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的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创新模式研究
2019-03-15马琦陈志轩
马琦 陈志轩
摘要:我国明确提出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把精准扶贫作为工作目标。如何精准扶贫?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带来机遇,而目前尚未有将该技术应用于扶贫的系统方法。电商扶贫已被纳入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体系,而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还面临诸多问题。贵州省黔西县应对这些问题,抓住广州市花都区对口帮扶的契机,利用大数据技术,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基于农村电商发展特色产业,最终精准到户,打造系统的扶贫模式。对其他地区扶贫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对口帮扶;黔西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的方式和抓手,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指南,并在2015 年正式将“电商扶贫”作为精准扶贫工程十大措施之一纳入国家主流的扶贫政策体系。相对于以往粗放式扶贫而言,精准扶贫意味着要针对不同贫困地区、不同贫困区域和不同的贫困户,在帮扶脱贫过程中,要求精准到具体贫困户或贫困个体,在治贫方式上要做到精准化。因此,急需在实践中寻找科学有效的技术和方法。近年来,大数据技术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正在革新政府管理社会实务的工作方法。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在识别、帮扶和管理贫困人群中,有助于实现真正意义的精准扶贫。而特色产业、产品的选择和电子商务的运营和管理,也都需要大数据的指引。虽然国内学界已经根据实践研究提出“沙集模式”“陇南模式”等多个扶贫模式,但是目前针对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扶贫工作效率的方法体系尚没有建立。并且现有研究多从脱贫路径的角度入手,从整体构建地区脱贫体系的研究还很少。因此,将大数据技术和农村电商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创新扶贫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贵州省贫困人口数位居全国第一,扶贫任务艰巨。2014 年贵州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 年)》。《意见》明确从多方面发力,推动大数据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纲要》提出以三个阶段推动大数据产业稳步快速发展,到 2020年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这为贵州省实现大数据赋能、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自 2016 年开始,广州市结对帮扶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数第一的毕节市,通过亲身参与这一扶贫工作,研究毕节市黔西县在实现脱贫致富中的工作思路,发现其在大数据技术应用、农村电商为抓手的精准扶贫和地区间对口帮扶方面都具有特色,又因为其脱贫效果显著,以黔西县扶贫工作为原型,系统构建黔西模式,对其他地区推动大数据指引下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1.以农村电商为抓手开展精准扶贫的适用性和必要性
电商扶贫是指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电子商务中间业务,帮扶贫困地区或贫困户的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或模式,让贫困地区或贫困家庭从电子商务业务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中而获得最大收益,最终达到扶贫脱贫目的。发展农村电商能很好地解决农产品外销、农产品品牌溢价、农村人口就业等诸多问题。
1.1具备发展农村电商的基本市场条件
2017 年中国农村地区网络零售额 12448.8 亿元,同比增长 39.1%,而全国 832 个国家级贫困县实现网络零售额 1207.9 亿元,同比增长 52.1,高出农村增速 13%。农村网民占比 27%,规模達 2.09 亿元。农村网店数量达 985.6 万家,同比增长 20.7%,带动就业人数超过 2800 万人。一系列数字说明农村电商已具备相当规模,并且发展迅速。另一方面 2017 年我国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585家,占全国各类大宗电子交易市场总数29.7%,显示出电商平台对农产品交易的巨大推动作用。综之,农村电商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发展农村电商是一条可行之路。
1.2扩宽产业扶贫销路
产品滞销是一直是困扰农村种植业、畜牧业以及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丰产不丰收阻碍了产业的规模发展。其一是农户不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变化,按需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其二是农户难以接触到现代市场信息传播和销售渠道,无法把产品信息及时发布并销售。其三是农户不具备大型运输设备,及时运输产品。而电商平台能很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电商服务企业又能很好地实现产地到销地的直接配送,很好地拓宽了产业扶贫的销路。
1.3提高农产品定价能力
农户缺乏品牌营销意识和能力,农产品品牌溢价能力差,是阻碍农户和农业增收的重要问题。通过电商平台的产销嫁接,以及电商服务企业的助力,使农户有可能接触和使用到现代营销工具,借助外脑和自身学习增加品牌意识和管理能力,打造具备地区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此外,大型企业通过电商平台进入农村,可以实现订制生产、规模生产等产业经济效益,提升产品价值。
1.4调动贫困农户积极性
开展农村电商对农户的积极性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传统产业扶贫项目失败的原因,就是没有给产业扶贫的农产品找到销路,农户由于没有收益便失去积极性。电子商务帮助农户增收,提高农户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电商的溢出效应,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吸纳更多用务工人员。对于提升就业、创业机会,吸引青年返乡,振兴乡村有很好的拉动作用,从而促进扶贫工作的良性循环。
2.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工作的困境
农村发展电商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对于精准扶贫和振兴乡村经济意义重大, 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困难重重。
2.1农村基础设施滞后
虽然各地区近年都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相较于大城市,贫困农村尤其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电商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农村的网络宽带覆盖面窄、宽带下乡速度慢等网络供给不足问题。其次,农村公路网络需要完善。只有健全村级道路设施,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和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其三,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很难在乡村普及。区域信息化程度低,现代物流设备匮乏,物流平台运营水平低,导致物流成本高、生鲜农产品无法及时运送等问题。
2.2电商人才匮乏
发展农村电商需要大量从事技术服务和电商运营的人才。农村本地受教育程度中等以上的青年大多在外务工,部分村镇甚至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守。而当地居民也普遍存在着电商意识不足,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的思想问题。电商人才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落后地区本身对于这些人才的吸纳力不强。这都造成了目前发展农村电商最稀缺的资源是人力资源。无论对于现有人员培训还是外来人才引进,都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2.3产品和品牌管理缺乏
提升农产品的销量和价值,必须从品控和品牌两方面入手。而传统农产品都是以户为单位生产,标准化程度低。加之农产品本身生产周期长,产品品质控制难度大。电商平台本身缺乏必要的售中体验,导致消费者收到商品后存在较大的感知价值偏差,产品销售受限。
农户又缺乏必要的数据分析能力,无法洞察消费环境和产品竞争环境,产品同质化程度高。电商平台本身价格透明度高,同质化的产品只能陷入价格战。农产品急需品牌的建立和提升,而人才缺乏和意识淡薄又制约了产品升级、品牌初创和发展。
2.4电商扶贫融资渠道不畅
精准扶贫作为各级政府的中心工作,政府在扶贫方面设立了专项资金。虽然政府给贫困人员各类资金扶持,但是针对电商扶贫这一领域的资金扶持不明确,阻碍了农村电商的开展。此外,电商扶贫作为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多领域、多部门的合作,“最根本的就是大量项目所需的启动资金和后续资金,资金链一旦断裂,不仅项目会被搁置,投入的资金也将不复回流”。
3.大数据背景下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的黔西模式
隶属于贵州省毕节市的黔西县,曾是贵州省65个贫困县之一。2014年,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5万户138254人。在贵州省布局国家大数据中心的背景下、联合广州市花都区政府和各界对口帮扶的力量,通过发展农村电商,走出了一套精准扶贫的新模式。实地调查了他们的工作做法,创建了具有黔西特色的扶贫、治贫模式,简称黔西模式。这一模式区别于其他模式的创新点在于大数据工具的应用、地区间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帮扶联动、电商作为工作抓手与其他特色产业的结合以及系统地构建了地区扶贫模式,如图1所示。
<F:\学苑\2019\1\p184.jpg>
图1 大数据背景下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的黔西模式图
3.1大数据工具应用
2016 年,在贵州省委大数据、大扶贫和毕节市委“大党建”统领大扶贫、大发展等重大战略理念下,黔西县创新工作机制,围绕大数据电商工作,创新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县级大数据产业发展中心,统筹开展全县电子商务与大数据各项工作,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扶贫、治贫工作中。大数据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精准治贫对象、导航产业扶贫方向和支撑电商运营三个领域。第一,精准扶贫要求在识别、帮扶和管理贫困户方面精确。这就要建立一套数据分析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全县居民生活资料大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建模分析贫困户的典型特征,结合国家对于贫困户标准的界定,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并进一步对扶贫对象进行特征聚类,根据他们致贫原因制定因类而异、因人不同的帮扶政策。通过数据库动态管理贫困户档案,避免了由于信息滞后和不对称导致的真正的贫困户进不了、致富的贫困户难“脱贫”。第二,农村电商只是平台,但特色产业才是平台上的主角。如何选择特色产业,以往只是通过分析“我有什么”就发展什么,特色产业是否特色,在区域和全国市场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发展的方向又应当如何选择。通过合作产业和行业大数据发展中心,为黔西县选择重点发展产业,并通过分析全产业发展趋势,为黔西县发展特色产业选品布局。第三,电商运营不同于实体经营,经营状况都需要数据支撑。因此数据思维和分析能力对于平台运营和店铺经营尤为重要。黔西县大数据中心不仅由专人负责分析监测地区合作搭建的农产品电商平台的运行情况,还通过组织多场培训的方式,向电商企业和个人推广数据分析技术。大数据技术落地黔西,为振兴地区经济赋能。
3.2特色产业选择与品牌打造
在行业数据分析基础上,根据黔西自身资源,确立了以打造绿色农产品和旅游业为振兴县域经济的支点。依托大数据中心和电子商务协会、分会,对全县农特产品进行全面梳理,指导帮助微小企业取得农特产品认证,并对其产品进行指导包装,增加产品附加值。截至2017年,获得 QS 认证、无公害认证的企业 69家、产品127种。通过电商协会以及合伙人以“电商+基地+农户”的模式,与50余家生态种养殖示范基地合作,利用“智慧水西”网络平台,将各地收集提供的农特产品进行整合、梳理、分类、发布,提升全县农特产品对外影响力,为黔货出山奠定坚实基础。其中引导农业企业以直供模式在黔西县观音洞镇、素朴等乡镇种植四季青头菜15000亩,直接或間接带动贫困户劳动就业300余人,为产业扶贫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在特色旅游产品的打造方面,围绕境内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织金洞和 5A 级旅游景区百里杜鹃森林公园,融入新媒体平台,联合多地旅游局和旅游企业规划和打造“杜鹃花都”的旅游名片。
3.3创建党建电商合伙人制,发展电商服务业
黔西县成立电子商务协会,覆盖全县29个乡镇(街道)电商协会分会、2家大型电商企业,有效推动电商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依托习近平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 34 次会议强调,大力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体系,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和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在协会党支部、党小组的统筹领导下,创新建立党建电商合伙人制,充分吸纳“产品供应者”激发内生动力、“渠道经纪人”连接供需桥梁、“平台经营商”搭建销售平台。“三类”人员合伙,整合全县农特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精英于一体复合发展,共推为全县电商发展做出了成功探索。黔西县党建电商合伙人制成功获得省委、市委改革办刊载推广,入选贵州省2017年全面深化改革优秀案例。截至2017年底,成功与100余家产品供应者、300余家渠道经纪人、30余家平台经营商合伙,为全县电子商务发展催生了动力。成功与广东、北京等地达成对接,一批优质农特产品已进入广东、北京、重庆、上海、云南等市场。与县内外5家大型购物超市、3家大型农批市场、6家政府机关食堂、10 余家高校食堂等达成产销对接机制。依托云南河口——越南贸易区农商互联科技有限公司8000万斤蔬菜外销协议订单,在各乡镇种植南瓜总量达1000余亩。
发展电商服务业,培育美工、摄影、运营、营销、客服等电商服务商,形成电商服务链。打造集聚度高的微商产业园区。围绕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要求,统筹规划和建设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园、创业园、跨境电商园区、孵化基地、创客工场等,吸引电子商务企业及相关服务企业入驻,完善生产、加工、消费、物流、冷链、展示等设施,强化要素集聚和资源整合,为场主体提供全方位电商软硬件服务。
2016 年,实现电商交易额突破 4 亿元,2017 年,实现电商交易额突破 6 亿元,2018年第一季度,实现电商网络零售额达 8000 万元,间接带动全县 300 户 1000 余人走向富裕,户均创收 2 万余元。
3.4人才培养与引进
强化人才培训引领,激活内生动力。在县大数据中心的引领下,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和电商微信群积极开展线上培训。同时利用党员活动阵地、微商产业园培训基地,主动与团县委、妇联、残联等携手,大力开展线下培训。对农民工、残疾人、妇女、乡镇(街道)领导、干部等群体普及电商知识,提升“涉商”人员素质,激活全县电商发展内生动力,引领电商又好又快发展,助力全县脱贫攻坚进程。2017年,共举办或参与县域内外电商培训60余场次,受训人数达4500人次,涉及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创业青年、返乡农民工、残疾人、妇女、乡镇(街道)干部等群体。其中:残疾人、贫困户达 1348 人次。通过培训引领,辐射带动就业1300余人,辅助自主创业 21 家。其中:残疾人创业 3 家、农村妇女创业 3 家、青年创业 5 家、大学生创业 10 家。同时筹划建立多个电商和产业创业园,以优厚的政策吸引外来人才来黔就业、创业。
3.5配套基础设施创立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黔西县筹集资金 40 余亿元加快地区内公路、网络等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电商运营环境。其中,黔西县政府成功获得贵州省扶贫产业资金2.3亿元,用于建设黔西县电商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并根据黔西境内有黔织、黔大、黔清、白黔、黔贵、黔息、黔金等高速公路及成贵快速铁路交通区位优势,加快建设黔西物流园。
3.6拓宽电商融资
资金是阻碍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黔西政府出台资金扶持政策,搭建金融服务平台,服务本地电商企业及农户的资金需求,让外来项目可以快速地找到好项目,企业能快速解决资金需求。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将电商企业和农户的信息进行集中处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创新信用模式,并扩大贷款抵质押担保物范围。比如农民土地、宅基地、农舍房屋等不动产也可以作为担保,通过线上和线下融合的金融模式,实现金融机构将金融产品紧密嵌入到农户生产生活的各类场景中,使其在既有的消费体验中无缝对接金融服务,解决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3.7加强区域和各类组织间合作
联合多方力量,共同振兴区域经济,无疑会起到巨大杠杆作用。黔西县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积极形成扶贫协作战略合作关系,在花都区建设“贵州(广州)绿色优质农产品分销中心” 项目。中心与广州嘉利集团、华南闲杂市场、江南市场等企业和市场联合组成“同心黔行”产销扶贫联盟,全面推行“以产销对接谋发展、携手前行助脱贫”。目前,结盟企业达60家,确认了四个目标:每年采购黔西农特产品不低于1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每年不低于500个,建设产品基地或初加工工厂不低于5个1000 亩以上,筹集用于贫困户基地建设扶贫专项资金不低于100万元。分销中心占地2300平方米,设有分拣包装、冷链仓储、物流配送、销售试吃、陈列展示等区域板块。在合作期间每年将固定采购毕节黔西绿色优质农产品不低于1.2亿元。以市场数据引导贫困地区精准生产,打造上联生产、中联平台、下联市场的稳定关系,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助力脱贫攻坚。除了项目的对接,花都区政府和各部门还在电商培训、人才交流和输送、地校合作、投资融资等各个方面为黔西县输血、造血。
此外,黔西县抓住国内电商巨头企业布局农村电商的契机,与大数据中心的常规工作相结合,与京东、阿里巴巴等产品销售者平台型合伙人联手推动区域电商的发展。在人才培训和咨询领域,更是和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智能商务研究中心、淘宝大学等高校和培训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截至2017年,全县共减少贫困人口30018户123847人,出列贫困村163个,15个贫困乡镇实现减贫摘帽,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5.58%下降到2017年的1.62%。2018年,黔西县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成为毕节市第一个脱贫出列县。
4.黔西模式的啟示
黔西模式立足于大数据技术的指引,以发展农村电商为抓手,创新地区脱贫系统化运行,产生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
精准扶贫无疑是对扶贫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精准如何实现,必须要有新的工具和工作思路。大数据技术无疑是解决精准问题的有力工具。将大数据技术有机融入工作过程中,提高扶贫工作效率,放大扶贫工作效果。这是黔西模式的重要特色之一。
农村电商扶贫让贫困农户通过直接参与、产业参与以及分享溢出效应等方式激励和调动农户。最重要的是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冲突交通壁垒和市场壁垒,和其他地区具有同等机会面对市场。对于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和打造品牌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农村电商是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
扶贫工作不能有什么扶什么,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必须要有系统的工作思路,才能明确目标发挥合力。黔西模式以政府主导,联合社会多方力量为投入主体;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培训和引进人才、拓宽融资渠道以及制定政策扶持等方式营造环境;以大数据支撑下
基于电子商务的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为路径;最终精准到户打造了系统的扶贫模式。这对于地方政府明确自身定位和工作职能具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张才明.互联网时代我国农村减贫扶贫新思路.“沙集模式”的启示[J].信息化建设,2011(02):6-9.
[2]脱贫攻坚的“陇南模式”—央视《新闻联播》报道陇南乡村旅游的背后困[N].陇南日报,2016-08-16.
[3]“互 联 网 + ”精 准 扶 贫 的 “ 陇 南 模 式 ”[EB/OL].http://www.gs.xinhuanet. com/dfwq/longnan/2016-O5/03/c 1118792622. htm.
[4]陈晓琴,王钊.“互联网 +”背景下农村电商扶贫实施路径探讨[J].理论导刊,2017(05):94-96.
[5]朱家瑞,起建凌.农村电商扶贫模式构建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5(01):22-27.
[6]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中国反贫困发展报告[M].武汉大学,2016.
[7]魏延安.农村电商一互联网+三农案例与模式[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8]电 子 商 务 研 究 中 心 发 布 《 2017 年 度 农 村 电 商 发 展 报 告 》.http://www.100ec.cn/zt/17ncds/.
[9]王文艳,余茂辉.电商扶贫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2016(11):160-162.
[10]李秋斌.“互联网+”下农村电子商务扶贫模式的案例研究及对策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3):179-188.
作者简介:
马琦(1982- ),河南开封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主任,讲师,硕士;
陈志轩(1962- ),江苏丹阳人,硕士,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智能商务研究所所长,管理学院电子商务系主任,副教授,笔者曾多次参加广州市政府和电商协会对口毕节地区的电商扶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