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在文化传承中的影响
2019-03-15郑怡
郑怡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提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戏曲音乐;传承;创新;发展
一、传统戏曲音乐略述
中国戏曲艺术,与古希腊悲剧、印度梵剧并稱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曲文化,是融歌唱、表演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戏曲始终保持自己的基本形态,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一种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的起源,追溯到两千五百年前。从文明起源阶段至春秋战国时期,巫师表演的祭祀乐舞就是最初戏曲艺术。汉代“百戏”盛行,各种伎艺表演都与戏曲相关联。汉代之后,乐舞发展令人瞩目,《踏摇娘》就是其代表作。唐代参军戏盛行,从戏曲角度看参军戏有角色、有扮演、有故事,已具备戏曲的雏形。
隋唐时期出现用同一宫调内不同曲牌的乐曲连缀形成的音乐作品。在后来演变中将不同宫调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形成“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从其艺术形式可看出成熟完整的戏曲已呼之欲出。
宋元时期,中国戏曲形式逐渐确立,杂剧和南戏各具特色。宋代杂剧包括歌舞戏和滑稽戏。滑稽戏以对白为主;歌舞戏以音乐贯穿全剧,歌舞表演为主。演员已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为戏曲角色行当的形成奠定初步基础。音乐方面吸收了唐宋大曲、诸宫调等曲调,表现力十分丰富。南戏起源于浙江,曲调采用五声音阶,多平稳进行,形成绵密柔丽的特色。音乐活泼、自由,前期以清唱为主,后来用笛、鼓、板伴奏。总体来说,南戏的发展使中国戏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在吸收杂剧音乐基础上,南戏进一步发展成为明传奇,明传奇更加丰富而成熟。一些在民间流传的曲调也加入戏曲音乐的范畴中,形成风行一时的地方戏曲唱腔。比较显著的有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并称为“四大声腔”。
清代,戏曲得到更大发展。乾隆年间,在北京形成知名的“四大徽班”。19世纪后半叶,逐渐形成以皮黄腔为主的新型剧种—京剧。与此同时,催生出大量以地方声腔为音乐手段的剧种,这些新剧种的出现激发中国戏曲进入一个新高潮。
二、传统戏曲音乐的魅力
中国的戏曲种类繁多,各地的戏曲剧种多达348种,这是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也是世界的文化财富。
昆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来自于昆山腔,经魏良辅的改革确立南北曲调的旋律,最具代表性作品是汤显祖的《牡丹亭》。这部作品在唱腔、音乐、表演等方面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直到今天依然是舞台表演的典范。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由此可见,昆曲的艺术价值被全世界所公认。
秦腔的出现是戏曲艺术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环节。秦腔诞生在陕西关中地区,称为“梆子腔”。秦腔体裁是“板腔体”结构,就是以一两个曲调为基础,通过板式变化造成速度和情绪上的变化,增加曲调的丰富和发展,更具灵活性和通俗性。秦腔流传过程中,梆子声腔特点和地方方言相融合,衍生出新的梆子剧种,如京剧、豫剧等。
京剧,我国的“国粹”,由西皮、二黄两个声腔体系共同组成。西皮腔活泼刚劲,曲调跳进较多,擅长表现欢快昂扬的演唱情绪。二黄腔流畅舒缓,级进为主,节奏十分平稳。京剧迅速发展的原因还在于出现谭鑫培、梅兰芳等艺术大师。尤其是梅兰芳多次赴国外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让世界领略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
豫剧,也称之河南梆子。20世纪30年代以来,很多造诣精湛的艺术家大量涌现,如常香玉、马金凤等。时至今日,豫剧发展成一个家喻户晓的全国性剧种。豫剧的发展壮大与唱词语言和地域风格有直接的关系。豫剧唱腔旋律流传、节奏铿锵、吐字清晰、运腔酣畅,有十分独到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建国后,产生了《朝阳沟》等经典剧目。
《朝阳沟》是著名戏剧名家杨兰春创作的现代戏,这部作品通俗易懂,曲调类似民族音乐,欢畅明快,是豫剧里程碑式的剧目。《朝阳沟》主要描写了城市姑娘银环在未婚夫拴保的约定下,高中毕业后到农村朝阳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故事。剧中的经典唱段脍炙人口,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朝阳沟好地方》是剧中“上山”的一段戏,银环来到农村,看到美好的自然风光,心中无限喜悦与欢欣。在音乐上,唱段以“二八板”为主体,运用旋律的伸展变化和调式交替对比等多种作曲手法,既保持了浓郁的豫剧风格特色,又新颖动听。演唱形式上,引入女声伴唱,合唱和独唱的对比 使银环的唱腔更加突出、鲜明,具有艺术感染力。
《人也留来地也留》是该剧的一个核心唱段,银环在农村思想动摇,决定回到城市,在离开朝阳沟时内心悲伤矛盾的一个唱段。这与前面的“上山”前后呼应,反衬对比,生动塑造了人物形象。这一段音乐深沉、哀愁,给人以悲观、愤慨的感觉。这段开始运用“紧二八”,表现银环回城的迫切心情,后又转入慢“二八板”,同时引入了伴唱的音乐形式,营造出人物内心的思想变化,前后形成鲜明的音乐风格对比,整个唱段编排巧妙、新颖独特。
《朝阳沟》艺术成就非常突出,在音乐创作上大胆整合与革新,是豫剧现代戏的创新与发展。它为豫剧现代戏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成功经验,剧中很多唱段优美流畅,百听不厌,至今仍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一代豫剧艺术家李树建等创作很多新编的历史剧,进一步促进了豫剧的快速发展,如《清风亭》、《程婴救孤》等。这些新编剧目把河南豫剧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走出了国门,让世界观众欣赏、领略到中国戏曲的魅力。
三、戏曲音乐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中国戏曲在传承文明观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段和独有的审美特征,通过高台劝化、崇本扬善教育民众;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寓教于乐、寓情于理触及人们心灵,实现了它的教化功能。通过集中、典型的故事反映现实,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使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心灵得到洗礼,实现了它的美化功能。
中国戏曲对社会生活提供审美判断的标准,在弘扬真善美的同时,告诉人们什么是假丑恶,传播正确的价值观。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从中国梦的实现还是从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而言,戏曲都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戏曲在普及传统伦理道德中有传播功能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种类繁多。戏曲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和民族精神。回顾戏曲历程可以看到,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文化随着不同剧种、不同剧目在相互碰撞、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戏曲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同生共长,相互依存的。一方面它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发展自己,另一方面它又发挥着传承经典、普及伦理道德的社会作用。它在戏曲剧本里面所反映的变革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威武不屈等道德和观念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粹,也是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价值所在。戏曲承载着众多的中国文化基因,通过戏曲之美让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弘扬中华文明的传统,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
四、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文化融合加剧的今天,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更应为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扶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提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首先,创新传统戏曲的表演内容与艺术形式。创新,要在保持戏曲特色的基础上,一方面,在表演内容上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传统戏曲演绎的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其主旨虽是惩恶扬善,弘扬美德,但内容乏善可陈。当代社会要多创作反映时代、表现现代人生活和情感的剧目,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因此,传统戏曲的创新,应该顺应现代人的社会心理,主旨仍要惩恶扬善,弘扬美德,但要让传统美德贴近现代人生活,引起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戏曲在艺术形式上要不断探索革新。戏曲的艺术创新,不仅在剧本上,在“唱、念、做、打”上下工夫,还要和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等艺术娱乐形式结合,打造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戏曲形式,探索普及弘扬戏曲的新途径。
其次,培养有文化积淀的音乐创作人才,推出名剧佳作。名作是一个剧种的名片,发挥好名片作用对于传播戏曲文化有重要的作用。名家、名作的表演更具代表性,可以使觀众领略到一个剧种的精髓。一个名家的产生,会带动一个剧种的发展,在扩大剧种影响力,促进剧目技巧、形式的发展方面有重大的意义。
再者,学校教育与传承人培养。如何培养传承人是中国传统戏曲面临的严峻考验。学校教育特别是把高等高职教育引入戏曲传承,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出路。学校教育可以培养大量的专业戏曲人才,在人才储备上解决了戏曲艺术发展的后顾之忧,这些戏曲人才中的佼佼者日后会成为一个剧种的代表人。同时,高等高职学校教育对戏曲理论建设有重要意义,可以进一步提高戏曲从业人员的水平,加强多方面戏曲理论探讨,对中国戏曲人才建设都是积极深远的。
在推广上,戏曲进校园,培养大众素养。戏曲进入中小学课堂,使我国青少年接受戏曲文化的熏陶,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传承推广戏曲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爱好,推动促进了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专业艺术团体院校,肩负戏曲文化艺术传承的神圣使命,在各中小学普及戏曲知识,开设戏曲传习课程,展现戏曲艺术的魅力。我们要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融入基础教育中,让戏曲艺术魅力走进青少年的心里,把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代代传承下去,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焕发出新的艺术活力。
参考文献:
[1]修海林、李吉提.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党伟波.中国古代音乐史溯源与流变[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7.