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与对策
2019-03-15蒙倩勉
蒙倩勉
摘 要:针对目前初中英语教材中、教学中存在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不同文化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也日益频繁。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就是文化。中国文化是在我国5000多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中国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清晰地指出:加强学生的交际能力是初中开展英语教学的目的,要求中学生在交流中介绍祖国文化,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交际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传统文化;问题与对策
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文化称为中国传统文化,它是被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并且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特点。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文化开放、多元繁荣和融合的时代,现在的中学生对传统文化都不是很了解,他们的意识都融入了一部分西方的价值观,对传统文化不重视。比如:一些中学生一听到京剧、黄梅戏等就一脸的不感兴趣,对一些流行歌曲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大肆庆祝,而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比如清明节、端午节等却不庆祝,也不了解其意义所在;所以就出现了一种令人非常担忧的现象:他们既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又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达自己民族的文化。我国各阶段英语教学共同担负的重要任务应当是中国传统的英语表达教学,而基础教育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无疑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笔者潜心研究,了解初中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及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继而介绍我国的传统文化,最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对传统文化重建的讨论非常激烈,中国人开始重新探寻和审视伴随西方外来文化入侵曾一度丢失的本土传统文化。
(一)初中英语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教科书是传播人类文化的载体,不仅要负责延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负责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载入历史,传统文化奠定了现代文化的基础,造就了现代文化的产生。
以2005版《Go for it 》九年级教材目录为例。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这些教材内容大部分都是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和发展的历史进程,都是摘抄的报刊上的或者作家们写的与西方国家有关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西方语言知,也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西方的文化,且辞藻美丽。凡事都有两面性,教材内容很少设计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描述基本没有,这对学生学习中国文化造成很大的不便利。这样的教材内容使学生只能了解到西方文化,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基本了解不到,更加别说在中西方交流中宣传中国文化了。如今,编写教材的专家已经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005版《Go for it》教材已被取代,新版教材已逐渐增加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在现代生活中,语言是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教学,使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更加深刻地领悟绚丽多彩的、优秀的中国文化。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过多的关注学生词汇和语言的输出能力,又由于2005版《Go for it 》教材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教师更是很少顾及文化的在教学中的渗透,甚至基本无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英语课堂的呈现,结果造成学生能牢固的掌握语法结构知识,却无法实现由英语进行畅通的交流,更不用说用准确的英语向世界介绍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不是我们的学生基本功不扎实,是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中国特色的词语,如:放鞭炮、红包、清明扫墓等等。
二、初中英语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2014版《Go for it》 教材为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契机
2014版《Go for it》在教材前言中写道:教材将不再忽视中国的传统文化,2014版《Go for it》从七年级下册就开始增加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阅读内容,如Unit6有关端午节吃粽子的介绍和以及Unit10中国人生日吃长寿面的传统,到八年级和九年级有多篇阅读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对比2014版和2005版《Go for it》九年级units1-10,不难看出2014版《Go for it》大部分的话题内容和2005版相同,适当地进行了删减,增加了Unit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討论话题Festivals和Unit5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讨论话题Things made in China,这两个单元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及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做了很好的诠释,使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再看具体的单元内容,2014版《Go for it》也适当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如Unit 9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在2005版的基础上删掉了阅读I only eat food that tastes good,替换成Sad but beautiful, 介绍中国民间艺术家阿炳和它的二胡艺术。
总之,2014版《Go for it》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效的补充,为英语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契机。
(二)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在每堂英语课都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授,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渗透和适当补充。
1.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中渗透中国文化
由于交际文化、生存环境、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文化在语言表达上也出现了一些差异。例如,英语中的lion是百兽之王,是“勇敢、凶猛”的象征,英语中还有许多与lion有关的习语,如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但译为汉语时,lion习惯上用“虎”代替,因为中国人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用“虎”来表示勇敢、凶猛。如:虎视眈眈、放虎归山、猛虎下山等。再如:peacock(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而peacock在英语中的意义基本是否定的,表示一个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它不强调孔雀美丽的一面,而强调骄傲的一面,英语中还有the young peacock(年轻狂妄的家伙)等用法。教学中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既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两种文化的理解。
2.结合教材内容渗透中国文化
例如,人教版Go for it九年级英语Unit9 When was it invented? Section A中介绍了电话、电视、汽车、计算机等的发明。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加入了算盘、伞及四大发明等中国元素的内容,使学生在练习被动语态的同时,对中国古人的智慧充满崇敬之情。在讲Section A阅读材料An Accidental Invention时,我不仅告诉学生茶起源于中国,而且还给学生介绍了许多与茶有关的词汇,如:teapot, teacup, teaspoon, tearoom等,同时还选择了几篇介绍中国茶文化的英语阅读文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还丰富了他们的词汇,并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3.传统节日
前不久刚过了万圣节(Hall0ween),学生就问我:老师,什么是万圣节?我告诉了他们万圣节就是西方传统的鬼节,还告诉他们万圣节的起源以及庆祝方式。奇异的南瓜灯以及“不给糖就捣乱”的恶作剧。顺便复习刚学的单词Joke(玩笑,笑话),play a joke/jokes on sb.以及tell jokes。然后问他们万圣节和中国的哪个节日比较接近,学生马上就想到了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或者Qingming Festival)。课后我布置学生去查资料,把中国的传统节日都归纳一下并努力找出它们的英文翻译,如春节(Spring Festival),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等等。
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英文名称、节日的由来和如何用英语表达这些节日的传统食物和活动,并让学生谈谈对这些活动的感受,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并学会介绍我国的传统节日。
总而言之,现在初中开展英语课程让初中生学习英语是很有必要的,初中生学习英语可以学习现代先进科技和文化,增强了他们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勇气。不仅如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给中学生树立弘扬中国文化的意识,在中西方交流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向学生传播文化知识的主体是英语教师,所以作为英语教师不僅要加强英语文化的学习,也要加强中国文化的学习,要学习双重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调动学生宣扬中国文化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扩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王燕.中学英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问题和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5(8).
[2]曹建文.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机渗透中国传统文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2).
[3]汪海.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问题的反思[J]考试周刊,2011(13).
[4]浦晓红.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新课程(教师版),2013(4).
[5]刘宝莹.关于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问题的反思[J]空中英语教室,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