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名人墓志铭的文体差异

2019-03-15刘佳佳

北方文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墓志铭文化差异

刘佳佳

摘要:墓志銘作为逝者的生平简介,集实用性,文学性及文化时代性为一体,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中西方墓志铭的文体功能及文体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别。本文从文体学角度对当代中西方名人墓志铭的篇章结构和内容、语言风格和文体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充分展现文化与文体之间的紧密关系,一方面凸显文体学的阐释力;另一方面,可以为人们解读中西文化差异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墓志铭;文化差异;文体功能;文体特点

墓志铭是一种刻在死者墓碑上的文体,承担着将死者的生平事迹公诸于众,以供后人缅怀悼念的任务,具有丰富情感内涵、文化内涵。作为对逝者最后的生命关照,在中国和西方都有给死者写墓志铭的习俗,尤其是值得纪念的伟人给后世留下了流芳百世的墓志铭。中西方在价值观、死亡观等文化层面的差异明显地表现在其墓志铭的文体差异上。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文体功能,还表现在文体内容,篇章结构及语言表达形式。众多中外名人的墓志铭不拘一格、兼顾实用与文采,将原本阴森呆板的悼念文体,演变成了千古美文,为后世所仿效、垂范。因此,研究墓志铭,也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墓志铭的文体学分析,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对于跨文化交际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墓志铭的主要功能及分类

墓志铭作为一种悼念性的文体。从文体功能来说,墓志铭主要是记载逝者的生平事迹,展现墓主优良的品性、突出的才能、不朽的功勋,以寄托生者的哀思。此外,墓志铭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其文体功能及文体特征带着深深的传统文化烙印。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及生命观的差异,决定了其文体功能及文体特征呈现出不拘一格的态势。

墓志铭按撰写者不同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一、逝者自己生前撰写。如美国大作家厄内斯特·海明威为自己写的墓志铭及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启功,66岁时自撰其墓志铭。二、由他人为逝者做墓志铭而写。如郭沫若为聂耳所写的墓志铭。三、从逝者生前作品或言语中摘录的,如爱尔兰诗人叶慈的墓志铭就是他去世前夕写的一首诗的最后三行。四、从他人作品或言语中摘录引用的。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墓志铭文体的影响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价值观及人生观的追求上,也体现在人们对最后人生归属的态度上。墓志铭是寄托哀思的载体,其功能及形式深受文化的影响。由于传统信仰的不同,中国文化及西方文化对于死亡的态度也迥然不同。这种差异分别源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美国基督教思想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墓志铭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观是建立在“死生命定论”基础上,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将人的生活限定在今世的范畴之内。几千年来在中国一直占主体地位的儒家思想主张通过积极地建功立业来超越生命有限性的,因而对生前死后的荣誉都特别珍重。中国传统文化中“群体认同”倾向十分鲜明,个人的生命价值体现在令人赞叹的建功立业的现实生活之中及高风亮节的个人修养之中,而其“德”和“礼”在个人的人生修养中地位突出。中国人信奉“人死为大”,讲究为逝者立德、立言、立行,并且这些都要写进墓志铭,垂范后世子孙。在该传统价值观和生命观的影响下,墓志铭势必要承担两种文体功能:一是尽可能详尽地记录死者的生平事迹,以供后人缅怀悼念;二是品评逝者的贤德与贡献,为歌功颂德,以传不朽。

其次,文体功能直接决定了墓志铭的主要文体形式和内容。墓志铭一部分用来标明亡者姓氏、籍贯、家族、官职、生卒,叙述其生平经历和功绩等内容,让后人了解其身份;另一部分颂扬亡者的功德,以期让逝者流传百世。因而,墓志铭常带有一种严肃、庄重的气息,其文词饱含悲壮肃穆的色彩。

(二)西方基督教文化影响下的墓志铭

西方人大多信奉宗教,尤为盛行的基督教文化指导着人们的生命观和价值观。西方基督教文化认为,个人的生命有限,死亡不可避免,只有上帝可以永生。使人活着的是“灵”,人死后“灵”凭借着神可以复活,进入天国。基督教徒视死亡为“苦难的最后解脱”。在西方人看来,人死后可升天堂,天堂是美好的极乐世界。所以西方文化将人的现世生命延续至来世,延续至“天国”。这也就造就了西方群体豁达的生死观。

墓志铭作为个体生命理性存在的终结,其文体功能主要是见证个体的存在,纪念逝去的生命。基于相对简约的文体功能,西方墓志铭简练兼具概括性,写实又不失幽默,少了几分中国式的恭敬严肃,多了几分诙谐。

三、中西方名人墓志铭的文体差异

(一)文体功能的差异

中国名人墓志铭侧重歌功颂德。1962年台湾学者毛子水为中国现代学者、文学家、哲学家胡适撰写的墓志铭:这是胡适先生的墓,生于中华民国纪元前二十一年,卒于中华民国五十一年。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虑,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异,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西方重在突出个体的性格特征或志趣。美国学者、思想家、诗人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墓志铭如下:

Ralph Waldo Emerson(劳夫·瓦多·爱默生)

Born In Boston May 25 1803(1803年5月25日生于波斯坦)

Died In Concord April 27 1882(1882年4月27日死于康科德)

The passive master lent his hand(这位被动的大师交出他的手,)

To the vast Soul which oer him planned.(给那为他规划一切的伟大神灵。)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崇高不朽的人生追求应是德才兼备,建功立业,为宗族、家国而献身。所以对于有功德的名人,其墓志铭多用美颂之词展现墓主优良的品性、突出的才能、不朽的功勋以垂范后世子孙,以求不朽。

胡适先生作为一个学有建树,为国家人民奉献一生的思想界和知识界泰斗,后人通过颂扬他严以治学的态度、大公无私的精神、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来表达对他的尊敬和爱戴。

与中国人撰写墓志铭的庄严赞美不同,很多西方人在墓志铭上对自己或亲友做最后的调侃,这些发人深省或大笑的墓志铭,往往因其幽默和面对死亡的态度,成为隽永之作。

爱默生的墓志铭中,撰写者寓哀于谐,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向逝者做最后的告别。用寥寥数语勾画出逝者高贵的人生,简约而深刻地纪念着逝去的生命。也表现出西方个体对待死亡达观的态度。

(二)文体特点的差异

中国著名学者、书画家启功自撰的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托马斯·杰斐逊为自己写的墓志铭:

Here was burned Thomas Jefferson,(托马斯·杰斐逊安葬于此,)

author of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

of the statute of Virginia for Religious Freedom,(《弗吉尼亚州宗教自由法令》执笔人,)

and Father of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弗吉尼亚大学创办者。)

1.语言风格

启功的墓志铭读起来朗朗上口,谦逊朴实。简洁直白的话语里充斥着大量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或评价,鲜活地把自己的一生及人生态度呈现给后人。

杰斐逊的墓志铭用一目了然的四行文字高度概括了自己一生的成就,显得理性平静,客观真实,简单到把自己的人生评价留给后人,自己却缄默不言。

2.用词

启功的墓志铭在用词上秉承了中国传统含蓄委婉的风格,用“八宝山,渐相凑”来讳饰“死”这一不可避免的事实。西方名人在撰写墓志铭时其语言往往也非常有技巧,但不避讳“死”一词。在爱默生的墓志铭中就直接使用“die”一词。此外,在动词运用方面,在杰斐逊的墓志铭和爱默生的墓志铭中句中都只用了一些简单的单音节短动词,例如born,was,和die等,而大量使用信息量较大的名词或名词短语,营造出一种平静的氛围。与之相比,中国墓志铭使用较多的动词,构成动态的语言来描述逝者的一生。例如,胡适先生的墓志铭中动词有十个,启功先生的有十四个之多。

3.句式

中国传统的墓志铭既要尽可能详尽地记叙逝者的生平,还要用尽品评之词为其人生做定论,与西方墓志铭的寥寥几行相比,其信息含量较大。所以在句式处理上差别很大。在以上两则中国式墓志铭中,一句话中往往有多个断句并列在一起。例如“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虑”,这样的并列句式提供的信息很全面,也起到了加强语气的效果。但在杰斐逊的墓志铭中,但用介词“of”把三个名词连接在一起,以简历式的语言介绍逝者的一生。

另外,中西墓志铭的不同之处还有就是关联词的使用。在胡适的墓志铭中,使用了“虽然……但是”这一表转折的关联词把句子连成复句,使重点强调的部分更清晰,让人一目了然。但在后两则西方墓志铭中,没有使用关联词,句子以直陈句式出现,平铺直叙,例如“Here was burned Thomas Jefferson,author of···”,简单而直接。

四、结语

每一则墓志铭都饱含人们失去亲友的悲痛之情,都表达了对已逝生命的惋惜。中国人常寄希望于墓志铭,以求为千秋万代提供宗族依据或让逝者千古留名;西方人的墓志铭则是为生命的消逝做一个总结,为曾经的存在留一个纪念。文化差异决定了其文体差异,墓志铭是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对其文体差异的探究,一方面使人們深入理解文体学的实用性;另一方面,可以增长异国文化背景知识,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黄蓓.魏晋南北朝墓志铭流变及文体特征研究[D].硕士论文文库,2009 (11).

[3]李嘉.外国墓志文化大观[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4]刘世生.语言模式:文体学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程章灿.墓志文体起源新论[J].学术研究,2005 (06).

猜你喜欢

墓志铭文化差异
墓志铭也可以很幽默
《尹源墓志铭》考释
《我的墓志铭》征文通知
《我的墓志铭》征文通知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