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堂中如何以云课堂为载体进行思政教育渗透的研究与实践
2019-03-15孙逸静
孙逸静
摘 要:本文聚焦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思政教育,重新认识和定位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思政教育,思政教育不应该只是单纯的思想和政治的教育,它应是一种思维工具和认知方法,更应是多元文化的交流以及人文精神的传播。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建立英语“云课堂”,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知识,将思政知识与英语的语言知识和技术完美联结,通过“云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课程思政;云课堂;思政渗透
一、高校思政教育的背景分析
在许多教师的观念里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专职思政教师的任务,高校专业课教师只注重对本门课程知识要点的教学就够了,无须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许多专业课教师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思政教育,缺乏有效的德育手段。
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的我也曾以为英语教学囿于听、说、读、写等纯语言知识的讲授,在有限的课时里无法开展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思政教育。而反观受教的主体,现如今的大学生们,他们身处全球化的经济、多元化的文化以及信息化的网络,他们的思想较以前的学生更加活跃,信息化水平更高,填鸭式、说教式、照本宣科式的思政教育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排斥,当提及思想教育四字时往往有种抵触情绪。语言承载的是文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不可避免地承载着大比重的英语文化,然而,要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并能够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同时在这样的交际中体现出应有的自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文化的融入就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须着重考虑的事情。
二、大学英语思政教育的案例立意
拆掉思维的墙。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思政教育,思政教育不应该只是单纯的思想和政治的教育,它更应是一种思维工具和认知方法。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代表着一种文化,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应当透过语言的表象剖析其所传达的文化和人文精神,借助英语的桥梁作用,更加深刻、客观地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所采用的方法也应不同于以往的照本宣科式或长篇累牍式,而应尝试使用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方法,让学生慢慢地接受,细细地品味,以达到长期稳定的效果。
三、大学英语课堂中进行思政教育渗透的基本平台
课堂讲授是最充分、最直接传播思想的平台。我在每一个班级的课堂上都给学生布置了一分钟演讲--“free speech”这样一个环节,第一学期的主题是“My hometown”(我的家乡),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几个关键詞:location(地理位置),population(人口),Places of interest(名胜古迹), celebrity(知名人士), local specialty(土特产),change(变化)。借着这一主题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同时对自己的家乡产生更深的感情。整个演讲需要他们用流利的英语进行,学生们在课堂汇报后,老师进行点评,不仅是语言上的要求,更多的是向学生提问,为啥选择某一个名人,那位名人打动他的理由是什么。通过这种潜移默化方式,学生们既锻炼了英语水平,教师也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并积极引导。第二学期的一分钟演讲的主题是“小故事,大道理”。这一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成PPT,并派出2位同学进行汇报。第一位同学用英语讲述小故事和它蕴含的内在发人深思的道理。第二位同学则需介绍选择这一个故事时发生在他们小组里的故事。通过这种学生们汇报的方式,让学生们进行自我教育。他们选择的故事更贴近他们自己的时代,贴近他们的生活,比老师的长篇累牍的大道理更有效果。
运用新媒体,如微信,QQ, 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等云课程平台,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建立英语“云课堂”,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思政知识将学问与技术完美联结,通过“云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政渗透。
如在讲授“Food Culture”这一单元时,我用云课堂先后发布了一系列的话题:Chinese Food(中华美食),Local specialty in your hometown(家乡土特产), Your favorite food around the campus(校园外美食),Chinese food or western food(中餐还是西餐)学生用最简要的英文描述发布在云课堂的任务栏里,他们进行阐述、辩论,在云课堂的平台上他们发言更大胆更自由,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会不时闪现他们智慧的火花,这时我们就要善于发现这些火花,善加利用,抓住这一思政教育的良好时机,正确引导,不仅能事半功倍启迪教育学生,而且可以教学相长。
四、思政教育的效果评价
(一)学习导向层面,在英语文化占据“压倒性”优势的教学内容处理上,通过相应中国文化内容的引入,让学生在文化比较中形成较为清晰的自我文化身份,同时更好地熟悉和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能够更加清醒、理性地看待和鉴别它国文化。
(二)学习习惯层面,通过云课堂的引入,引导学生在日常英语学习中有意识地关注“中国英语”,并通过相关材料的搜集和学习,逐步建立起一系列表达中国事物的英语语言词汇库,为今后的跨文化交际提供语料上的积累。
当然不是每一个课程,每一个章节都能融入思政教育,思政教育应有机地与所学内容进行整合,否则就达不到效果,有弄巧成拙可能。同时也应该注意不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硬植入思政教育,其实这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每一位老师积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思想素养,借助新媒体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教育,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朱莉.论大数据如何改变教育[J].2014.(3):5-7.
[2]莫非.专业课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位问题的思考[J].2010.(8):94-97.
[3]杨艳红.大数据时代我国高校语文教育中思政教育的渗透[J].2015(5):7-8.
[4]任秋菲.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思政教育探析[J].2014.(3):21-24.
[5]陈业丽.大数据时代大学英语课堂中思政教育的渗透[J].2017.(16):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