痛打,那么遭受皮肉之苦的我只会“痛定思痛”,在“吃一堑,长一智”之中多想想自己造假失败的原因,以及怎么将分数造假做得更逼真些,又或者在开学前怎么用涂改液再把分数改回来,或者找别人再做一份成绩报告单,等等。这时,我的聪明才智都将放在造假和圆谎上,我可能会在造假和圆谎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但遗憾的是,我的学业却荒废了。非常庆幸,我遇见了当时非常精通儿童心理的班主任陈老师,一句好孩子把我从“坏孩子”的边缘拉了回来。感谢对班主任纳谏如流接受劝告的父亲,正是那次一次棍棒相加的节约让我顿悟了自己偷改成绩的荒唐,从而避免了在撒谎和圆谎之中越陷越深。家长和老师的信任成为我成长的动力,我的错误在于成绩造假,父亲家庭教育的不足在于过于迷信棍棒教育,但陈老师用信任解决了我们父子俩的不足和缺陷,同时还在我们之间搭建了充满信任的绿色沟通通道。

这个经历让我懂得:我们每个人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断成长,不断完善。同时,我们还需要深信不疑:每个孩子都想做好孩子,我们要用自己的信任去成就孩子们做好孩子的愿望。我也希望所有的家长和教师都愿意用这种信任去成就每一个好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记得在得到家长和班主任的谅解和鼓舞后,我真的从不愿学习、改分数的“坏孩子”的心理中走了出来。一心想做好孩子的我并没有让家长失望,也没有让班主任失望,更没有让自己失望,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在新学期的期中考试就获得了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并一路高歌,最终考进自己满意的高等学府。参加工作以后,我仍然表里如一,相信努力不会白费,一切靠实力说话。班主任陈老师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想做好孩子,我也想说大多数人都想成为好人,从小立志做“坏人”的微乎其微。

现在,我是一名工作近三十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十六年的“资深”老教师了,在教育教学生涯中也经历过多种多样的学生,甚至有的学生因为对我班级管理措施不满意,还造假举报过我(共两次)。但是,作为教师,我必须相信我的学生都想成为好孩子,这是我施教的基础,否则我采取的一系列教育教学高难度的“技术动作”就无法正常开展。

我想对我的同行们说:在你的班级里,有着来自不同家庭和不同教养的学生,他们百人百性,个性万千,有的天分极高,聪慧过人;有的大器晚成,大智若愚;有的踏实乖巧,活泼开朗;有的浮躁顽劣;脾气暴躁……气质性格各有千秋,脾气禀赋不尽相同。如果运气不好的话,有时还会有几个“坏孩子”“熊孩子”,不好好听课,不完成作业,迟到早退,甚至各种恶作剧……但我们必须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想做好孩子,即便他们目前还没有成为好孩子。我们必须给违背常规的孩子们“奇葩”的行为找到一个貌似“合理”的解释,如当一个孩子表现出焦虑,其实是他想做好某件事而没有做到;当一个孩子表现出愤怒,其实是他的权益受到了侵犯而无力应对的反应;当他向父母表达愤怒,可能是父母忽视了他,他其实是在说,我需要被关注;当他向老师表达愤怒,可能是老师误解了他,他其实是在说,我需要被尊重。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想做坏孩子。当一个孩子信誓旦旦地许下目标,却没有实现;当一个孩子认认真真地制定计划,却没有完成;当一个孩子答应了某件事,却没有做到,我仍相信这样的孩子想做好孩子,只是他暂时没有做到,或者说暂时做不到。我们要做的,就是等待。每个孩子在心底里都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肯定,都希望赢得同学的友谊。只是由于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教育经历的不同,有的孩子还没有学会怎样去做一个好孩子。有些孩子不会交往,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就可能采取一些不合适的方法表现自己。那些公认的“调皮鬼”“坏孩子”,就是通过恶作剧、做坏事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其实在那背后藏着的是一颗渴望关注的心。只有这样想,我们才会感到与“惹事”的孩子有沟通的必要,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用信任和期待去打动那颗曾经饱受偏见但仍然坚定想做好孩子的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苏州,215001)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期待家庭教育
让关爱成为缺爱孩子的期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