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分析
2019-03-15王祎
王祎
摘 要:随着全球信息的同步化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Big Data)”这三个字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大数据”逐步成为商业领域和政府组织管理的重要资源。随着“大数据”资源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涉及公民的个人信息越来越多,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极易被泄露甚至被盗用,对公民的个人财产与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胁。在使用大数据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的同时,如何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不泄露,将是这篇文章所要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大数据;公民个人信息;政府责任;问题;对策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是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一次重大变革。在大数据时代,社会中的各种组织都能实时接收到规模庞大的信息,通过大数据的特点,分析出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不同种类的数据从而对未来进行预测,不再因为数据有限,从而影响对未来的判断。因次,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机遇,2012年的世界经济论坛指出:“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资产类别,就像货币和黄金一样”。
“大数据”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的重要资源。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大数据”资源却被很多的不法分子当成谋取利益的“商品”,一些不法分子把公民的个人信息用于交易,违法兜售,诈骗活动屡见不鲜,个人信息的泄露对公民的个人财产与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大数据的最大挑战,就是安全。数据是资产,也是隐私。没有人愿意自己的隐私被暴露,所以,人们对自己的隐私保护越来越重视。因此,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已经迫在眉睫。
一、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的使用状况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科技发达、信息流通的社会,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大数据就是这个高科技时代的产物。简言之,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就是大数据技术。因此,大数据既作为名词意指庞大的数据资源,又作为动词意指庞大的数据处理的一系列动态的过程。大数据的颠覆和创新作用几乎在每个行业都有体现,数以亿计的互联网用户创造的大规模的数据量,它将公民的个人信息包含在庞大的数据系统中,不仅影响政府的管理模式和商业的发展模式,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公民的生活方式。
现代政府在管理的过程中,注意收集并整理公民的个人信息,使之形成高效率处理行政事务的大数据系统。通过对公民个人信息的整理与有效利用,不仅可以使政府更好的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更为便利,也可以起到提高行政办公效率、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作用。
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在一次演讲提到,“未来的时代将不是IT(Internet Technology)时代,而是DT(Data Technology)的时代。”由此可见,大数据在商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左右,影响着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各类依托网络平台产生的电子商务模式,如:O2O模式即Online To Offline(线上线下销售模式)、P2P模式即Person To Person(点对点网络借款)等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在慢慢地改变公民的生活方式。
采用大数据来分析并预测的实例已经不胜枚举,例如:对大量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洛杉矶警察局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合作利用大数据预测犯罪的发生;谷歌流感趋势(Google Flu Trends)利用搜索关键词预测禽流感的散布;统计学家内特.西尔弗(Nate Silver)利用大数据预测2012美国选举结果;麻省理工学院利用手机定位数据和交通数据建立城市规划等。
公民通过网站注册需要上传个人信息,企业通过网络大数据系统获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可以及时的了解客户的需求与偏好。这种数据获取并对客户需求加以分析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为公民提供了便利,但也使非法泄露与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在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需要引起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大数据背景下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的采集不规范
在公民的日常生活中,除了政府部门和经政府部门批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还存在着许许多多未经政府批准的企业、个人从事非法采集公民个人信息、交易公民的个人信息的活动。例如,大量的诈骗电话、推销信息等都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产物,不法分子不仅威胁着公民个人财产的安全甚至威胁着公民的人身安全。这些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主要反映出,在日常生活中,个人信息存在着被过度采集、非法采集的现象。
(二)公民缺乏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識
公民日常随意填写的与个人信息相关的资料,随意在各类网站上注册填写个人的信息,都增加了个人信息被违法泄露的可能性。公民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薄弱给不法分子收集并利用个人信息诈骗提供了机会。有些不法分子把公民的个人信息用于非法交易,导致诈骗行为大行其道,个人信息的泄露对公民的个人财产与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近些年来,伪造他人信息,顶替他人身份的事件也屡屡发生。不法分子利用我国关于公民个人信息采集的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公民普遍缺乏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的现状,从而侵犯了公民个人信息的隐私权。
(三)政府部门监管力度薄弱
政府部门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由于职责划分不够细致明确、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导致政府部门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不足。与此同时,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信息数据量规模庞大多样,政府部门难以精细化管理。除此之外,还有极少数行政人员在利益的驱使下,利用职务之便获取并非法出售他人的个人信息,给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四)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的不完善
2009年,我国出台了《刑法修正案(七)》,这是我国将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列入刑法迈出的第一步,明确将“出售、非法提供、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定为犯罪。 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进一步对泄露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进行了修改,将犯罪主体范围扩大并对犯罪行为的范围加以扩充。虽然我国正在增加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但从整体看来,我国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对策
(一)加强对信息采集主体的审核
在日常生活中,政府要加强对信息采集主体的审核工作,对于需要采集个人信息的各种网络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制定审核标准,严格执行审核要求的各项标准,明确网络平台上各采集主体对于采集个人信息的权限、范围等内容,可以有效地防止公民的个人信息被过度采集、非法采集现象的发生。
(二)提高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
绝大多数的信息泄露起源于公民日常随意填写的与个人信息相关的资料,使得个人信息在无形之中被泄露。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各种新闻媒体,从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进行个人信息安全的宣传教育活动,让每个公民都能够意识到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使广大公民不仅懂得如何保护个人信息,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同时也能意识到侵犯他人的隐私安全也是一种违法犯罪的行为,维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不仅对个人及家庭至关重要,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政府部门监管力度
政府部门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划分,加强执法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的力度,设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于过度采集、非法泄露或者利用他人个人信息的企业或个人,政府应该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行政处罚。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政府各部门行政人员监督和约束,杜绝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获取并非法泄露或出售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从而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四)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这是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前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重视和加强立法工作,不断提高立法工作的科学性、民主性,及时制定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要求的、符合广大人民意愿的、相互协调的、合理的、有效的法律、法规。因此,我国需逐步完善关于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保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在当今社会的流行语中,很难找出一个比“大数据”更吸引眼球的术语了。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而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大数据的颠覆和创新作用几乎体现在每个行业中。
随着大数据资源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涉及公民個人信息的数据也越来越多,因此,个人信息的保护正逐步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大数据资源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也可以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但如何有效的防止个人信息被他人非法使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在完善规章制度的同时,提高公民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加强监管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50(1).
[2]曹韫芝.大数据背景下我国公民的信息安全问题分析[J].法制博览,2018:10-11.
[3]杨百合.网络环境下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7):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