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狄亚的复仇”看女权主义的兴起
2019-03-15白鹤
白鹤
摘要:《美狄亚》是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德斯流传于世作品中最优秀的一部,尤其重要的是被压迫的女性在他的作品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美狄亚的复仇是对于父权制社会的激烈抗争,极具代表性的体现了女性在压迫下的挣扎反抗以及高涨的个性意识,为后来发展至今的女权主义追根溯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复仇始末;文化阐释;女权意识萌芽
随着古希腊社会由野蛮走向文明,希腊的社会民主制度也逐渐完善,但可悲的是其制度并没有惠及当时代的女性,妇女权利与生存境况在家庭乃至社会活动中依旧得不到保障。欧里庇德斯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他以批判和怀疑的眼光看待社会现实,更是同情受压迫的广大女性,并时常对造成女性不公平待遇的社会进行批判,现实性极强,在这种现实境况的冲击下,欧里庇德斯创作了《美狄亚》这部悲剧来为女性说话,以他出色的心理分析能力描述了被弃妇女心灵破碎的悲剧,内容充实且主题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往复引人入胜,从古至今被公认为最动人的希腊悲剧之一[1]。
一、美狄亚复仇始末
在社会结构由母系向父权制过渡的古希腊,女性在爱情中仍旧处于弱势和被动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的自主意识开始萌发,并在爱情中最先争取自己的地位与表明自己在爱情中的存在感。
《美狄亚》取材于英雄伊阿宋探险取金羊毛的神话故事。剧中的主人公伊阿宋是伊俄尔科斯国王埃宋的儿子,为从同父异母的哥哥伯利阿斯手中夺回被篡夺的王位,他答应了伯利阿斯的无理要求——得到埃厄忒斯国王的金羊毛便可获得王位继承权。金羊毛地处险境,取回无异于送死,但是伊阿宋在埃厄忒斯国王女儿美狄亚巫女的帮助下克服艰难险阻,最终取回金羊毛,伊阿宋付出的代价是在美惠三女神的神探下赌咒:终生独爱于美狄亚;此时的美狄亚因为爱神之箭射中她,义无反顾地爱上伊阿宋,不惜背叛自己的国家,杀害自己的亲弟弟,用爱情战胜亲情的方式与伊阿宋远走高飞,期望过上幸福的生活。
美狄亚期待的生活会实现吗?伊阿宋由于发过永远忠诚于美狄亚的誓言,他的内心十分悲哀,他此时觉得即使是为了荣耀,付出的代价也实在太高了:娶一个令他恐惧不安、愁眉不展的女巫。回到伊俄尔科斯国后的美狄亚又以残忍方式杀了篡位的伯利阿斯,此时的伊阿宋完全厌恶了美狄亚,甚至生出来仇恨,他认为美狄亚近乎变态的行为(背叛自己的父亲,杀死自己的亲弟弟,不光彩的手段杀死伯利阿斯)使得原本可以拿到国王之位的伊阿宋丧失了机会,被全城邦的人逐出城门,被迫流落他乡[2]。伊阿宋显然对美狄亚没有爱情,两人婚姻不过靠孩子的存在而维系,美狄亚此时却不自知,天真地以为伊阿宋还爱着她,可惜伊阿宋舍不得放弃的爱着的只是孩子,对美狄亚残暴行为深恶痛绝的伊阿宋不得不爱上别人。
得知伊阿宋“变心”要与别国公主结婚,美狄亚愤怒至极,竟然诅咒伊阿宋和他的孩子都死掉,其他妇女认为丈夫另结新欢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妻子不应为此愤怒。但是美狄亚此时庄严地告诉所有妇女:“在一切有理智有灵性的生物中,我们女人算最不幸的,首先我们得用重金争购一个丈夫,他反会成为我们的主人;但是,如果不去购买丈夫,那又是最可恶的是,而最重要的后果还要看我们得到的,是一个好丈夫,还是一个坏家伙,因为离婚对于我们女人是不名誉的事,我们又不能把我们的丈夫轰出去……[3]”她义正言辞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女人不应该对做错事的男人听之任之,委曲求全,对于侵犯自己权利的事情要敢于反抗,对于不公平待遇更不能认为理应女人承受后果。
美狄亚还是毒死了伊阿宋的新欢,在弃妇的仇恨与慈母的爱的冲突中挣扎:一面是自己心爱的孩子,一面是背叛了自己的仇人,她内心被愤恨填满,不想仇人不受惩罚,不想自己被嘲笑,最后下定决心杀死孩子。孩子死后,伊阿宋最后的希望失去,此时的他疯狂追寻美狄亚报仇,复仇女神也一路追寻,终一无所获。
这出悲剧我们可以将其归为“痴情女子负心汉”的复仇模式,它的上演震撼人心,在为美狄亚感到悲痛的同时又为她的残忍而不忍。她敢爱敢恨,为了爱情可以抛弃一切,因为爱,她做出巨大的牺牲,却落得被抛弃的下場。她倔强、狂热的性格不允许她承受这样的委屈,在得不到外界帮助的情况下,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在家庭中的合法地位,她骇人听闻的复仇行为不是命运注定的,而是她自己在遭受感情巨大打击后的一种激烈反抗,是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行为。
二、美狄亚形象的文化阐释
欧里庇德斯的悲剧利用古希腊神话传说,在创作过程中削弱了神和英雄的光辉形象,让神和英雄有了与人一样的性格特点,甚至将不可一世的神或者英雄变成无耻荒淫之徒,昔日勇猛善战功绩卓著的英雄变成了忘恩负义且贪婪卑鄙的小人。他的悲剧关注人本身,人生充满苦难,但是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取决于自己的行为,有意地加强了人的意志与主观能动性。《美狄亚》剧作的创作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神和英雄的淡然,对于人尤其是受压迫女性的关注,美狄亚这一形象是作者着重塑造出来对于当时社会看似民主实则不民主的制度的反抗,以及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借长期受压迫的妇女来表达对真实民主的呼唤,作者是希腊文学中第一个发现女人的人[4],将女性视为真正独立的人,平等地与男性共同对待。
(一)杀子复仇
美狄亚的复仇行为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不能接受的,夫妻之间的恩怨以孩子的死亡为代价来决断,在东方世界尤其是中国极力反对与不耻的。古代希腊由于受父权制思想的影响,子女更多地是作为父亲的生命、权力、荣耀、地位和财产的体现而存在的,是父亲生命的一种延续,可以说,孩子是父权制社会中男性的弱点,美狄亚充分利用父权制的这一弱点,以杀死伊阿宋的孩子这样残忍的方式进行报复,确实做到了对伊阿宋致命的打击,但孩子也是美狄亚的骨肉,下毒手的时候曾在感情上进行犹豫反复,可是复仇的欲望大于母子亲情,为了爱再一次变态地战胜亲情,给人巨大的震撼力和恐惧感。
美狄亚的复仇以血腥方式引起世人的惊叹沉思:是什么样的痛苦力量能够让身为母亲的她对自己的孩子下此毒手?
(二)捍卫自己的地位与权利
归根结底,美狄亚的报复行为是因为伊阿宋对她的爱情背叛,她为他的付出不惜背叛全世界,最后换来的只是伊阿宋的喜新厌旧与抛弃,这是作为男性的伊阿宋对于作为女性的美狄亚的尊严以及为人妇的权利的践踏,她被满心的仇恨吞噬,理智、道德、自然情感都被遗忘,性格强悍的美狄亚可以忍受作为女人的地位低于男人以及生活的艰辛,却不能忍受男性对她情感的戏弄、名誉的侮辱以及无情的抛弃,在美狄亚的心中,她才是伊阿宋爱情的专一拥有者,不容得第二人侵犯她的拥有权,作为女性,爱情是生活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护家庭和谐与完整是为人妻为人母的权利与义务,任何想要破坏这种平衡的人都要被惩罚。
因为伊阿宋的心猿意马使得美狄亚丧失了拥有完整家庭的权利,美狄亚以自己严酷的方式惩罚了介入她家庭的第三者,更以常人难以接受的践踏伦理的方式对伊阿宋实施报复,这是美狄亚对于自己权利与地位的坚决捍卫,是对凌驾于她之上无法僭越的男权的挑战与反抗。她以惊天动地的报复行为向男性社会敲响了警钟,从美狄亚集欲望和魔力于一体的“可怕女巫”形象中,我们听到了女性反抗男权的最初也是最激烈的权力捍卫话语。
(三)社会文明进步的昭示
波伏娃说:“一个女人不是生来就是女人,而是变成了女人[5]。”女人们不会永远甘心处于被奴役被压迫的境况下,两性之间的斗争远没有结束。欧里庇德斯通过《美狄亚》来表现男权至上的社会中女性世界的失落,以及在这种失落中女性的积极反抗。
剧作中为伊阿宋留了辩解的机会,他说同别国公主结婚是为了扩大势力来保障他们的家庭,美狄亚以锋利的语言痛斥了伊阿宋的卑鄙无耻和忘恩负义,作者借美狄亚由悲愤到怨恨,以牺牲母爱的昂贵代价奋起复仇,斥责那种为了私欲以及权力、地位和财产而公然背信弃义的行为,表达了对女性的同情,也真实地表述了人类对人伦情感斩不断的复杂留恋,以及在这种复杂情感交织下的艰难选择,作家把女性意识极强的美狄亚放在与男权社会的矛盾交集处,让美狄亚的反抗体现出受压迫女子对强权社会的抗争。
女性在男性的压迫下作为附属品出现,《美狄亚》使我们开始关注到女性的生存境况,能够正视女性的存在,并将她们这个群体放在与男性同等的地位,借美狄亚的复仇将人的主体意识与以男性为代表的权威意识对抗,时刻证明女性自身的能力与崛起,从而提出同样为人的女性时代的开启,女奴的时代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女人的时代正在走向我们,美狄亚复仇引起父权制社会的极大动荡,向权威发出挑战,更是在提醒我们:神或英雄的时代早已散去,属于人掌控的日子即将到来,不仅是男人,女人依旧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决定自己的一生,这必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步。
三、女权意识的兴起
由母系氏族向父权制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种种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与古希腊人们思想的变化,使得女性在这转型过程中承受巨大压力,美狄亚的反抗,体现了女性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强烈挣扎,也流露出古希腊人的一种朴素的女性意识,作者借美狄亚传递了潜藏在女性心底的不满和抗争,疯狂的报复行为是向权威社会发出的抗议宣言。
美狄亚遭抛弃之后并没有自暴自弃以及放任不管,而是主动积极地在没有任何外界帮助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即使这个方式极其血腥,却是美狄亚自己的选择,自己做了自己的主。美狄亚在实施报复行为时说的那段話:“在一切有理智有灵性的生物中,我们女人算最不幸的,首先我们得用重金争购一个丈夫,他反会成为我们的主人;但是,如果不去购买丈夫,那又是最可恶的是,而最重要的后果还要看我们得到的,是一个好丈夫,还是一个坏家伙,因为离婚对于我们女人是不名誉的事,我们又不能把我们的丈夫轰出去……”,这是母权制被推翻后,对妇女奴隶地位的激烈控诉,是女权运动历史上的第一篇宣言,19世纪的英美女权主义运动家们以为欧里庇德斯是妇女问题最早的提出者,西方某女权组织则以“美狄亚”的名字命名[6]。
美狄亚的女性形象在古希腊神话中极具代表性,从美狄亚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追溯女性意识的发展源头,寻找到女性意识以至女权主义完整的发展脉络,使我们在研究两性文学的过程中重新审视女性发展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及角色,认识到女性在社会中存在的真正意义,为实现两性在和谐共处的基础上争取人最大限度的自由而做出贡献[7]。
参考文献:
[1][3][4][6]赵沛林.西方古代文学(上)[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5.(文学名家名著故事全集·外国卷/赵沛林,仲石主编):180,181,183,183.
[2]舒丹.当代教育丛书·中外文学名著故事总集(典藏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12:327-328.
[5]加里·古廷.20世纪法国哲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03.
[7]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M].上海:三联书店,199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