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英译及其对英语世界的影响
2019-03-15庄婷
庄婷
摘要:庄周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的《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的影响。而《庄子》的英译版本也越来越多,如今其英译版本全译、选译已达二十余种,这些译介对英语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英译;影响
庄子(公元前369一公元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地(今河南商丘)人。他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庄子并称为“老庄”。The Zhuangzi,a text from the 3rd century BCE,derives its name from its purported author Zhuang Zhou 莊周who early historical sources say flourished between about 350 and 300 BCE.”[1]《庄子》被奉为道家的经典之作,大致可以概括为“人道为本”,“万物齐一”,“自然无为”和“逍遥而游”四个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目前中外的全译本、选译本已达二十余种。此文将列举《庄子》的各种英译版本,总结概括别人对英译本的研究,讨论并分析各英译本对英语世界产生的影响,希冀对其他学者的研究有所帮助,并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典籍翻译,投身于典籍翻译事业之中。
一、《庄子》的英译及其研究
(一)《庄子》的英译版本
1.国外英译
西方人对《庄子》最初的接受,是因其所负载的哲学、宗教、伦理等思想。1881-1910年间“英国的传教士们掀起了《庄子》英译的第一个高潮,希望通过译本来观察中国的文明程度和中国人的道德观念。”[6]于是1881年,英国汉学家巴尔福第一个将《庄子》译成英文,命名为《南华真经:道家哲学家庄子的著作》。但是,巴尔福的汉语水平有限,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够深入,所以译文中的错译很多。
1889年,翟理斯出版了《庄子:神秘家、道德家、社会改革者》。他的译文更注重文学形式,在译文的行文中间夹入了不少议论。
1891年,理雅各发表了《庄子》。理雅各在汉学界有极高的威望,且他素来追求“忠实、准确”,所以这部译本成为权威译本。
1906-1963年间,翟理斯之子翟林奈、韦利、修中诚、华裔学者陈荣捷和分别翻译并出版了《庄子》部分篇章的内容。
1963年,韦尔在纽约出版了《庄子故事集》,这是20世纪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https://mini.eastday.com/a/njump.html?id=n181212191218396&qid=03123
1968年,华生正式推出完整的英译本《〈庄子〉全译》。华兹生的译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后英语世界学者研究《莊子》时经常引用和参看这一译本。”[7]
1971-2009年间,《庄子》的译本大量出现。这时,社会动荡加剧,人们开始焦虑,质疑文明的进步,而庄子“无为而为”、“回归自然”的思想迎合了西方人的内心需求。
1974年,冯家福和他的妻子简·英格利希合译并出版了《庄子内篇》。
1981年,英国汉学家葛瑞汉出版了《庄子》选译本。葛瑞汉姆“把《庄子》中不同篇目的写作者作了区分,并对庄文中一些段落的错讹和增删一一作了说明,尤其他翻译时注重了《庄子》中语言哲学的内容。葛瑞汉姆的译本侧重思想性和考据性。”[6]。
1994年,美国汉学家梅维恒出版了《逍遥于道:庄子的早期道家寓言故事》,1998年重版。“the importance of the Zhuangzi,…,can be measured in its unique qualities of creativity and fictionality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metaphor,allegory,fable.”[2]。
1996-2009年,英国学者帕尔玛、美国学者施耐沃夫博士、美国学者伊凡豪和诺藤、美国任博克教授也分别出版了《庄子》的全部或部分译本。
2.国内英译
1933年,冯友兰在上海出版了《庄子内篇》的英译。译本1964年在纽约出版,1989年由外语出版社在北京重印。该译本不但译出了内篇的所有内容,还译出了郭象注的部分内容。随后1942年,林语堂在《中国与印度的智慧》中,以韵文形式发表了《庄子,神秘主义者和幽默家》。
1997年,汪榕培、任秀桦两位国内学者出版了《庄子》全译本。
2008年,由管晓霞、王滢英译的《庄子语录(汉英双语版)》在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
2010年,商戈令所著《庄子(英文版)/发现世界》在上海出版。作者在庄子原著本身的体系上面,进行了符合现代人和国外读者思维方式的整编,使之更加系统化。
(二)《庄子》的英译研究
1.总括性介绍
本文对《庄子》英译本的总体性介绍、整体论研究、描写性研究和评述等划入此类。
黄中习以整体论的观点考察了典籍英译的标准,并以《庄子》为个案研究,选取理雅各、汪榕培、葛瑞汉和莫顿的译本证明译者整体翻译标准在忠实性(信)、可读性(顺)、和创造性(创)三元要素上的中心取向。
刘妍运用萨义德的旅行理论,指出翻译是作为旅行主体的译者携带译本中的文化因素和语言特色去往他乡的旅行。
陈建中认为“《庄子》其书可视为一个大卮言,浑然一体,圆转回环,如大蛇首尾相啮。”[8]。《庄子》的主题乃作者呼唤道体回归,只有抓住这一主题才能忠实原文。
2.《庄子》作者研究
包兆会在他的论文中提到汉学家葛瑞汉姆1986年写了一篇考据性很强的《庄子多大程度上写了〈庄子〉》。在文章中,作者认为内七篇是庄子写的,但同时认为不是所有章节都是庄子所写。
刘妍研究梅维恒的《庄子》英译,认为梅维恒把庄子当作文学家,觉得庄子的思想不是孤立地发展的,他融入了整个世界之中。此外,他还发现庄子故事中有古伊朗的元素。
3.翻译比较
此翻译比较中,包含翻译策略和译文比较的论文。其中翻译策略共有三篇。
杨焱通过对比《逍遥游》中三个英译本的异同,分析采用的不同翻译方法,指出典籍汉英翻译应重视场景还原、运动事件再词汇化、融合译法、弥补文化空缺等策略。[9]
林语堂的译文充分突出了中国的文化色彩,高巍“认为,在英译《庄子》中,‘林语堂恰当地运用了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的方法来处理英汉两个民族在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9]
王敏侧重文本类型与翻译理论的研究,按照布勒的“语言功能理论”,并鉴提出了他的翻译理论,证明《庄子》是“召唤功能”型文本,应采用交际性翻译。
黄丽娟从宏观(意识形态、诗学与赞助人)、微观(《庄子》三个译本)和跨学科的互动(语言、文学、文化)三个方面分析翻译策略的影响力量和表现。
4.语言文化视角
《庄子》英译的语言文化研究主要涉及互文指涉转换,互文策略,文化用心,视域融合和词句风格。
马向辉,宫玉萍以汪榕培和华兹生的《庄子》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对它们各自的互文策略及其文化用心进行探究比较。
裴汉云选取《庄子》内七篇为研究对象,借用阐释学派中的“偏见”和“视域融合”两个概念,对比研究不同年代译者林语堂和华兹生的译本,讨论影响译者的主要因素。
周风云根据阐释学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对理雅各、林语堂和汪榕培的《庄子》英译从词汇和句子层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包兆会认为,《庄子》的口语化言说有自身的历史沿袭在里面。
二、《庄子》英译在英语世界的影响
(一)《庄子》英译影响在英国
《庄子》在英语传播的时间较早。自巴尔福第一个英译《庄子》后,至梅维恒有好几位英国人英译了《庄子》。这里以巴尔福英译本对翟理斯和理雅各的影响,以及翟理斯的英译本对王尔德的影响为例说明《庄子》英译对英国人的影响。
翟理斯看过巴尔福的译本后在《中国评论》上猛烈抨击了他的译本,指出巴尔福英译本中不仅有许多错译的地方还有不少漏译的部分。因此,他自己开始着手英译《庄子》。
理雅各是英国传教士,他从巴尔福的译本中提取出许多有益的成分,并常把他的译本拿来作为参考,最终使该译本成为《庄子》英译的权威译本。
19世纪末,王尔德读完翟理斯的《庄子》英译本后与庄子的批判精神有所共鸣,很快在英国《言论家》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位中国哲人》的文章。庄子的哲学思想、幽默风格和以寓言明事理的方法都给王尔德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庄子所有思想中,最打动王尔德的是“无为”的思想。他把庄子无为的观念引入文艺领域,时常直接宣扬无为的论调,比如:“无为,才是最难,最有才智的。”[10]王尔德其他作品中也有庄子思想的存在,如他的喜剧常强调是非、善恶、真假的相对性和可变性。在《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里,达林顿勋爵指出,把人们划分成好人和坏人并不合理;欧林纳太太性格塑造的非单一性,以及温德米尔先生和太太对她评价的前后变化,都表现了作家的观点。这正是庄子“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印证。
从王尔德擅于使用的幽默以及黑色幽默中也可看出庄子的幽默风格。庄子的幽默包含了对世态炎凉、功名利禄的揭露,幽默而不乏锋利,使人在大笑中巍然领悟到真谛,同时又颇具怪异和荒诞效果。王尔德的作品中也体现了这一点,如青年人戏弄坎特维尔的鬼魂,莎乐美手捧先知约翰的头颅亲吻他带血的嘴唇。《庄子》以寓言明事理的方法也给王尔德留下深刻印象。王尔德常通过寓言、神话和象征情境表达主题,而《格雷的画像》就是一则表现唯美主题的寓言。
(二)《庄子》英译影响在美国
20世纪中期,战争的爆发使得西方机器文明的崩溃,西方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开始向东方寻求解决之道。追求和谐、宣扬“无为”的《庄子》顺势成为其寻求自救的“良药”。《庄子》在美国传播相对较晚,但是发展很迅速,美国渐渐成为《庄子》英译及研究的中心。美国很多译者都英译了《庄子》,更有大量庄子研究论文发表。此处以尤金·奥尼尔为例分析《庄子》英译对美国人的影响。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著名剧作家,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读过理雅各的《庄子》英译本,对其影响很大,并把许多庄子的思想引入自己的作品之中。
他著名的悲剧《奇异的插曲》和《榆树下的欲望》中正体现着庄子的“无欲”思想。两位女主人公之所以不幸是由于她们过度的欲望,倘若她们能够节制自己的欲望,便可以避免不幸的命运。这正符合了庄子的“无欲”思想。
奥尼尔后期的自传性作品《长日入夜行》也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Perhaps the most fundamental of the numerous themes that are dealt with the Zhuangzi is the question of how to live a good life,including how to face the inexorability of death.”[4]這部作品中渗透着庄子齐物论、逍遥观和宿命论等观念和是非、爱恨、生死这些传统中的二元对立概念。
《长日入夜行》中的四位主人公不停地讨论、指责、悔恨,有意、无意地循环往复地寻找家庭悲剧的罪魁祸首。“在齐物论的影响下,奥尼尔笔下的是非争论总是走不出循环往复这个怪圈:每人都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受害者。”[11]
庄子的逍遥观体现在主人公埃德蒙对神秘宁静的求索,以及作品中无处不在的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無為的思想在《莊子》中所首重者即為主體在認知上對無為的體認,”[5]这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渴望很明显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庄子的宿命论以自然为生命归宿。蒂龙一家人面对着命运的悲剧采取的是听天由命、消极无为的态度,他们不愿正视现状,而是逆来顺受,这正是庄子思想的体现。
三、结论
庄子是一位伟大的道家先哲,虽然他物质生活贫困,但是精神生活却异常丰富。庄子的思想较为复杂:在政治上,他激烈而深刻地抨击统治阶级,赞同老子的“无为而治”,主张摈弃一切社会制度和文化知识;在生活态度上,他顺应自然,追求绝对的自由。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他所遗留下来的作品《庄子》,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化语言有很大影响。自巴尔福英译《庄子》以来,陆续有二十多位外国译者将其英译,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新的《庄子》英译本大量涌现,这对《庄子》在国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庄子汪洋恣肆的写作风格,清静无为的人生态度不仅对中国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英语世界国家的人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学者对庄子思想更加深入的探索,《庄子》对中国、英语世界国家的人,以及其他国家的人也将继续产生更多方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Shari Ruei-hua Epstein.Boundaries of the Dao[M].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August 2006.
[2]David Chai.Authorship,Editorship,and Commentatorship of the Zhuangzi—With an Illustration of the Qiwulun Chapter[M].Toronto:Toronto University,2006.
[3]Michael James Millner.Roaming Freely Inside the Cage:Social Concern in Zhuangzi and Early Chinese Thought[M].San Francisco: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0.5.
[4]John Trowbridge.Skepticism and Pluralism Ways of Living a Life of Awareness as Recommended by the Zhuangzi 莊子[M].HawaiI:University of HawaiI,August 2004.
[5]Luk,Kei Yeung.A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of Laozi and Zhuangzis Concepts of Dao and Wuwei[M].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August 2009.
[6]包兆會.英语世界庄学研究回顾与反思[J].文艺理论研究,2004 (1):77,78.
[7]徐来.英译《庄子》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8]陈建中.卮言日出,和以天倪[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 (11):42.
[9]文军,甘霞.国内《庄子》英译研究:回顾与前瞻[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 (3):36.
[10]汪培基译.英国作家论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5.
[11]秦丹丹.试析奥尼尔《长日入夜行》中的庄子思想.温州大学学报[J].2009 (3):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