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下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模式研究
2019-03-15王莉谢斌
王莉 谢斌
摘要:针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个问题,不仅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且也是大学生本身所关心的问题领域。作为大学生集体中的一员,深知这个阶段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塑造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大学生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对大学生这一集体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关键时间段。近年来,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地进步,人工智能这个新的时代的出现,给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定位带来一次广泛而又深远的改变,把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人工智能时代这一背景结合进行全面审视,正是本文的立意所在。
本文立足于研究人工智能时代下大学生核心素养与培养模式的融合发展为基本原则,在系统分析人工智能时代下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下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学生核心素养创新培养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人工智能;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模式
一、人工智能及其时代的到来
(一)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技术,它是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新科学。科学家尼尔逊,他在《人工智能》这篇文章中提到:人工智能是一门研究如何学习人工智能以及如何应用它的技术。他认为人工智能是以人类智慧为前提条件,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去建构出可以模拟人类活动的理论和方法。
人工智能也可以拆分开来理解,即"人工"和"智能"这两个词。"人工"比较好理解,就是人为生产,也就是通过人的智慧所能达到的范围内创造出来的高能技术。人类在使用智能机器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现事物运行规律,从而去发明加倍方便的工具,处理现实生活中呈现的困难。
(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伴随着人工智能在全世界的迅猛发展,21世纪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人工智能时代,随处可见的人工智能机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高校人才培养领域,人工智能的影响力也很大。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顺应这个时期发展的要求,各个领域的快速变化和发展以顺应时代前进的步伐,人工智能时代正悄然进行着。
二、人工智能時代大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最大动力。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素质尤为重要。一方面,人工智能要求大学生的核心素质与时俱进。随着人工智能的异军突起,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快,全方位人才的培养模式是高校培养模式的主流趋势。
另一方面,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也将推动人工智能时代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进步。大学生肩负着社会发展的重大责任,必须充分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获得国际领先水平,继而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其内容构建如图所示:
根据我国教育部课题组已经确立的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的基础上通过综合的分析,大学生在人工智能中应具备的核心素质从三个方面分为八大特质。综合表现是文化力,教育力,生态素质,终身学习素养,职业素质,创新实践素质,体质素质和心理健康素养,自我管理素养,科学研究精神素养。这八大核心素养贯彻了追求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力图使大学生成为社会发展的风向标。核心素养的定位是培养模式的探究的前提,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三、人工智能时代下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模式研究
(一)存在问题
1.教学理论与社会实践脱离,培养体系不完善
中国大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践分离的问题。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只注重理论知识培养观念依然根深蒂固,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够成熟,知识和能力并重的教学理念不能落实,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具体的培养模式建构不完善。在学校里主要是学习教材,缺乏实践,学习知识严重脱离社会。
2.课程内容更新缓慢,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目前我国高校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更新上,缺乏对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结果的实际效果和时代发展的实况进行调查,导致了在大学生走向社会时,发现所学知识完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甚至有些知识是已经被淘汰或被证实错误的内容。
3.师资数量质量严重不足,教育理念较为落后
高校的扩招,导致高等院校师资数量和质量都十分欠缺。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下滑,专业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和老化,实践能力差,大批量的高等人才培养任务对于教师来说力不从心,责任难以无法承担。教师也大多数是基于教材进行知识的传递,而随着知识和理念的更新,这些教材也只是一些“老知识”“旧理念”。这种现象影响着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人工智能时代的相适应。
(二)模式探究
1.培养目标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先行者,不但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知识,而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才培养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缺乏创新人才。其不仅影响到中国人民经济和世界科技竞争力,也影响到国家的长远发展。故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德才兼备,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2.培训体系
1)建立核心课程体系
学校应建立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标准和质量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核心素养系统,建立特色选修课程体系,建立核心素质与学科之间的联系。
2)加强学生自主发展的管理
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管理是学生适应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目标的基础。根据学生学校的多样性,我们将建立一个集体活动管理模式,自我发展,学生发展身心发展活动,从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化,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评价。
3)建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与心理辅导体系
通过专业人员为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通过和学生交流,提高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寻找自己的兴趣,潜力和未来的职业规划,提高学生的规划能力和发展目标。
4)优化选课系统
学校在以往的课程体验中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加强学生的理解,并详细介绍每门课程的方向和功能,课程安排,考试要求,每门课程的选择程序和要求以及教师指导计划,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课程规划,来完成学生的学习。
3.综合评价
大多数高校对学分制进行全面评估,以评估其经验教训,包括德育和知识教育的成果。但是,他们缺乏对评价合理性的研究,没有改进整体质量评价体系,并在评价中发挥促进发展的作用。因此,高等院校在制定教育的培养目标时,需要从多方面来考虑。首先,高校负有社会责任,需要培养大学生成为以发展科学技术和促进现代化为目标的高级专业人才。其次是高等教育承担着时代的责任,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大学生的各方面都是发展的核心任务,这是提高高等教育对社会价值贡献的基本要求。准确定位大学生核心素质培养目标,努力创新培养模式,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高校培育创新模式的必由之路。
四、结语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人更倾向于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也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因此,高校必须更加明确自己的定位。一方面,高校教育教学的目标和培养目标必须以培养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学生为对象。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内隐和潜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大学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伟.实践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 (9):123-127.
[2]唐毅谦,陈琳,王钟箐.构建分类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成都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0 (1):34-36.
[3]朱林生,顾永安,高新华,钱忆平.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基于校地互动的视角[J].中国大学教学,2010 (9):25-27.
[4]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 (6):7-11.
[5]陈雨露,施建军,夏建国.人才培养要因材施教[J].教育与职业,2011 (7):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